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到2015年底,全国通过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总人数已达65万,也就是说再加上今年的23.5万
2015年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九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的通知,“医养结合”迅速成了炙手可热的新名词。 实际上,从养老事业的角度来看,医疗医养主要强调了养老过程中的急性诊疗、康复照顾、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临终姑息治疗等方面,本身就是养老需求中最为关键性的要素之一,无论是顶层设计、产业运营,都不可能将二者分而为二看待。之所以单独提出,有其特殊的现实原因。 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1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5.5%,老龄化发展的速度也非常快,平均每年净增长800万到1200万老人。养老作为一个关系社会、经济、民生的重大问题不得不得到重视。 我国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20%多。造成的后果是:近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中,很多长期占用医院病床,而养老机构则床位空置率极高(约50%);对于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说,看病取药都要经常去医院,极端不便利,原本稀缺的医疗资源更加紧张。 实行医养结合或者说解决医养脱节问题的具体路径有哪些呢?按照民政部的解读主要有3种: 1.养老机构根据自身规模、人群不同开设综合医院、康复医院、专科医院、设医务室,或者和独立医院机构以协议委托、绿色通道等方式展开合作,提高自身的医疗服务能力。 2.医院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开设养老院、康复科、老年科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 3.鼓励民营第三方机构在新开设养老院时要配置好相应的医疗服务。 《意见》同时提出,各地政府要在养老机构的审批流程、用地规划、投融资财税、医保报销等多方面给予保障。养老产业本身的诱惑,加之政策释放出的红利,让很多药店人蠢蠢欲动,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药店+诊所”、“药店+中医馆”、“药店+养老院”等复合业态经营者来说,遐想的空间很大。 入局须知 愿景很美好,但由于中国各省市地方现实条件千差万别,很多政策的具体落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的难点和风险还是需要谨慎考量的。中国的养老产业发展到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有: 1注册审批 养老院的申请有两种,一种是申请筹办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到民政局,一种是申请营利性的,到工商局。 审批难是入局的第一个难点。锦州一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公益项目从2013年10月开始进行审批,一纸审批表在39个政府部门兜转了8个月,加盖了133个公章仍然没有完成审批工作。福建一村企业家为了解决村民养老问题捐资400多万元筹建养老院,被民政局告知跑完全部手续要三四年。究其根本,在于审批涉及民政、卫生、社保、消防、工商等多部门,头绪繁多,且有时会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现象。 2014年,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到要“建立联合审批制度”:区县民政局、卫生局和人力社保局成立联合指导组方便审批。湖北则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实施“全面准入,非禁即入”。在国家重视下,各地有望都都建立类似北京的办事机制,破解审批难题。 2用地 《意见》对养老用地的指导措施是:各地要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可将闲置的公益性用地调整为养老服务用地。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按照国家对经营性用地依法办理有偿用地手续的规定,优先保障供应,并制定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土地政策。 北京、上海、深圳、江苏、浙江等各省都出台自己的实施意见纲要,其中对于民营营利性养老用地方面,近年比较盛行的是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或返还收费的方式提供土地。由此我们就看到了泰康人寿、合众人寿、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平安集团等保险大鳄,万科、绿城、永泰红磡、世联行、凤凰股份、上实发展等地产巨头动辄拿下几十万、上百万亩养老专用建设用地。 业内专家朱恒鹏指出,对于大面积商用土地高端养老出售,政府和企业都有动力。但对于那些民办的、小型的,不管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拿地要难得多。