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透过对这些外围政策的诠释,从业者恰可以更加理性地预测行业的走向,继而对以何种态度面对新版GSP认证进行全新的思考。
在已经持续数月的新一轮“政策雨”的刺激下,略显麻木的医药行业重新找回了痛觉。纵览近期发布的一系列产业政策,主旋律仍然定格在对现有行业格局的冲击,尤其是国家对医保药品支付价格、医保目录调整等热点话题的应答结果,更是令行业集体陷入恐慌当中。 对长期处于医改边缘的零售药店而言,近期发布的政策直观距离较远,可预期的影响似乎远逊于新版GSP认证带来的现实压力,于是部分在主观上选择了漠视。不过,就新版GSP认证而言,固然具有天然的优胜劣汰的择选效果,但在某种意义上,其结果更贴近于从业者对零售药店行业未来的判断,或是对通过认证的投入产出比的考量。 事实上,透过对这些外围政策的诠释,从业者恰可以更加理性地预测行业的走向,继而对以何种态度面对新版GSP认证进行全新的思考。 药企转投零售终端 产业政策的此番密集发布,影响**的仍然是医药生产企业。仅CFDA近期发布的政策已经接近20项,政策内容更是涉及药品注册、药品审批、药品检查等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虽然不能用“利空”一言以蔽之,但对生产企业的杀伤力恰体现在“变化”二字,一如北京市针对通州地区房市状态连夜出台的限购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正在于令相关方措手不及。梳理近期的一揽子政策,对医药生产企业影响最为深远的依然是药品定价——作为陈旧伤,却反复经受着愈合与撕裂的两重天。 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已经自6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意见明确规定的“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至今仍难见雏形,甚至出现了指导思想与实施细则南辕北辙的现象。 因应“市场决定价格,医保约束费用”的药品价格改革思路,医保药品支付价格开始进入历史的轮回。据公开消息,医保药品支付价格将以省为统筹单位,以市为具体制定部门,支付制度将于9月底前制定完毕。不得不说,将自由裁量权置于市级医保部门,是行政思路的进步,但呼应的结果却可能是两个极端,其中一极便是受制医保基金状况而“无限”压低成行的价格。事实上,医保药品支付价格制度的产生,正是为药品自主定价绑缚了一条具有市场化表象的锁链,也就是说,如果医药生产企业想要叩开医疗机构的大门,必须预留出医保药品支付价格与医疗机构采购价格之间的“合理”空间。 掣肘药品市场化定价的另一政策枷锁是招标采购制度,其降生于降低药品价格的时代语境下,对市场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显然不符合药品价格改革的双向特征。在理应调整的情形下,药品招标采购制度却保持了延续性,一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参照系,采取最低价联动原则;二是建立二次议价制度,构成对医药生产企业的二次剥削。从近期报道看,宁波药品实际采购价格降低51%尤为引人注目。 在充满行政干预的医院渠道,医药生产企业自主定价已经被证明系伪命题。换言之,唯有建立在充分市场化的前提下,药品价格改革的指导思想才能演化为现实,就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细分市场依然是零售药店。循此思路,医药生产企业欲借助自主定价实现自我救赎,只有转向零售终端,现实中,医药生产企业的渠道权重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在政策的催化下,这一进程将加速,更多的橄榄枝或许会降落在零售行业。 医院隔门观望 医疗机构对医药生产企业的******话语权,来源于目前超然的行业地位,但随着政策(医药分开)的调整,它必将丧失现有的优势,从而完成收入结构的主动调整。 为了促进医药分开在医疗机构内部的实现,国家已经试探性地出台了多项政策,譬如零差率、药事服务费、药房托管、药占比等等。 其中,“药占比”被收录在《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当中,纲领性规定为“到2017年,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其实,众多医疗机构在规定之初就已经做出相应调整,甚至在态度上由被动转向主动,根源就在于药房已经被内部定义为“成本部门”,毕竟在零差率以及反医药商业贿赂的背景下,药房已经少了些可盈利的空间。药占比规定的出台,无疑是又一导火索,短期内或许会出现战略性调整(重拾高价药等),长期必将在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间生成斥力。 雪上加霜的是,来自医保药品支付价格的限制,今天可以通过压榨医药生产企业左右游戏规则,但明天呢,后天呢。如果再关联医保制度无限趋近的总额控制制度,将在总体与个体上形成双重约束,药房也自然而然也就变得食之无味了。 再来看目前备受关注的二次议价制度。正向思考,医疗机构肯定乐于实施,实际情况却是,二次议价正在转变为烫手的山芋。论据有二:其一,媒体曝光某地工商局以“不正当竞争”名义查处医疗机构二次议价行为,这对二次议价的合法性提出了最直接的挑战;其二,关于二次议价的成果归属问题,目前有关部门的明确答复是既不归属医疗机构,又不归属“其他地方”,业内猜测最终将转归地方卫计委。二者合并而生成的结论是,医疗机构甘冒法律风险而进行毫无裨益的二次议价,显然是不理智的行为。 尽管无法预估医药分开的时间节点,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种种方式的作用之下,医疗机构正朝着这个方向缓慢移动。国家已经将曾经敞开的门虚掩,一旦在“条件成熟”的时机决定锁闭,也就意味着一个更庞大市场的转移,零售药店能否接住,恐怕考较的不只是实力,更是耐心。 药店寻找一扇窗 零售药店近期最为关注的恐怕还是簇拥在“医保”关键词周围的消息。 一是有关OTC品种退出医保目录的猜想。早在2006年国家制定《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条例》时,OTC品种不能进入医保目录的相关规定就已经被屏蔽,但赶在新版医保目录修订前,这一消息被广泛传播,恐怕不会只是谣言这么简单——相关负责人尽管谨慎地讲只代表个人观点,但有理有据的论述基本上已经代表了顶层设计的意旨。 二是有关“医保协议”的猜测。虽然这则消息只出自一人之口(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但却有极高的可信度。从近年各地对医保定点药店的管理态度看,大有放开的趋势,那么,“医保协议”极可能成为事件发展的通路。“医保协议”能够打破原有体制对医保定点药店数量的控制,意味着医保定点的稀缺性不再。 上述两则消息迄今都未能得到明确的官方确认,但付诸实践的可能性不小,对于这样的猜想,恐怕不少零售药店从业者会念“呜呼哀哉”。其实不然,充满恐慌的大多是医保定点药店的既得利益者,它们或许利用时间上的优势已经将竞争者甩开了三个街区,但二者在经营管理上的差距却可能是霓虹灯到月亮的距离,利用如是向市场化转归的行政手段,短期内,可以促使后来者或“弱势者”实现逆袭,长期看,则可以利用市场化(硬实力比拼)促进市场化,继而影响行业走向。 从另一个角度看,OTC品种退出医保目录可能带来医保资质的贬值,但一方面,目前多地合法的医保刷卡范围已经超越其应用界限,短期内有可能不会进行彻底的调整,亦即先行者尚可享受宝贵的缓冲期;另一方面,医保目录仅保留处方药,也倒逼零售药店重视该品类,这是其与医药电商竞争的重要筹码。OTC在传统和网络渠道的权重正在发生改变,处于或然状态的新版医保目录将加速格局的变化,相反,国家在处方药上网方面颇为持重,预计年内无望的政策还将长期延迟,这或许是政策为传统药店留下的一扇窗吧。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