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早年间是大规模引入高毛利及贴牌商品,之后是关联用药的盛极一时,近一两年则是单品突破(或黄金单品)大行其道……
“为用户(或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借此获取相应的利益”。 这句看似极其简洁的话语,其实已经揭示了商业的本质——用户与产品,乃企业的生存之本,缺一不可,前者为体,后者为用。 不过,从时下药店的发展来看,却颇有转“用”为“体”的倾向,也就是说将产品的地位迅速拔升,而不太关注甚至漠视用户的体验。代表性的案例层出不穷:早年间是大规模引入高毛利及贴牌商品,之后是关联用药的盛极一时,近一两年则是单品突破(或黄金单品)大行其道…… 在这些概念、花样不断翻新的背后,供应链各个环节强调的多是客单价、客品数、毛利率等提升的话题,而鲜有关注客流量、购买率等是上升还是下降,以及由此反映出的用户信任度与忠诚度的变化情况,更没有考虑到不适当的药物推荐可能给用户带来不良反应等等问题。 好在,随着电商的兴起,信息不对称的鸿沟被迅速抹平,消费者主权意识也在快速建立,跨界竞争随时可能降临,这对传统渠道的存在价值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如果还停留在以产品进销差价为主导赢利模式的阶段,还停留在以选址、商圈为市场覆盖标准的时代,那极有可能被价格优势更加明显、以物流配送能力决定网络布局的电商挤下赛道。 很多人会说药品是特殊商品,有着不易被跨越的专业化高门槛。的确如此,但关键在于现在的零售药店是否已经建立了这一优势,并且是否已经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一直以来,笔者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规模化、集中化是药品零售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一直矢志推动的产业演进方向。眼下,随着资本化大潮的来临,这一进程正在被加速推动。比如,近期颇为抢镜的药店A股“三剑客”,上市前后都有多宗收购案,特别是云南一心堂,今年以来更是大手笔不断——南下以4亿元代价将海南广安堂纳入囊中,又北上山西耗资近1亿元连收两家药店的门店资产及存货,而且从目前状态看,其似乎还憋着大招。的确,这种作为顺应了连锁药店追求规模效应的内在需求,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以及摊销各方面的费用,但在强调标准化、可复制的过程中,迅速壮大规模的连锁药店应如何去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呢? 阿里CEO张勇近期的一则观点似乎给笔者的问题提供了答案:“传统零售行业牢固的边疆已经开始逐渐模糊。消费者将深度介入到产品定制过程中,品牌商将不再依赖传统渠道,他们会越来越具备零售能力,拉动品牌背后的制造供应链条将更加柔性化。” 他的观点关键落脚于“柔性化”。求助度娘发现,柔性生产其实就是按市场导向进行按需生产,强调个性化、小批量,与大规模生产形成逆向对冲,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 供应商都已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作为产品与用户的链接渠道,零售药店如果还想继续发挥自身的价值,并且从产品利益的漩涡中脱困,那就更应该朝着柔性销售大步迈进。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