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手机版网址 sp.kq133.com/F1

中医热证的辨证分型与治疗内热火毒类中成药

2016-02-01   作者:康强药师网    来源: 康强药师网   访问量:1791    在线投稿
【导读】中医热证的辨证分型与治疗内热火毒类中成药

中医热证的辨证分型与治疗内热火毒类中成药

 

学习指导

 

本文简要概述了中医热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以及热证的分类与辨治,重点介绍了里热证的辨治及一些治疗内热火毒证的中成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学习的重点建议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里热证中各种证型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治疗方法;

治疗内热火毒证中成药举例中各药的药物组成、功能主治、应用要点和使用注意。

 

正 文

 

一、热证的含义

所谓热证,是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或因七情过激,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劳伤阴,阴虚阳亢所致。

热证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

二、临床表现

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三、证候分析

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大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须引水自救,故口渴饮冷。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燥结。舌红苔黄为热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加速血行,故见数脉。

四、热证的分类与辨治

(一)表热证

所谓表热证,是指温热病邪侵犯肌表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或有汗,舌边尖红,脉浮数。

【证候分析】热邪犯表,卫气被郁,故发热,微恶风寒。热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且伴口干微渴。热性升散,腠理疏松,故汗出。热邪上扰,故头痛。舌边尖红,脉浮数,为温热在表之征。

【治疗方法】疏散风热。

(二)里热证

所谓里热证,多指外邪传里化热,或热邪直中脏腑,致使里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红身热,口渴喜饮冷饮,烦躁多言,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脉数。

【证候分析】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故见面红身热,热灼津伤,引水自救,故口渴饮冷。热属阳,阳主动,机能亢进,则躁动不安而多言。热伤津液,故小便黄赤。肠热液亏,传导失司,故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里热之征。

【治疗方法】清解里热。

五.里热证的辨治

(一)按病证虚实分类

1.实热证

所谓实热证,是指阳热之邪侵袭人体,由表入里后所致的热证。此即常说的“邪气盛”所致的发热,其特点是高热(或云壮热),多见于外感急性发热性疾病,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内热火毒证。

【临床表现】壮热喜冷,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或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滑数实。

【证候分析】热邪内盛,故身见壮热喜凉。火热上炎,故面红目赤。热扰心神,轻则烦躁,重则神昏谵语。热结肠胃,则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热伤阴液,则小便短赤,口渴饮冷,引水自救。舌红苔黄为热邪之征,舌干为津液受伤。热为阳邪,鼓动血脉,故脉洪、滑、数、实。

实热证,既包括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内热火毒(即诸脏腑火毒与湿热)证,又包括外感邪气引发的急性发热性疾病。而在以往的继续教育中,已经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作过介绍,故本文只介绍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内热火毒证,以及治疗这些病证的常用中成药(包括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具体有:

心火亢盛

所谓心火亢盛证,是指心火内炽所表现的证候。常因七情郁结,气郁化火,或火热之邪内侵,或嗜食肥甘厚味,以及烟酒等物,久而化热生火所致。

【临床表现】心胸烦热,夜不成眠,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舌尖红绛,或舌体生疮,腐烂疼痛,脉数有力。或见狂躁谵语,或见吐血、衄血,或见肌肤疮疡,红肿热痛。

【证候分析】心火亢盛证,以心及舌、脉等有关组织出现实火内炽的症状为审证要点。

因心位于胸中,心火内炽,故自觉心胸部烦闷发热。心主神明,火热内扰心神则失眠,甚则狂躁谵语。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脉数有力,为里热之征象。心开窍于舌,舌尖与心有内在联系,心火亢盛,火热循经上炎,故舌尖红绛;灼伤脉络,则生糜点,腐烂疼痛。心主血脉,心火炽盛,血热妄行,故吐血衄血。火毒外犯肌肤,壅滞脉络,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甚或腐脓败血,故见疮疡红肿热痛。

【治疗方法】清泻心火。

痰火扰心

所谓痰火扰心证,是指痰火扰乱心神所出现的证候。多因精神刺激,思虑郁怒,气郁化火炼液为痰,痰火内盛所致;或外感热邪,热灼液熬津为痰,热痰内壅所致。

【临床表现】发热气粗,面红目赤,痰黄稠,喉间痰鸣,躁狂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失眠心烦,痰多胸闷,头晕目眩。或见语言错乱,哭笑无常,不避亲疏,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

【证候分析】痰火扰心证,其中外感热病以高热痰盛、神志不清为审证要点;内伤杂病中,轻者以失眠心烦,重者以神志狂乱为审证要点。

【治疗方法】清热化痰,开窍醒神。

小肠实热

所谓小肠实热证,是指小肠火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心热下移小肠所致。

【临床表现】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小肠实热证,以心火热炽及小便赤涩灼痛为辨证要点。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有分清泌浊的功能,使水液入于膀胱。心热下移小肠,故小便赤涩,尿道灼痛;热盛灼伤阴络,则可见尿血。心火内炽,热扰心神,则心烦。津为热灼,则口渴。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为里热之征。

【治疗方法】清热泻火,凉血利尿。

热邪壅肺

所谓热邪壅肺证,是指热邪内壅肺脏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或风寒、风热入里从阳化热,内壅于肺所致。

【临床表现】咳嗽痰稠色黄,气喘息促,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则鼻翼煽动,衄血咯血,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邪壅肺证,以肺病的常见症状和里热证共见为诊断依据。

热邪炽盛,内壅肺脏,肺气上逆而为咳嗽;炼液为痰,则痰稠色黄;清肃之令不行,故气喘息粗,呼吸困难。里热蒸腾,充斥体表,则肌肤灼手;内灼阴津,故口渴欲饮;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安。若痰热交阻,壅滞肺系,气道不利,肺气郁闭,可见鼻翼煽动之危象,证情更为险恶;若热伤肺络,络损血溢,可致鼻衄、咯血;若痰热阻滞肺络,导致气滞血瘀,络脉不通,则出现胸痛;血腐化脓,则咳吐脓血腥臭痰。里热炽盛,津液被耗,肠失濡润,则大便干结;化源不足,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主热,脉象滑数为里热或痰热之象。

【治疗方法】清肃肺气,化痰止咳。

大肠湿热

所谓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等引发。

【临床表现】腹痛,下利赤白黏冻,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泄,色黄而臭。伴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渴,或有恶寒发热,但热不寒等症。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大肠湿热证,以排便次数增多,或下利黏冻,或下黄色稀水,并与湿热内阻现象共见为审证要点。

湿热侵袭大肠,胶结不解,壅阻气机,故腹中疼痛;熏灼肠道,脉络损伤,血腐为脓而见黏冻脓血便。热蒸肠道,机能亢备,时欲排便,故有腹中急迫感;湿阻大肠,气机壅滞,大便不得畅通,故肛门发生滞重。湿热侵犯大肠,津为热迫而下注,可见便次增多,下黄色稀水便。热炽肠道,则肛门灼热;水液从大便外泄,故小便短少黄赤;口渴亦为热盛伤津之征。

若表邪未解,则可见恶寒发热;邪热在里,则但热不寒。若舌红苔黄腻,则为湿热之象。而湿热为病,又有湿重、热重之分。湿重于热,脉象多见濡数;热重于湿,脉象多见滑数。

【治疗方法】清热燥湿,凉血止痢。

湿热蕴脾

所谓湿热蕴脾证,是指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常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所致。

【临床表现】腹部痞闷,纳呆呕恶,便溏溲黄,肢体困重,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脾证,以脾的运化功能失职和湿热内阻的症状为诊断依据。

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故脘腹痞闷,纳呆,呕恶。脾主肌肉,湿性重浊,脾为湿困,则肢体困重。湿热蕴脾,交阻下迫,故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湿热内蕴脾胃,熏蒸肝胆,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故皮肤发痒,面目发黄,其色鲜明如橘子。湿遏热伏,热处湿中,湿热郁蒸,故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主热,苔腻主湿;脉濡主湿,数主热。均为湿热内盛之征。

【治疗方法】清热燥湿,调和脾胃。

胃热

所谓胃热证,是指胃中火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腻,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嘈杂吞酸,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胃热证,以胃病常见症状和热象共见为审证要点。

热炽胃中,胃腑络脉气血壅滞,故脘部灼热疼痛;肝经郁火,横逆侮土,肝胃气火上逆,则嘈杂吞酸,或呕吐,或食入即吐。胃热炽盛,耗津灼液,则渴喜冷饮;机能亢进,则消谷善饥。胃络于齿龈,胃火循经上熏,气血壅滞,故牙龈肿胀疼痛,甚则化脓、溃烂;血络受伤,血热妄行,故牙衄。胃中浊气上逆,故口臭。热盛伤津,大肠失润,则大便秘结;小便化源不足,则量少色赤。舌红苔黄为热征,热则气血运行加速,故脉象滑数有力。

