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药店人要改变的思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2015西普会上,围绕药店慢病市场机遇展开了激烈的探讨,中康资讯《第一药店》报副主编王强分享了关于中国慢病市场的研究报告,其中梳理出来的市场数据和相关结论十分惊人。 药店慢病机会 老年社会的来临,慢性病的高发,对药店是不是意味着一个巨大的机会?相信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这个机会到底有多大? 中国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2015年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15亿,老年化水平达到15.6%。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老年化、慢病给中国带来沉重的负担:慢病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在2015年会达到5000多亿美元,占全国医疗总费用的70%以上,而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带来不堪重负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人老了,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疾病缠身,慢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非常高,最近卫计委发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报告的数据显示,18岁以上人口高血压的发病率达到25.2%,有接近4亿的发病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达到9.7%,有9000多万的患病人群;而这样庞大数量的病人,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 来自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我国各种主要慢性病,在2010~2030这20年间都是呈直线向上攀升的趋势,40岁以上人群中,在这20年间,主要慢性病的患病人数将增长2~3倍。 更要命的是,中国慢病病人的疾病管理工作做得非常差,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更低,使得慢病并发症的发生远高于发达国家,而这会导致治疗费用大幅上升,且患者更为痛苦。 ![]()
以糖尿病为例,2012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为9228万人,患病率率9.7%,约占世界糖尿病人群的四分之一。其中,50%的患者没有意识到。而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很差,60%的患者远低于治疗标准。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每月测血糖次数低于4次。所以,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症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糖尿病主要危害是急、慢性并发症,平均在医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一半患有并发症。伴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直接治疗费用是非并发症患者的3-5倍。2009年,中国糖尿病治疗费用已高达1734亿元,平均人均年花费7516元(根据糖尿病治疗对半原则,以2307万治疗人群计算)。如果70%集中在城市,那么只有1615万人接受治疗,治疗患者人均费用为10737 RMB,相当于1790美金,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世界银行慢病报告里的一个数字“5%”值得大家关注,指的是只有大约5%的病人需要有专业医护人员提供复杂的临床管理甚至住院治疗,大多数慢病患者所需的临床管理要求较低,可以采取患者自我管理。这是药店的机会所在。 从品类总体数据来看,上述三大类慢性病用药都在2012年达到增长的高峰,随后增速下降,2014年增速下降到近年的低点,2015年有所恢复。新一轮的招标结果显示,外企品牌药出现大量的落标和弃标现象,这些品牌药的出路主要在药店。数据显示,最先执行新招标政策的湖南市场,药店的增速是医院市场的四倍以上。加上辉瑞、拜耳、MSD、AZ等处方药均成立了零售部门,开展药店市场的推广工作,药店处方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药店是天然的慢病管理场所 我们认为药店是“天然的慢病管理场所” 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做好慢病管理,离不开面对面的沟通! 移动医疗等技术手段起码一段时间之内,只是能解决检测、健康监测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血压、血糖的波动情况,或者是有些APP提醒你要去锻炼、减肥,但实际只是前面解决了一部分的简单问题;实际上,难题并没有解决! 做好慢病管理最难的是什么?是让病人真正按照合理的方式去管理疾病!简单的说,就是按医嘱服药、定期长期监测、坚持锻炼、控制好饮食,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要做到,对于每一个病人来说,都是很困难的!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措施都是“反人性”的!药又不是糖,谁都不愿吃!没有人没事就想找两颗药来吃一下;老祖宗就说过“饮食男女”,但有了慢病,这不能吃、那不能吃……真正要做好慢病管理,实际上最难的就在这里。 