在某些需要规划养老院的片区,有限的土地资源到底是用于商业开发创造显见效益,还是划拨给不赚钱的养老,地方政府“有点犹豫”。所以会出现养老机构执照到期后,地方政府收回当初划拨土地另作他用,入住老人和参与运营者权益都得不到保障。 3资金来源 作为非营利性养老院,政府购买服务和财政补贴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政府的补贴一般包括床位补贴、护理补贴、房租补贴等,各省市都有自己的补贴标准和资格规定。类似青岛施行的长期照护险也在积极探索之中。 对于非营利的公立养老院,更是享受了前期投入国家出钱、部分带有编制人员国家发工资、水电煤气税收电话优惠等各方面的扶持政策。 养老机构是一项前期投资大、资金回收周期长的项目,想开办养老机构的法人,如何解决资金问题?目前浙江省允许商业养老机构自有产权抵押融资,******则积极探索ppp模式:2014年8月底,财政部公布******财政下拨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24亿元,支持在吉林、山东等8个省份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试点,采取******财政资金引导,地方政府、银行、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基金平台的方式。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基数较大,老年产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配套措施,行业普遍的共识是养老不可能全靠政府,政府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清晰标准,让各类主体能在市场上公平竞争。 4专业性 中国的养老机构比起美、日、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在专业上差距非常大。专业性涵盖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硬件的专业性,体现在养老院的建筑规划、室内设计、到适老化的设施等方面。其次是软件方面,从业人员的多样性(大夫、护士、护理员、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语音治疗师、营养师、老年心理学专家)、专业水平、人数,这些方面都是空白或初具雏形。 药店的机会 活用药剂师参与居家养老业务 从世界范围来看,养老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证明,大部分的老人是希望在家养老的,在家庭文化浓重的中国,老年愿意在家养老的人比例高达90%。 在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明确了2020年的发展目标,那就是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简称“9073”,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人数分别占90%、7%、3%。 由此可见,未来居家养老方面的市场空间是非常大的。居家养老是与机构内养老相对的,老人住在自己的家中,日间照料中心、居家上门服务、社区综合体服务等方面,药店是有很大作为空间的。 摆在眼前的例子就是日本,目前日本的药剂师具有四大层次功能:一是OTC药品、化妆品、保健食品等的商品销售;二是处方笺配药;三是预防的支援;四是居家医疗业务。 很多药店已经在居家医疗居家养老方面颇有建树。比如说山本武道先生在中国药店杂志上所介绍过的的AEON葛西店,总计7层的楼里,有药店、有针对老年运动障碍症的专卖店、健美化妆品食品专柜、齿科诊所、书店、咖啡店、各种兴趣俱乐部,类似一种购物中心化的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模式。 再比如说TOMOE药局等一批药局,有的自己办有养老机构,有的不设养老机构但药店增设了无菌配药室,药剂师定期上门拜访患者、入户进行药品配送、提供服药指导、开展居家医疗相关器械的租赁商务、为患者提供营养输液疗法、******剂配药、疼痛管理和舒缓护理等业务。 医生资源的稀缺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不可能成为养老服务的主力供应者。而正像在大陆从事养老行业二十年的台湾专家徐伟呁所言,由于正规教育的缺失、产业不成熟、社会地位和待遇低、职业晋升空间小等原因,具有从业资质的人才非常匮乏,这个短板不是一二年能补上的。另一方面,全国约14万注册药剂师则是一种尴尬的角色,经过医学药学的正规学科教育,有接触病患的经验,但在现实中,职能发挥更偏向于销售而非药学服务提供者。采用像日本一样的照护险,确定服务项目、价格和标准,国家向经过培训有资格的药剂师购买服务,鼓励药剂师提供专业服务,或是药店的一个机会。 发力连锁化的社区中小型日间照护中心 徐伟呁表示,目前养老市场上,高端养老项目较多甚至在政策刺激下有泡沫化倾向, 险资因在行业资金规模和投资回报周期(至少长达20年)方面有先天性优势,配套保险一起出售养老服务。地产为了拿地便利和小区配套好房子,好在全国布局。很多高端养老项目价格高,一般人不敢问津。国家建立的公立养老机构以后会定位为为失独、无经济能力、无保险保障等救贫救困的兜底公益工程。当今和以后一段时间市场上最需要的是面向工薪阶层的、服务好、价格实在的机构或居家养老服务产品。 遍布全国大小城乡、街道、社区的40多万家药店、扎根其中的几十万名一线药店人员,无论从地政关系、地商关系、社群关系,还是在连锁运营、医药资源、人员储备方面,都具备成熟的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