【治疗方法】清泻胃火。

肝火上炎

所谓肝火上炎证,是指肝经气火上逆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不眠或恶梦纷纭,胁肋灼痛,便秘尿黄,耳鸣如潮,或耳内肿痛流脓,或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肝火上炎证,一般以肝脉循行部位的头、目、耳、胁表现的实火炽盛症状作为判断依据。

火性炎上,肝火循经上攻头目,气血涌盛络脉,故头晕胀痛,面红目赤。肝胆互为表里,肝热传胆,胆气循经上溢,则口苦。津为火热所灼,故口干。肝失条达柔顺之性,故急躁易怒。火热内扰,神魂不安,故致失眠,恶梦纷纭。肝火内炽,气血壅滞肝络,使胁肋部灼热疼痛。热盛耗津,故便秘尿黄。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热移胆,胆热循经上冲,则耳鸣如潮;热蒸耳道,壅遏营气,络脉不通,可致耳内红肿热痛,甚则溃烂化脓;灼伤络脉,血热妄行,可见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经实火炽盛之征。

【治疗方法】清泻肝火,凉血利尿。

肝胆湿热

所谓肝胆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厚腻,化生湿热;或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蕴结肝胆所致。

【临床表现】胁肋部胀痛灼热,或有痞块,厌食,腹胀,口苦泛恶,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寒热往来,或身目发黄,或阴囊湿疹、瘙痒难忍,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

【证候分析】肝胆湿热证,以右胁肋部胀痛,纳呆,尿黄,舌红,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故右胁肋部出现胀痛灼热。气滞血瘀,可致胁下痞块。肝木横逆侮土,脾胃受病,运化失职,则厌食、腹胀;胃气上逆,故泛恶欲吐;胆气随之上溢,可见口苦。湿热内蕴,湿偏重则大便稀溏,热偏重则大便干结。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内蕴肝胆之征。

若肝病影响胆府,枢机不利,正邪相争,可见寒热往来。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则肌肤目睛黄染。肝脉绕阴器,湿热随经下注,浸淫男子阴囊,则为湿疹、瘙痒难忍;郁蒸男子睾丸,络脉气血壅滞,则睾丸肿胀疼痛;熏蒸女子阴道,则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疼痛。

【治疗方法】清利肝胆湿热。

膀胱湿热

所谓膀胱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膀胱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感受湿热,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赤短少,小腹胀闷,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舌红苔黄腻,脉数。

【证候分析】膀胱湿热证,以尿频、尿急、尿痛、尿黄为辨证要点。

湿热下注膀胱,热迫尿道,故小便次数频繁,并有急迫、灼热、疼痛感。湿热内蕴,膀胱气化失司,故尿液黄赤短少,小腹胀满。如湿热郁蒸,热淫肌肤,可见发热;波及肾脏,可见腰痛;灼伤阴络,则为尿血;久郁不解,煎熬尿中杂质而成砂石,则尿中可见砂石。舌红苔黄腻,脉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疗方法】清热利尿,通淋止痛。

2.虚热证

所谓虚热证,是指体内阴液亏虚或气血不足所致的热证。此即常说的“精气夺”所致的发热,其特点是低热,多见于久病或大病之后。临床又常分为阴虚发热与气虚发热两类。

阴虚发热

【临床表现】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液耗损,故形体消瘦。阴虚不能制阳,虚火内扰,故心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虚火上升,则见两眼红赤,咽干口燥,舌红少苔。阴血不足,内有虚热,故脉细兼数。

【治疗方法】滋阴清热。

气虚发热

【临床表现】微热日久,时轻时重,多在劳累后发生或加重;或高热不退,并伴有气短乏力,倦怠,自汗,不任风寒,常易感冒,食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而弱。

【证候分析】脾气虚损,清阳下陷阴中,不得升发输布,郁于肌表,则微热日久,或高热。劳则伤气,故多在劳累后发生或加重;抵御外邪不力,故不任风寒,常易感冒。脾为后天之本,又主中气与四肢,脾气虚损,故气短,乏力,倦怠;肌表不固,故自汗;运化失职,故食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而弱,均为脾虚清阳下陷之征。

【治疗方法】甘温除热。

 

(二)按病因分类

按其病因,又可将热证分为外感热证与内伤热证。具体就不介绍了。

治疗外感热证,多按卫气营血辨证类列;而治疗内伤热证,则如以上所述,多按脏腑辨证类列。治疗所用的中成药,前者已在以往作过介绍,而后者则在本文作介绍,也就是习称治疗内热火毒类中成药。

又,由于治疗内热火毒类中成药相当多,全部介绍确有困难,故只能选择几个常用的进行分析介绍,意在提供学习的思路。

再,中成药所治病证多为复合病证者,故不能按前列典型脏腑内热火毒证的次序对应介绍。

 

六、治疗内热火毒证中成药举例

(一)治疗实热证的中成药

清肺抑火丸

【药物组成】 黄芩、知母、栀子、浙贝母、黄柏、苦参、桔梗、前胡、天花粉、大黄。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化痰通便。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口干咽痛,大便干燥。

【方义简释】 本方功主清肺止咳、化痰通便。方中黄芩、天花粉、浙贝母泻肺火、化热痰、止咳嗽;桔梗、前胡清宣肺气、祛痰止咳;大黄、栀子、黄柏、苦参清热泻火、通便利尿,导热邪从二便出;知母合黄芩、栀子等清泻肺火,合黄柏降火坚阴,合天花粉生津润肺。既使火不炎上,又能滋润肺脏,还防苦燥伤津。诸药相合,共奏清肺止咳、化痰通便之功。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咳嗽。证属痰热内壅,肺失清肃。症见咳嗽气粗,痰多黄稠,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痰热内壅,肺失清肃。主要见症为咳嗽气粗,痰黄黏稠,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制剂与规格】 水丸。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

【使用注意】风寒咳嗽、脾胃虚寒者忌服。孕妇慎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按语】清肺抑火丸为治痰热阻肺之良品,兼而便闭涩者尤佳。

 

清气化痰丸

【药物组成】黄芩(酒炒)、瓜蒌仁霜、半夏(制)、陈皮、胆南星、生姜、苦杏仁、枳实、茯苓。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用于肺热咳嗽,痰多黄稠,胸脘满闷。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肺化痰。方中酒炒黄芩性寒,善清肺热;瓜蒌仁霜、胆南星,味苦性寒,善清肺化痰止咳;枳实微寒,功能行气化痰;陈皮、半夏、生姜,三药均性温,既善燥湿化痰,又能理气降逆;茯苓性平,功能利湿健脾,以绝生痰之源。诸药相合,共奏清肺化痰,治肺热咳嗽之功。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咳嗽。证属痰热壅肺,症见咳嗽痰黄,或黄白相间,量多稠黏,胸脘满闷,口干或口苦,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或弦滑。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痰热壅肺。症见咳嗽痰黄,或黄白相间,量多稠黏,胸脘满闷,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或弦滑。

【制剂与规格】浓缩丸,每6丸相当于原生药3g。

【用法用量】口服。浓缩丸,一次6g,一日3次;水丸,一次3~6g,一日2次。

【使用注意】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按语】清气化痰丸功善清肺化痰,清热力虽不及清肺抑火丸,但祛痰力却较强,尤善治肺热咳嗽,痰多黄稠,兼胸脘满闷者。

 

上清丸

【药物组成】菊花、防风、薄荷、荆芥、黄芩(酒炒)、黄柏(酒炒)、栀子、大黄(酒炒)、连翘、白芷、川芎、桔梗。

【功能主治】清热散风,解毒通便。用于头晕耳鸣,目赤,鼻窦炎,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散风、解毒通便。方中菊花疏风清热解毒;防风祛风解表,止痛,透邪外出;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荆芥散风解毒;共为君药。黄芩、黄柏、栀子苦寒,既清热燥湿,又清泄三焦实火而解毒;大黄苦寒,既泻火解毒,又荡涤肠胃积滞;共为臣药。连翘清热解毒透邪,并善清心而散上焦之热;白芷祛风止痛;川芎活血行气、散风止痛;共为佐药。桔梗宣肺祛痰利咽,引诸药上行,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散风止痛、解毒通便之功。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头晕耳鸣,目赤,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证属上焦风热(或风热上攻),又兼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者。

便秘。证属热结便秘者。

病毒性感冒、急性结膜炎、鼻窦炎、牙龈炎、牙周炎等证属上焦风热或风热上攻,又兼二便闭涩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一是上焦风热(或风热上攻);二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制剂与规格】蜜丸,每丸9g;水丸,每袋6g。

【用法用量】口服,蜜丸,一次1丸;水丸,一次6g ,一日l~2次。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脾胃虚寒者忌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按语】上清丸即黄连上清丸减黄连、生石膏、旋覆花、蔓荆子、甘草而成,其效用虽与黄连上清丸略同,但清热泻火力似较弱。

 

黄连上清丸

【药物组成】黄连、黄芩、黄柏(酒炒)、栀子(姜制)、石膏、酒大黄、荆芥穗、防风、白芷、连翘、菊花、薄荷、蔓荆子(炒)、川芎、旋覆花、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通便,散风止痛。用于上焦风热,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燥结,小便黄赤。

【方义简释】 本方功主清热通便、散风止痛。方中荆芥穗、防风、白芷散风解毒止痛;菊花、薄荷、蔓荆子、川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消肿;连翘清热解毒透邪,并善清心而散上焦之热;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为栀子金花汤的组成)清热泻火利湿,善治火热内盛所致诸症;生石膏清热泻火生津;大黄泻火通便,又合栀子等导热邪从二便而出;旋覆花降气消痰;桔梗宣肺利咽,引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散风热、清热泻火、解毒消肿之功。

药理研究证明本品有抗菌、抗炎、解热、通便、镇痛等作用。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证属上焦风热,或风热上攻,又兼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者。

急性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牙龈炎、牙根尖炎、牙髓炎、牙周炎、口腔溃疡、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无化脓者),以及眩晕(内耳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血管性神经头痛)等见上述证候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一是上焦风热(或风热上攻);二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制剂与规格】蜜丸,每丸重6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孕妇慎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按语】本品为上清丸加石膏、黄连、甘草、旋覆花、蔓荆子而成,也可以认为是上清丸合清眩丸并加黄连、甘草、旋覆花、蔓荆子而成,故药力较强。

 

牛黄上清丸(片)

【药物组成】牛黄、生石膏、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大黄、菊花、薄荷、连翘、荆芥穗、白芷、川芎、桔梗、赤芍、当归、地黄、冰片、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散风止痛。用于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泻火、散风止痛。方中:牛黄清热,化痰定惊;生石膏清热泻火,可清肺胃二经气分之实热;共为君药。黄芩清泄上焦实火;黄连清泄中焦实火;黄柏清泄下焦实火;栀子通泻三焦,屈曲下行,导热邪从小便而出;大黄荡涤肠胃积热,使热从大便而解;共为臣药。菊花疏风清热解毒;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与咽喉;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荆芥穗散风解毒;白芷散风止痛;当归、川芎活血行气散风,直上头颠;桔梗宣肺利咽;赤芍清热凉血散血;地黄清热凉血;共为佐药。冰片辛凉性寒,可“通诸窍,散郁火(《本草纲目》)”;甘草调和诸药,和胃安中;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散风止痛之功。

现代研究证明,本品具有显著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证属上焦风热,或风热上攻,又兼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者。

便秘。证属热结便秘者。

病毒性感冒、急性结膜炎、鼻炎、急性扁桃体炎、牙龈炎、牙周炎、高血压等证属上焦风热或风热上攻,又兼二便闭塞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一是上焦风热(或风热上攻);二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制剂与规格】蜜丸:每丸6g;片剂:每片0.32g。

【用法用量】口服。蜜丸,一次1丸,1日2次;片剂,一次4片,一日2次。

【使用注意】体虚便溏者忌用。孕妇慎服。不宜与西药抗菌素同服。忌辛辣油腻食物。有致过敏性休克、药疹的报道。

【按语】本品即黄连上清丸减防风、旋覆花、蔓荆子,加牛黄、当归、地黄、冰片而成,虽与黄连上清丸的效用略同,但清热泻火力较强,并兼凉血息风之功。

上述三种中成药均主以疏散上焦风热,兼能凉血清心、通利二便,且药力由弱到强。其次,黄连上清丸清心火力更强,牛黄上清丸除兼能清心火外,还兼能凉肝息风。

 

牛黄清胃丸

【药物组成】人工牛黄、黄芩、黄柏、栀子、大黄、连翘、石膏、牵牛子(炒)、番泻叶、枳实(砂烫)、冰片、菊花、薄荷、桔梗、麦冬、玄参、甘草。

【功能主治】清胃泻火,润燥通便。用于心胃火盛,头晕目眩,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乳蛾咽痛,便秘尿赤。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胃泻火、润燥通便。方中人工牛黄清心泻火,凉血解毒,为君药。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生栀子清泄三焦实火,利尿而引热下行;大黄泻火通肠,化瘀解毒,引热毒从大便出;连翘清热解毒利尿,并善清心而散上焦之火;生石膏主泻肺胃实火;冰片清热止痛,散郁火。七药相合,清热泻火力更强。牵牛子泻下逐水;番泻叶泻下导滞;枳实破气除胀,荡涤肠中积滞;三药同用,并合大黄,以泻热通肠,引三焦实火从大便排出。上两组十味药共为臣药。菊花、薄荷疏风清热,清利头目,并可解毒;麦冬、玄参清热解毒、生津利咽;桔梗合甘草,既解毒利咽,又引药上行,还和药护胃,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胃泻火,润燥通便之功。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头晕目眩,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乳蛾,咽痛。证属心胃火盛,又兼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者。

便秘。证属心胃火盛,热结大肠。症见便秘,小便黄赤,或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者。

急性咽峡炎、口腔炎、咽炎、喉炎、急性牙周炎、牙龈炎、蜂窝组织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证属心胃火盛,见大便秘结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一是心胃火盛;二是便秘尿赤。

【制剂与规格】每丸6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丸,一日2次。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孕妇忌服。不宜与抗生素同服。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按语】本品为牛黄上清丸减荆芥穗、川芎、白芷、赤芍、当归、生地,加牵牛子、番泻叶、枳实、麦冬、玄参而成,增强了泻热通肠之力,故善清泻心胃之火(或云泻火通肠)。

 

牛黄清火丸

【药物组成】人工牛黄、黄芩、大黄、丁香、山药、桔梗、雄黄、冰片、薄荷脑。

【功能主治】清热,散风,解毒。用于肝胃肺蕴热引起的头晕目眩,口干口渴,咽喉不利,痄腮红肿,耳鸣肿痛,喜冷饮,或牙龈肿痛、出血,伴身热便秘,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散风、解毒。方中人工牛黄清心肝经之热毒,凉血泻火,为君药。黄芩善清上焦之肺火,而清热解毒;大黄泻热通便,开热毒下泄之途;共为臣药。丁香降逆止呕,山药补益脾阴,二药共用,既调和脾胃,又减大黄、黄芩苦寒之性,以防太过伤正;桔梗止咳化痰,清咽利喉;雄黄解毒消痈;共为佐药。薄荷脑辛凉解表,利咽透疹;冰片开窍醒神;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解毒消肿,散风止痛之功。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头痛眩晕,咽喉肿痛,耳鸣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痄腮红肿。证属肝胃肺蕴热,又兼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身热,舌红,苔黄,脉弦滑者。

便秘。证属热结便秘,而兼见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滑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一是实热火毒上攻;二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制剂与规格】每丸3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丸,一日2次。

【使用注意】孕妇及脾胃虚寒者忌服。不宜长期服用。不宜与西药抗生素同服。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牛黄解毒片(丸)

【药物组成】牛黄、大黄、黄芩、石膏、雄黄、桔梗、冰片、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解毒,兼以利咽。方中牛黄清热解毒;大黄泻肠胃之实火,导热下行,使热毒从大便而解,共为君药。黄芩清热泻火解毒;石膏清肺胃之火;雄黄散结解毒,消痈;桔梗宣肺祛痰、利咽喉;共为臣药。冰片清热止痛,为佐药。甘草缓和安中,为使药。全方配伍,共奏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之功。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证属火热内盛,邪毒上攻,又兼大便秘结,并见舌红,苔黄,脉滑数者。

便秘。证属热结便秘者。

急性牙龈炎、口腔溃疡、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皮肤疮疖,证属火毒内蕴兼便秘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一是火热内盛炎上;二是大便燥结,小便黄少。

【制剂与规格】蜜丸每丸3g,片剂每片0.4g。

【用法用量】口服。蜜丸,一次1丸,一日1~2次;片剂,一次2~4片,一日2次。

【使用注意】本品能通下泻热,并含有毒性药物,故孕妇忌服,新生儿、体虚及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长期连续服用。不宜与西药抗生素同服。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按语】本品为牛黄清火丸减丁香、山药、薄荷脑,加生石膏而成,意在增强清热泻火之力,故清解热毒力较强。

 

凉膈丸

【药物组成】连翘、黄芩、栀子(姜汁制)、大黄、芒硝、薄荷、淡竹叶、甘草。

【功能主治】泻火通便,清上泄下。用于上中两焦邪郁生热,胸膈热聚,症见身热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泻火通便、清上泄下。方中重用连翘清心而散上焦之火,又能利尿而导热邪从小便出,故为君药。黄芩善清肺与大肠之火,而清热解毒;山栀子既清心胸之火,又泻三焦之火,还能通利二便,引火下行,使热邪从二便解;大黄、芒硝荡涤胸膈邪热,导积下行,使热邪从大便解;共为臣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咽喉;淡竹叶既清泻心火而除烦,又利尿而导热邪从小便出;共为佐药。甘草生用为使,既清热解毒,又和药护胃。诸药合用,清上与泻下并行,以清泄胸膈郁热,诸症悉除。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胸膈热聚。证属上中两焦邪郁生热,伴见身热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或咽痛口疮,或吐衄,溲赤,便秘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口舌生疮。证属上中两焦邪郁生热,伴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或咽痛吐衄,溲赤,便秘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咽痛。证属上中两焦邪郁生热,伴见口渴,或身热,面赤唇焦,胸膈烦热,或口舌生疮,或吐衄,溲赤,便秘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吐衄。证属上中两焦邪郁生热,伴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或咽痛、口舌生疮,溲赤,便秘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鼻窦炎、头痛、风疹等见上述证候者,皆宜选用。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热郁胸膈。症见身热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或口舌生疮,或咽痛吐衄,溲赤,便秘或大便不畅。

【制剂与规格】每50粒重3g,每袋6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2次。

【使用注意】非实火内盛者慎用。孕妇及体弱便溏者忌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按语】本品用清上、泻下并行法,以清泻胸膈郁热,意在增强清解热毒之力。也可用于内热上攻兼二便闭涩所致的火毒诸证。

 

栀子金花丸

【药物组成】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栀子、知母、天花粉、金银花。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肺胃热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眩晕,咽喉肿痛,吐血衄血,大便秘结。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方中黄芩清泻上焦与大肠之火;黄连清泻心胃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大黄泻热通便,能使热毒从大便而出;栀子既清泄三焦实火而凉血解毒,又清利湿热、滑利大肠而导热毒从二便出;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金银花清热解毒。诸药相合,既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又通大便、利湿热。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眩晕,咽喉肿痛。证属肺胃热盛,又见大便秘结,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者。

吐血衄血。证属肺胃热盛、血热妄行,又见大便秘结,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者。

大便秘结。证属肺胃热盛,又见大便秘结,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者。

口腔黏膜溃疡、牙龈炎、牙周炎、口腔化脓性炎症、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急性咽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以及外科疖、痈、丹毒、蜂窝组织炎、肛门直肠周围感染等,证属肺胃热盛或火热毒盛,兼便秘尿赤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一是辨肺胃热盛,二是辨便秘尿赤。

【制剂与规格】每50粒重3g,每袋重9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非实火内盛者慎用。体弱便溏者忌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清热养阴丸

【药物组成】生石膏、栀子、黄连、牡丹皮、白芍、地黄、玄参、浙贝母等。

【功能主治】养阴清热,消肿止痛。用于肺胃积热、火热上攻引起的口舌生疮,牙龈出血,烦躁口渴,咽喉疼痛,肺热咳嗽,失音声哑,头晕耳鸣,大便秘结。

【方义简释】本方既能养阴清热,又能消肿止痛。方中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栀子既清热泻火,又凉血解毒,还利尿而能导热毒从小便出;黄连既清热燥湿,又泻火解毒;牡丹皮、赤芍既清热凉血,又散瘀消肿止痛;(白芍可能是赤芍之误)浙贝母既清热化痰,又散结消肿;地黄、玄参既清热凉血,又养阴生津,还散结解毒。诸药相合,共收养阴清热,消肿止痛之功。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头晕耳鸣,口舌生疮,牙龈出血,咽喉疼痛。证属肺胃积热、火热上攻,津伤便秘者。

烦躁口渴。证属肺胃积热、火热上攻,津液被伤,或兼便秘者。

肺热咳嗽,失音声哑。证属肺热火炎,津伤便秘者。

大便秘结。证属热结津伤大便秘结。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一是辨火热炽盛,二是辨阴津被伤,三是辨大便秘结。

【制剂与规格】每丸重6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清热地黄丸

【药物组成】地黄、白芍、牡丹皮、侧柏叶、荷叶炭、白茅根、栀子、大黄。

【功能主治】清肝肺热,凉血止咳。用于肺胃积热,肺经火旺引起的咳嗽吐血,鼻孔衄血,咽干口渴,烦躁心跳(悸),肠热便血,大便秘结。

【方义简释】本方既能清肝肺热,又能凉血止咳。方中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荷叶炭、侧柏叶清热凉血、收敛止血;牡丹皮清热凉血、散瘀止血;栀子、白茅根,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利尿导热;白芍养血敛阴;大黄既清热解毒,又凉血散瘀,还泻火通便导热毒从大便出;蜂蜜既解毒,又矫味,还和药。诸药相合,共收清热泻火,凉血止咳、止血之功。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咳嗽吐血,鼻孔衄血。证属火毒炽盛,症见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肠热便血。证属火热壅结大肠,症见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或滑数(兼大便秘结者尤佳)。

咽干口渴,烦躁心悸。证属心肝火炽,除上症外,又兼大便秘结。

大便秘结。证属热结便秘,除便秘外,又兼见口干,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滑。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肺、肝、胃经热毒炽盛,动血伤津。

【制剂与规格】每丸重6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

【使用注意】寒痰咳嗽、虚寒出血及脾虚便溏者忌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按语】上述三方虽均能清肺胃积热,但有所不同。栀子金花丸泻火通肠力强,清热地黄丸兼清肝而凉血止血力强,而清热养阴丸则兼能滋阴滑肠。

 

导赤丸

【药物组成】连翘、黄连、栀子(姜炒)、木通、玄参、天花粉、赤芍、大黄、黄芩、滑石。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利尿通便。用于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心胸烦热,大便秘结。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泻火、利尿通便。方中大黄、黄连、黄芩清热解毒,泻火通肠;栀子通泻三焦之火而导热下行;连翘既善清心火而散上焦之热,又能解毒散结、利尿通淋;木通、滑石泻火利尿通淋,导热下行,使火毒从小便出;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消肿;玄参、天花粉清热生津、解毒散结。诸药相合,共奏清热泻火,利尿通便之效。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口舌生疮。证属三焦热盛,除口舌生疮外,又兼见心胸烦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者。

咽喉肿痛。证属三焦热盛,除咽喉肿痛外,又兼见口舌生疮,心胸烦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者。

复发性口腔溃疡。证属三焦热盛,除口腔溃疡外,又兼见心胸烦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三焦热盛,症见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心胸烦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者。

【制剂与规格】大蜜丸,每丸重3g。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丸,一日2次,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使用注意】本品能通下泻热,故不宜长期连续服用,体弱脾胃虚寒及孕妇慎服。不宜与四环素等西药抗生素同服。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按语】本方是由导赤散加味而成,善清三焦邪热火毒、通便利尿,药力较强;而导赤散却善清心与小肠之火、养心阴及利尿,药力较弱。

 

三黄片

【药物组成】大黄、盐酸黄连素、黄芩总苷。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三焦热盛,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出血,心烦口渴,尿黄便秘,急性胃肠炎,痢疾。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方中以大黄为主,通肠中积滞,泻内结火毒,降妄行之血;辅以盐酸黄连素、黄芩苷,既清上中焦之火,又清血分之热,并能解毒。诸药相合,主以清热解毒、泻火通便,兼能凉血止血。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各种出血。证属血热妄行。症见鼻衄、齿衄、便血、肌衄,心烦口渴,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疮肿。证属热毒内盛。症见患部红肿热痛,口渴,便干,溲黄,或伴发热,舌红,苔黄,脉滑数。

泄泻。证属湿热火毒。症见暴泻腹痛,泻下急迫,气味臭秽,甚如败卵,或泻下不爽,肛门灼热,溲黄,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腻或黄垢,脉滑数。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火毒内炽,或迫血妄行,或壅结肠胃,或外泛肌肤。

【制剂与规格】糖衣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小儿酌减。

【使用注意】孕妇及脾胃虚寒者慎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按语】导赤丸与三黄片,虽均能清泻三焦火热,但导赤丸药力较强,既兼能通大便又兼能利小便,能导热毒从二便出。三黄片则力较弱,惟兼通便导热邪从大便出。

 

荷叶丸

【药物组成】荷叶、藕节、香墨、小蓟炭、焦栀子、知母、当归、白芍、地黄炭、玄参、茅根炭、大蓟炭、黄芩炭、棕榈炭。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用于咯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

【方义简释】本方使用了大量的炭类药,功专凉血止血。方中荷叶、大蓟炭、小蓟炭清热凉血、散瘀止血,共为君药;黄芩、栀子、白茅根炒炭,清热凉血止血;香墨清热止血,生地炭清热凉血、滋阴止血,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知母清热泻火、滋阴生津;以上七味相伍,既清热凉血止血,又滋阴生津而防苦燥伤津;共为臣药。藕节、棕榈炭收涩止血,以治其出血之标;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敛阴,以扶正畅脉止血。共为佐使药。诸药相合,共收凉血止血之功。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各种出血。证属血热妄行,症见咯、咳、吐、衄、尿、便血、崩漏,血色鲜红,或见瘀块,口干,尿黄,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血热妄行。主要见症为血色鲜红,或兼瘀块,口干、尿黄,便秘或不爽。

【制剂与规格】每丸重9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3次。

【使用注意】虚寒出血者慎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按语】本品与清热地黄丸均能凉血止血,不同的是:本品凉血止血力较强,而清热地黄则长于清热解毒,又兼通大便。

 

清热化毒丸

【药物组成】连翘、青黛、黄连、黄芩、大黄、龙胆等。

【功能主治】清热化毒,消肿止痛。用于小儿身热烦躁,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皮肤疮疖,口臭便秘,疹后余毒。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化毒、消肿止痛。方中连翘既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又利尿而导湿热从小便出;青黛、龙胆既清热解毒,又凉肝定惊;黄连、黄芩既清热燥湿,又泻火解毒;大黄既清热解毒,又凉血散瘀,还泻火通便导热毒从大便出;蜂蜜既解毒,又矫味,还和药。诸药相合,共收清热化毒,消肿止痛之功。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小儿身热烦躁。证属火毒炽盛,除身热烦躁外,又兼见大便秘结,溲黄,舌红,脉数。

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皮肤疮疖。证属火毒炽盛,除前述诸症外,又兼见大便秘结,溲黄,舌红,脉数。

口臭便秘。证属内火炽盛,或食积日久化热,除口臭便秘外,又兼见口干口苦,溲黄,舌红,苔黄,脉数。

疹后余毒。证属火毒炽盛,症见口干口渴,溲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此外,还可用于肝胆火盛或肝经湿热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火毒炽盛扰及肝心,兼大便秘结者。

【制剂与规格】每丸重3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g,一日2~3次。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按语】本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小儿化毒散相比,虽功能相似但长于清解热毒。

 

板蓝根颗粒

【药物组成】板蓝根。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消肿。用于热毒壅盛,咽喉肿痛;扁桃腺炎、腮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义简释】本方单用板蓝根一味,其味苦性寒,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最善治温热病发热、头痛、咽喉肿痛,斑疹吐衄,以及颜面丹毒、痄腮、痈肿疮毒等证属血热毒盛者。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咽喉肿痛。证属血热毒盛。症见咽部红肿,口苦,口干,心烦,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扁桃腺炎、腮腺炎。证属血热毒盛。症见口苦,口干,心烦,咽部红肿,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感冒、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丹毒、火眼、传染性肝炎等属血热毒盛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血热毒盛,无论外感或内伤只要是血热毒盛者均可应用。

【制剂与规格】含糖型每袋5g或10g;无糖型每袋3g。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含糖型一次5~10g,无糖型一次3~6g,一日3~4次。

【使用注意】非实火热毒者忌服。风寒感冒、脾胃虚寒者慎服。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复方板蓝根颗粒

【药物组成】板蓝根、大青叶。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病发热,出斑,风热感冒,咽喉肿烂;以及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炎、腮腺炎证属热毒壅盛者。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方中板蓝根苦寒,功善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大青叶苦寒,功善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二药相合,善治温热病发热、咽喉肿痛,斑疹吐衄,以及颜面丹毒、痄腮、痈肿疮毒等证属血热毒盛者。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温病。温病各期,即卫分热证、气分热证、营分热证、血分热证均可使用。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或高热神昏,咽喉肿痛或肿烂,或发斑疹,或吐衄,舌红或绛,苔黄,脉滑数。

咽喉肿痛。证属血热毒盛。症见咽部红肿,口苦,口干,心烦,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扁桃腺炎、腮腺炎。证属血热毒盛。症见口苦,口干,心烦,咽部红肿,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感冒、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丹毒、火眼、传染性肝炎等属血热毒盛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血热毒盛,无论外感或内伤只要是血热毒盛者均可应用。

【制剂与规格】每袋装15g,相当于原生药15g。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每次15g,一日3次,重症加倍,小儿酌减。预防流行感冒、乙脑,一次15g,一日1次,连服5日。

【使用注意】非实火热毒者忌服。风寒感冒、脾胃虚寒者慎服。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南板蓝根颗粒

【药物组成】南板蓝根、大青叶。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病发热,热毒发斑,风热感冒,咽喉肿烂;以及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炎、腮腺炎证属热毒壅盛者。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方中南板蓝根(源于爵床科马蓝)苦寒,功善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大青叶苦寒,功善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二药相合,最善治温热病发热、咽喉肿痛,斑疹吐衄,以及颜面丹毒、痄腮、痈肿疮毒等证属血热毒盛者。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温病。温病各期,即卫分热证、气分热证、营分热证、血分热证均可使用。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或高热神昏,咽喉肿痛或肿烂,或发斑疹,或吐衄,舌红或绛,苔黄,脉滑数。

咽喉肿痛。证属血热毒盛。症见咽部红肿,口苦,口干,心烦,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扁桃腺炎、腮腺炎。证属血热毒盛。症见口苦,口干,心烦,咽部红肿,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④感冒、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丹毒、火眼、传染性肝炎等属血热毒盛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血热毒盛,无论外感或内伤只要是血热毒盛者均可应用。

【制剂与规格】每袋(块)重15g,相当于原生药15g。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每次15g,一日3次,重症加倍,小儿酌减。预防流行感冒、乙脑,一次15g,一日1次,连服5日。

【使用注意】非实火热毒者忌服。风寒感冒、脾胃虚寒者慎服。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按语】以上三个含有板蓝根的成药,功能与主治病证基本相似。其中,板蓝根颗粒因单用板蓝根一味,故药力较弱;而复方板蓝根颗粒与南板蓝根颗粒因都加用了大青叶,故药力较强。另,三方中所用板蓝根的来源有别,名板蓝根者来源于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的根,名南板蓝根者源于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

 

冬凌草片

【药物组成】冬凌草。

【功能主治】清热消肿。用于急慢性扁桃体炎、咽炎、喉炎、口腔炎,试用于******。

【方义简释】本方由一味冬凌草精制而成,功善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现代研究也证明其有抗炎作用。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急喉痹。证属热毒上攻。症见咽部红肿疼痛,口渴,或发热,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口舌生疮。证属热毒上攻。症见牙龈红肿,或伴发热畏寒,口干,便秘,舌紫暗,苔黄腻,脉滑数。

癌肿。证属热毒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热毒炽盛。

【制剂与规格】每片0.25g(相当于原生药3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5片,一日3次。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北豆根片

【药物组成】北豆根总生物碱。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内结所致的咽喉肿痛;急性咽炎、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义简释】本方由一味北豆根经提取精制而成。北豆根味苦性寒,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治咽喉肿痛之常用药,证属火毒炽盛者最宜。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咽喉肿痛。证属火毒炽盛。症见咽部红肿疼痛,口苦,口干,心烦,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急性咽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证属火毒炽盛。症见咽部红肿疼痛,口苦,口干,心烦,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此外,也有用治癌症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火毒炽盛,上攻咽喉。

【制剂与规格】每片15m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忌食辛辣油腻。偶见临床用药后出现轻度兴奋。

 

金莲花片

【药物组成】金莲花。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风热邪毒袭肺,热毒内盛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

【方义简释】方由一味金莲花组成。其味苦性微寒,功善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现代研究也证明本品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善治风热火毒所致诸疾。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咽喉肿痛。证属火毒炽盛。症见咽部红肿疼痛,口苦,口干,心烦,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急性咽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证属火毒炽盛而见上症者。

结膜炎,中耳炎,鼻炎。证属火毒上攻者。

肠炎、痢疾、胆囊炎、阑尾炎、泌尿系感染、疖肿、脓疮、外伤感染等属火热毒盛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火毒炽盛,或上攻咽喉,或上攻头目,或内蕴肠胃,或扰及肝胆等。

【制剂与规格】每片相当于原药材1.5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4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下。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穿心莲片

    【药物组成】 穿心莲。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顿咳,劳嗽,泄泻痢疾,热淋涩痛,痈肿疮疡,毒蛇咬伤。

    【方义简释】 本方单用穿心莲一味,其味苦性寒,既善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又兼燥湿透表,故可用于一切热毒之证。

    【制剂与规格】 糖衣片或薄膜衣片,每小片含穿心莲干浸膏0.105g,每大片含穿心莲干浸膏0.210g。

    【用法与用量】 口服。小片一次23片,一日34次;大片一次12片,一日3次。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①感冒。症见发热恶寒,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②咽喉肿痛。症见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西医诊为咽炎、扁桃体炎等。

    ③口舌生疮。症见口舌生疮,舌红苔黄,或口臭,脉数而有力。

    ④顿咳劳嗽。症见咳嗽少痰,或阵发性咳嗽,西医诊为百日咳或肺结核咳嗽等。

    ⑤淋病。症见小便赤涩淋痛。西医诊为泌尿系感染。

    ⑥痈疮。症见局部红、肿、热、痛,或溃烂,或流脓不止。

    ⑦泄泻痢疾。症见腹痛泄泻,便黄恶臭,肛门灼热,或赤白痢疾,里急后重。

    ⑧毒蛇咬伤。

   应用指征

    凡发热属实证者,无论在表在里皆可应用。对急性感染性疾患均可应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忌食辛辣油腻。

     据报道,穿心莲糖衣丸多服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亦发现过敏反应3例,其中1例表现为口唇黏膜泡疹,并局部刺痒,1例出现荨麻疹,另1例出现过敏性药疹。

    【按语】 穿心莲片为单味药制成的成药,药力尚可,应用广泛。

 

夏枯草膏

【药物组成】夏枯草。

【功能主治】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症,高血压症。

【方义简释】方中单用一味夏枯草,并加工制成煎膏。夏枯草性寒,善清泻肝火,消肿散结。故善治肝火上炎或肝郁化火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瘰疬、瘿瘤等。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头痛,眩晕,目赤。证属肝火上炎或肝郁化火。症见口苦,口干,急躁,或两胁胀痛,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瘰疬,瘿瘤,乳痈肿痛。证属肝郁化火、痰火郁结。症见口苦,口干,急躁,或两胁胀痛,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癌肿。证属肝郁化火或肝火上炎者。

渗出性胸膜炎,肺结核。证属肝郁化火或肝火上炎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肝火上炎或肝郁化火。主要见证为口苦,口干,急躁,或两胁胀痛,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制剂与规格】玻璃瓶装。每瓶30g,60g,100g,120g,125g,240g,250g共7种。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感冒时暂停服用。忌食辛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按语】冬凌草片、北豆根片、金莲花片、夏枯草膏均由单味药制成。前三者均善治火毒上攻所致的咽喉肿痛等,而最后一个则善治肝火及肝郁化火、灼津生痰所致的瘰疬痰核。此外,冬凌草片、北豆根片、夏枯草膏还可试用于癌肿的治疗。

 

八味锡类散

【药物组成】西瓜霜 、寒水石 、牛黄、珍珠(豆腐炙)、青黛、硼砂、硇砂(炙)、冰片。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内有蕴热,外感时邪引起的瘟疫白喉,咽喉肿痛,喉闭乳蛾,兼治结肠溃疡。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中西瓜霜泻热通肠,消肿软坚;寒水石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珍珠清热解毒,消痈敛疮;青黛清热凉血,解毒敛疮;硼砂清热解毒,化痰利咽;硇砂破瘀攻毒,软坚散结;冰片清热开窍,消肿止痛。诸药相合,主能清热利咽,泻火解毒,消肿止痛,兼能通便。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瘟疫白喉。证属内有蕴热,外感时邪,除见白喉外,又兼见发热,面赤,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咽喉肿痛,喉闭乳蛾。证属火毒内壅,除见咽喉肿痛外,又兼见身热,口干口渴,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结肠溃疡。证属火毒蕴结大肠,腐脓败血。症见时而腹痛,大便不爽,或下痢脓血,口干口苦,溲黄,舌红苔黄,脉数。

此外,也可试用于皮肤癌等肿瘤的治疗。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一是内热火毒,外感时邪;二是大便秘结或不爽,或下痢脓血。

【制剂与规格】散剂,每瓶装1g。

【用法用量】取药粉适量,吹撒患处或灌肠。

【使用注意】本品能通下泻热,并含有毒性药物,故不宜长期连续服用。体虚寒及脾胃虚弱者慎用。孕妇忌服。不宜与四环素等西药抗生素同服。

 

新癀片

【药物组成】人工牛黄、猪胆汁膏、水牛角浓缩粉、肖梵天花、珍珠层粉、三七、肿节风、红曲、吲哚美辛。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热毒瘀血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痹痛,胁痛,黄疸,无名肿毒等症。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方中人工牛黄清热泻火解毒;猪胆汁既清热解毒,又清肺化痰;水牛角浓缩粉泻火凉血解毒;肖梵天花(锦葵科又名地桃花)、珍珠层粉清热解毒;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肿节风(金粟兰科九节茶、草珊瑚)清热凉血,活血消斑;红曲性温活血消肿止痛;吲哚美辛抗风湿,抗炎,解热,镇痛。中西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胁痛。证属热毒瘀血。症见一侧或双侧胁肋部疼痛,痛处固定拒按,或伴有黄疸,纳呆恶心,舌紫暗,苔黄腻,脉弦滑。

牙疳牙痈。证属热毒瘀血。症见牙龈红肿,腐烂疼痛,出血或碰则出血,或患牙持续性疼痛,牙龈上有局限性肿块,或伴溢脓,以及发热畏寒,口干,便秘,舌紫暗,苔黄腻,脉滑数。

热痹红肿。证属热毒瘀血。症见起病急骤,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触,屈伸不利,得冷则舒,常伴发热恶风,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急喉痹。证属热毒瘀血。症见咽痛较剧,口渴多饮,咽部充血,发热,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无名肿毒。证属热毒瘀血。症见局部红肿疼痛,皮肤灼热,拒按,常伴发热恶寒,口渴烦躁,舌红或紫暗,苔黄腻,脉滑数。

化脓性肉芽肿、流行性腮腺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无名肿痛、食道癌等见上述证候者,也可酌情选用。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一是辨热毒炽盛,二是辨瘀血停滞。

【制剂与规格】每片重0.32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4片,一日3次。儿童酌减。外用,用冷开水调化,敷患处。

【使用注意】孕妇及脾虚便溏者忌用。对本品有过敏反应者忌用。合并消化道出血者忌用。合并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按语】本品是在片仔癀基础上加减而成,功能与主治病证基本相同。

 

龙胆泻肝丸(片、颗粒、胶囊、口服液)

【药物组成】龙胆、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地黄、当归(酒炒)、柴胡、甘草(蜜炙)

【功能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方义简释】本方既清肝胆,又利湿热,药力颇强。方中龙胆草为君药,既泻肝胆实火,又清下焦湿热。黄芩、栀子为臣药,清热利湿,泻火解毒,以助龙胆之力。佐药有五,其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尿,引湿热火毒从小便而出;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顾护肝阴及防投用苦寒之品对阴血的耗伤。使药有二,一为柴胡,能引诸药入肝胆经;二为生甘草,能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标本兼顾,泻中有补,共奏清肝胆,利湿热之功。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证属肝胆湿热,又见胁痛口苦,尿赤涩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者。

淋痛尿赤。证属肝胆湿热。症见胁痛口苦,口黏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

带下黄臭。证属肝胆湿热下注。兼见胁痛口苦,口黏口干,舌红,尿黄或少而赤,苔黄腻,脉弦滑者。

急性结膜炎、角膜炎、急性中耳炎、高血压、肝炎、肝脓疡、红细胞增多、急性膀胱炎、急性胆囊炎、白塞氏病、流行性腮腺炎、盆腔炎、多囊卵巢综合征、女阴白斑、慢性宫颈炎、急性睾丸炎、阴茎异常勃起、湿疹、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口腔扁平苔藓、嵌顿性痔疮、功能性不射精等属肝胆火盛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肝胆湿热与实火。

【制剂与规格】水丸:每袋6g,12g;蜜丸:每丸6g;片剂:每片0.4g,相当于原药材2g;胶囊剂:每粒0.5g;颗粒剂:每袋6g;口服液:每支10ml。

【用法用量】口服。片剂,一次3~6片,一日2~3次;水丸剂,一次6g,一日2次;蜜丸剂,一次1~2丸,一日2次;胶囊剂,一次2粒,一日2次;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口服液,一次10ml,一日2~3次。均口服。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乙肝清热解毒冲剂

【药物组成】 虎杖、茵陈、北豆根、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野菊花、茜草、白茅根、蚕砂。

【功能主治】 清肝利胆,解毒逐瘟。用于肝胆湿热型急、慢性病毒性乙肝初期或活动期;乙肝病毒携带者,症见黄疸(或无黄疸),发烧(或低烧),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数,口干苦或口黏臭,厌油,胃肠不适等。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肝利胆、解毒逐瘟。方中虎杖清热利湿,活血消肿,解毒退黄;茵陈清利湿热,解毒退黄;共为君药。北豆根清热解毒,散肿止痛;土茯苓利湿解毒,兼清热;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野菊花清热解毒凉肝,共为臣药。茜草清热凉血,活血止痛;白茅根清热凉血,利湿;蚕砂化湿和中;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同起到清利湿热,解毒保肝的作用。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肝胆湿热。症见黄疸(或无黄疸),发烧(或低烧),口干苦或口黏臭,厌油腻,纳差,尿黄,大便不爽或偏干,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数等。

急、慢性病毒性乙肝初期或活动期;乙肝病毒携带者。证属肝胆湿热而见上述证候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一是辨肝胆湿热,二是辨是否乙肝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以及肝功能有无异常。

【制剂与规格】颗粒剂:每小袋10g。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2袋,一日3次。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慎用或减量服用。忌烟酒及食辛辣油腻食物。

 

益肝灵片

【药物组成】水飞蓟素。

【功能主治】 保肝药。具有改善肝功能、保护肝细胞膜的作用,用于急、慢性肝炎及迁延性肝炎。

【方义简释】药理研究表明,本品的主要成分水飞蓟素,对细胞膜结构及细胞代谢有稳定作用。对各种肝中毒有不同的保肝或解毒作用,并能稳定肝细胞膜,减轻肝细胞坏死及脂肪变性,抑制血清GPT(血清谷-丙转氨酶)、GOT(血清谷-草转氨酶)升高,使肝细胞线粒体及内质网的严重损伤恢复,改善肝功能。故是一种治疗肝炎的新型药物。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急、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证属湿热内蕴、扰及肝胆者。

早期肝硬变,中毒性肝炎。证属湿热内蕴、扰及肝胆者。

高脂血症。证属湿热内蕴、扰及肝胆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一是辨肝功有无异常,或有无肝硬变,或血脂是否偏高。二是辨湿热内蕴、扰及肝胆

【制剂与规格】每片含水飞蓟宾38.5mg或77m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片,一日3次,服满3个月后,剂量减至一次1片,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忌烟酒及食辛辣油腻食物。

 

复方益肝灵片

【药物组成】水飞蓟素、五仁醇浸膏。

【功能主治】益肝滋肾,解毒祛湿。用于肝肾阴虚,湿毒未清引起的胁痛,纳差,腹胀,腰酸乏力,尿黄等症;或慢性肝炎转氨酶升高者。

【方义简释】本方既能益肝滋肾,又能解毒祛湿。方中水飞蓟素对细胞膜结构及细胞代谢有稳定作用,对于各种肝中毒分别有不同的保肝或解毒作用,并能稳定肝细胞膜,减轻肝细胞坏死及脂肪变性,抑制血清GPT(血清谷-丙转氨酶)、GOT(血清谷-草转氨酶)升高,使肝细胞线粒体及内质网的严重损伤恢复,改善肝功能。五仁醇浸膏能降低血清中GPT、GOT的含量。二者合用,治肝炎、降转氨酶有效。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急、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证属肝肾阴虚、湿毒未清者。

早期肝硬变,中毒性肝炎。证属肝肾阴虚、湿毒未清者。

高脂血症。证属肝肾阴虚、湿毒未清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一是辨肝功能有无异常,或有无肝硬变,或血脂是否偏高。二是辨肝肾阴虚、湿毒未清。

【制剂与规格】每片含水飞蓟宾21m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饭后服用。

【使用注意】 忌烟酒及食辛辣油腻食品。

   

护肝宁片

【药物组成】垂盆草、虎杖、灵芝、丹参。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益肝化瘀,疏肝止痛,退黄;降低谷丙转氨酶。用于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

【方义简释】本方主以清热利湿、退黄,兼以益肝化瘀、止痛。方中垂盆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利湿退黄,为君药。虎杖清热解毒,活血定痛,祛湿退黄,为臣药。灵芝补气养血,保肝宁神;丹参活血凉血,化瘀止痛;共为佐药。诸药相伍,既能清热利湿退黄,又能化瘀止痛益肝,还能降低谷丙转氨酶。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急、慢性肝炎。证属肝胆湿热略兼体虚者。

谷丙转氨酶高。证属肝胆湿热略兼体虚者。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一是辨肝炎肝功能有无异常,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否阳性。二是辨肝胆湿热略兼体虚。

【制剂与规格】每瓶50片或100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5片,一日3次。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用。忌烟酒及食辛辣油腻食物。

 

澳泰乐颗粒(冲剂)

【药物组成】返魂草、郁金、黄精(蒸)、白芍、麦芽。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用于疲乏无力,厌油腻,纳呆食少,胁痛腹胀,口苦恶心,甲、乙型肝炎及各种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义简释】本方既能疏肝理气,又能清热解毒。方中郁金行血中之气,既能疏肝解郁,利胆退黄,又能凉血清心,活血止痛,为君药。返魂草活血通经,又能化瘀解毒,为臣药。黄精既补气益阴,又健脾益肾,为佐药。白芍补血敛阴,养血柔肝;麦芽消食开胃,疏肝健脾;共为使药。诸药合用,既能疏肝理气解毒,又能健脾补气益肝。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甲、乙型肝炎及各种慢性肝炎。证属肝郁脾虚,症见乏力倦怠,厌油腻,纳呆食少,胁痛腹胀,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弦细。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一是辨是否甲、乙型肝炎及各种慢性肝炎,二是辨是否证属肝郁脾虚。

【制剂与规格】无糖型每袋装5g,含糖型每袋装15g。每袋含总药材均为12.15g。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忌烟酒及食辛辣油腻食物。

 

利肝隆冲剂

【药物组成】板蓝根、茵陈、郁金、黄芪、当归、五味子、刺五加浸膏、甘草。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用于急、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对血清谷丙转氨酶,麝香草酚浊度,黄疸指数均有显著降低作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有较好的效果。

【方义简释】本方既能疏肝解郁,又能清热解毒,还兼补虚利湿退黄。方中郁金入血分,行血中之气,疏肝解郁,破瘀止痛,利胆退黄;五味子滋肾补虚,降转氨酶;共为君药。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并兼疏肝;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共为臣药,以助君药疏肝利湿、降酶退黄之功。黄芪补气生血,健脾利水;当归养血活血,益肝润肠;刺五加祛风湿,补肝肾;共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调中和胃,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既能疏肝解郁、利湿解毒,又能退黄降酶、补肝强身。

【应用要点】

应用范围

急、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证属肝郁体虚,湿热未清,症见气短,乏力,倦怠,胸胁不舒,或肝区胀满不适,口干,口苦或口黏,便溏,溲黄,舌红或淡红,苔微黄而腻,脉沉弦。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证属肝郁体虚,湿热未清,症见气短,乏力,倦怠,胸胁不舒,或肝区胀满不适,口干,口苦或口黏,便溏,溲黄,舌红或淡红,苔微黄而腻,脉沉弦。

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一是辨肝炎肝功能有无异常,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否阳性。二是辨肝郁体虚,湿热未清。

【制剂与规格】每袋重10g。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3次,小儿酌减。

【使用注意】忌烟酒及食辛辣油腻食物。

【按语】以上七种均为治肝胆湿热火毒之品,其中:龙胆泻肝丸与乙肝清热解毒冲剂药力强,龙胆泻肝丸为传统中成药,长于清泻肝胆实火与湿热;而乙肝清热解毒冲剂则功专于清泻肝胆湿热。后五种药力缓和,益肝灵与复方益肝灵虽作用相似,但复方益肝灵又兼补虚降酶,而益肝灵则不具。护肝宁片、澳泰乐颗粒、利肝隆冲剂均既能清利肝胆湿热,又能补虚,还兼疏肝,且药力次第增强。

 

八正合剂

    【药物组成】 瞿麦、车前子(炒)、萹蓄、大黄、川木通、滑石、栀子、甘草、灯心草。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口燥咽干。

【方义简释】 本方功主清热利尿通淋。方中车前子、瞿麦、萹蓄、川木通、栀子、滑石、灯心草,清热利尿通淋,大黄清热泻火通便。诸药相合,清热利尿通淋功著。

    【应用要点】

   (1)应用范围

淋证。证属湿热下注膀胱,症见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泌尿系感染见上述证候者也可酌选本品。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下注膀胱。主要见症为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口燥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制剂与规格】 每瓶装100ml;120ml;200ml。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530ml,一日3次,用时摇匀。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孕妇慎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按语】本品主能清利膀胱湿热,专用于膀胱湿热证,兼大便秘结者尤宜。

 

连翘败毒丸(北京方)

    【药物组成】连翘、金银花、苦地丁、天花粉、黄芩、黄连、黄柏、大黄、苦参、荆芥穗、防风、白芷、羌活、麻黄、薄荷、柴胡、当归、赤芍、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风消肿。用于脏腑积热,风热湿毒引起的疮疡初起,红肿疼痛,憎寒发热,遍身刺痒,大便秘结。

【方义简释】 本方功主清热解毒、散风消肿,兼以通利二便、燥湿止痒。方中连翘、金银花、蒲公英、苦地丁、栀子、天花粉,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合栀子等,能通利二便,泻火解毒;苦参、荆芥穗、薄荷,能清热燥湿、祛风止痒;防风、白芷、羌活、麻黄,能散风除湿、解毒止痒;当归、赤芍,能活血消肿、凉血解毒;甘草,能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相合,既清热解毒、散风消肿,又燥湿止痒、通利二便。

    【应用要点】

   (1)应用范围

疮疡。证属脏腑积热、风热湿毒。症见疮疡初起,红肿疼痛,憎寒发热,舌红苔黄,脉滑数。

风湿疙瘩。证属脏腑积热、风热湿毒。症见遍身刺痒,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脏腑积热、风热湿毒。主要见症为疮疡初起,红肿疼痛,憎寒发热。或风湿疙瘩,遍身刺痒,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制剂与规格】水丸,每100粒重6g。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慎服。孕妇忌服忌食辛辣油腻及海鲜等食物。

 

连翘败毒丸、片(天津方)

    【药物组成】金银花、连翘、大黄、紫花地丁、蒲公英、栀子、白芷、黄芩、赤芍、浙贝母、桔梗、玄参、木通、防风、白鲜皮、甘草、蝉蜕、天花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疮疖溃烂,灼热发烧,流脓流水,丹毒疱疹,疥癣痛痒。

【方义简释】 本方功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兼以散风通便、燥湿止痒。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栀子,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黄芩、天花粉,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木通,并合栀子等,能通便利尿、泻火解毒;白鲜皮、防风、白芷、蝉蜕、桔梗,能除湿解毒、祛风止痒;玄参、赤芍、浙贝母,能清热解毒、凉血散结;甘草,能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相合,既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又散风通便、燥湿止痒。

    【应用要点】

   (1)应用范围

疮疖。证属风热毒蕴,或湿热毒壅结。症见疮疖初起,红肿热痛,伴发热恶寒;或红肿溃烂,灼热发烧,流脓流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丹毒疱疹。证属风热湿毒蕴结。症见并发于头面部,恶寒发热,皮肤焮红灼热,如涂丹之状,肿胀疼痛,甚则发生水疱,眼泡肿胀难睁,便秘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疥癣痛痒。证属风热湿毒蕴结,兼二便不利。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热毒蕴结,兼二便不利。主要见症为红肿溃烂,灼热发烧,流脓流水,便秘尿赤;或疮疖初起,红肿热痛,发热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丹毒疱疹发于头面部,恶寒发热,皮肤焮红灼热,如涂丹之状,肿胀疼痛,甚则发生水疱,眼泡肿胀难睁。或疥癣痛痒。

【制剂与规格】水丸,每100粒重6g。片剂,每片重0.6g。

    【用法与用量】 口服。水丸,一次9g,一日1次。片剂,一次4片,一日2次。   

    【使用注意】孕妇、脾胃虚寒及疮疡阴证者忌服忌食辛辣油腻及海鲜等食物。

【按语】两个连翘败毒丸虽均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散风止痒、通利二便,但由于组成不同而功效及主治病证有别。北京方长于燥湿散风止痒,多用于疮疡初起及风湿疙瘩,证属于风湿热毒内蕴、兼二便不利者;天津方长于清热解毒,多用于疮疡中期及丹毒初起,证属于热毒炽盛、夹湿夹风、兼大便秘结者。

 

(二)治疗虚热证的中成药(不包括甘温除热类中成药)

 

青蒿鳖甲片

    【药物组成】 青蒿、鳖甲胶、地黄、知母、牡丹皮。

    【功能主治】 养阴清热。用于温病后期,夜热早凉,阴虚低热,热退无汗。

【方义简释】 本方功主养阴清热。方中重用青蒿,以退虚热,透阴分伏热。鳖甲胶、知母、生地黄,滋阴凉血,退虚热。丹皮既清血中邪热,又透阴分伏热。诸药相合,滋阴退热功著,故治阴虚发热诸症。

    【应用要点】

   (1)应用范围

    阴虚发热。症见热病后期低热,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或久病伤阴,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阴虚发热。主要见症为温病后期低热,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久病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重0.45g。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   

    【使用注意】温病初起发热忌服。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按语】 青蒿鳖甲片善退虚热、养阴生津,阴虚发热者宜之。至于治气虚发热者,留待以后介绍补虚类中成药时再作介绍。

                                                                 常章富)

 

考核试题

 

一、A型题:共10题,每题5分,共50分。每题共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请在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涂黑答题卡上相应的选项。

1. 气虚发热的治疗方法是

A  滋阴清热     B  甘温除热     C  清热泻火     D  疏散风热

 

2. 治小肠实热证,除清热泻火外,还应

A  燥湿利尿     B  凉血利尿     C  温阳利尿     D  行气利尿

 

3. 治肝火上炎证,除清泻肝火外,还应

A  行气利尿     B  凉血利尿     C  燥湿利尿     D  活血利尿

 

4. 三黄片的组成不包括

A  大黄         B  黄芩总苷     C  黄柏           盐酸黄连素

 

5. 主治膀胱湿热的中成药是

A  上清丸       B  凉膈丸      C  八正合剂      D  清热化毒丸

 

6. 导赤丸的主治病证是

A  三焦热盛     B  阴虚火旺    C  肝胆湿热      D  心火上炎

 

7. 清热地黄丸的主治病证不包括

A  咳嗽吐血     B  大便秘结    C  肠热便血     D  热淋涩痛

 

8. 含有硇砂的中成药是

A  新癀片       B  导赤丸      C  上清丸       D  八味锡类散

 

9. 既疏肝解郁,又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是

A  益肝灵       B  上清丸      C  利肝隆冲剂   D  清热化毒丸

 

10. 荷叶丸的功效是

A  滋阴止血     B  收敛止血    C  化瘀止血     D  凉血止血

 

二、X型题:共10题,每题5分,共50分。每题共有4个选项,其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选项。请在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涂黑答题卡上相应的选项。

11.热证包括

A  表热         B  里热        C  虚热         D  实热

 

12. 表热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

A  发热         B  头痛        C  口干微渴     D  微恶风寒

 

13.治邪热壅肺的方法有

A  清肃肺气     B  化痰止咳    C  燥湿健脾     D  行气化痰

 

14.夏枯草膏的主治病证有

A  瘰疬         B  瘿瘤        C  乳痈肿痛     D  头痛目赤

 

15.内含石膏的中成药有

A 黄连上清丸   B 牛黄上清片  C 牛黄清胃丸   D 清热养阴丸

 

16.栀子金花丸主治肺胃热盛引起的病症有

A  口舌生疮    B  牙龈肿痛     C  大便秘结     D  吐血衄血

 

17.因含雄黄,孕妇忌服的中成药有

A 新癀片      B  牛黄解毒片   C  牛黄清火丸   D  清肺抑火丸

18.复方益肝灵片的功效有

A  益肾        B  滋肝        C  解毒          D  祛湿

 

19.护肝宁片的功效有

A  退黄        B  益肝化瘀    C  清热利湿      D  疏肝止痛

 

20.南板蓝根颗粒的主治病证有

A  温病发热    B  温毒发斑    C  咽喉肿烂        风热感冒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图片

本周 本月 

热门资讯

本周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