需要具备有专业知识、掌握沟通技巧、能够跟患者建立信任关系的专业人士,才能帮助病人做好慢病管理;而这正是国外药店的专业药师所在做的——他们跟踪病人服药,提供健康咨询及服务,帮助医生去管理慢病的治疗成效! 而做这些,通常是需要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国外的一项研究就显示,药师面对面的与患者沟通对患者疾病干预的影响力最强,是其它方式的2-3倍;这些其他的方式,包括医院护士的沟通、药师打电话沟通、亲戚和朋友的交流等等。 在这方面,药店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二、中国药店药品处方药一般比医院便宜25%左右,大部分患者会同时去医院和药店买药,所以目前药店已存在大批的慢病患者;——积累了一批客户,一批急需我们去好好服务的客户! 三、2014年中国药店数据约43万家,分布在社区小区,大街小巷,是最接近患者的地方。 四、真正要实现慢病管理的成效,需要专业人员投入时间与精力的:而由于药品的特殊性,药店客流不高,如果专业水平到位,店员有充分的时间做服务。 五、药店的人工和租金的增长均快于销售的增长,慢病管理将是目前中国药店提高人效和坪效的******途径,所以药店有很强的动机建立慢病管理服务体系。 六、慢病管理在医改的路线图中将由社区医生来做,这和公立医院市场化一样,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不会有结果。如果药店能做出效果,能为国家认可,也是对中国医疗卫生系统转型的巨大贡献。 令人忧虑的现状 老年化社会的来临,大家都认为对药店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但请思考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已经不是一年两年,联合国定的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7%以上,就是老龄化社会。按这个标准,中国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尤其是近几年来,老年人口占比更在快速上升,刚才说了,2015年达到15.6%(65岁以上超过10%)。但矛盾的是,药店却这几年一直处于弱增长。中康资讯CMH的数据显示,2014年药店市场总规模是2816亿,增速下行到个位数,且低于中国医药行业的整体增速。 ![]()
再思考一下,这两年慢病相关的药品卖得好吗?恐怕没几个人敢说卖得好,通过数据来看看,近5年药店卖三种主要的慢病用药的成绩。 首先来看看心脑血管类,心脑血管品类药店销售增长率在2012达到24.1%的高峰,近2年增速大幅下跌,不过还好,增幅但还高于行业整体增速,2014年市场规模还是达到了177亿元。 另一个慢病大品类,降血压药同样增长率2012达到23.1%的高峰,近2年增速也大幅下跌,尤其是2014年,增长率仅7.7%,低于行业整体增速,2014年市场规模还是达到了143亿元。 糖尿病用药同样增长率2012达到19.9%的高峰,近2年增速也大幅下跌,尤其是2014年,增长率仅7.6%,低于行业整体增速,2014年市场规模还是达到了86亿元。 心脑血管类销售****0产品2013、2014的销售情况,总体而言,前十产品的销售情况还是不错,2014年都取得了增长,而多数增幅在2位数以上;前10产品占据该品类接近1/4(23.1%)的市场份额。 降压药类销售****0产品的情况,都是化学药,相比心血管类要差一点,前十产品的销售有增有降,前10产品仅占该品类8.6%的市场份额。 糖尿病药类销售****0产品的情况,前十产品的销售也是有增有降,但情况要比降压药还要更差一些,有3个品种的跌幅超过10%,前10产品仅占该品类5.9%的市场份额。 因此,总体来说: A、2012年高峰及近2年滑落的原因:政策是主要原因;2012年的高峰,是由于2011年新医改的推进,以进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使得处方药销售尤其是高端处方药外流至药店所致;而之后,由于国家政策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以及基本药物目录扩容等原因,使得增速大大下降;随着国家医保控费要求、药品零差价落实、以及外资企业在政府招标中掉标弃标导致渠道转移等利好因素,零售药品增长将有所提高,预测2015年药品增速将较快于非药品增速,药品份额将略有提升。 B、高端处方药是机会;外资企业在政府招标中掉标弃标导致渠道转移,我们认为高端处方药物在药店的增长将提升。 C、药店应化被动为主动。 专业化,共同的需求 药店未来生存的关键是药店提供的专业服务品质。既然说药店要致力于成为专业服务的提供商,这对于慢病机会的把握尤其重要。 中国药店慢病管理系统建立有很多限制,包括专业能力不足: ![]()
数量上-执业药师不足。 质量上-中国执业药师体系仍沿袭欧美60年代的体系,针对药品而非患者,缺乏临床知识和沟通能力;这些能力需要长期培训和培养,整个教育体系都需要改变。 政府资源不配套。 承担风险能力差——慢病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很大的投入,包括资金和时间,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报。 由于上述的限制,中国药店的慢病管理仍停留在超市流行的会员管理阶段,没有针对患者和疾病种的建档、服务、跟踪和反馈。 药店亟需改善店员专业性和医保服务。首先是消费者层面,这是中康资讯2014年所做的消费者就医和购药行为研究,从消费者的考虑重要性与实际满意度这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对于药店,消费者觉得重要,又比较满意的,有便利性,药品的品质,店员的服务态度、品种齐全等等。而专业性和医保服务,是消费者很在意,但实际还未达到平均满意度。 从连锁高管角度来看药店的专业性,这是中康今年初进行的一项连锁高管小型调研-----2015怎么过?被企业列为最重要的年度战略目标中,“改善经营质量”与“模式创新转型”是选择最多的两个选项。这说明,连锁企业高管认识到了必须通过专业化提升等方式来改善经营质量,也认识到了传统的药品搬运工模式已经面临终结。具体到改善经营质量的措施,高管们最多选择的是“提高店长店员专业度”,但与“直接改善顾客体验”与改进商品规划的差距不大。 再从一线员工的角度来解读:去年中康资讯做了一项一线员工调研,对象是全国一二三线城市区域的大中型药店连锁一线工作人员,样本量为2000份,并有效回收问卷1752份。 终端员工认为服务态度、专业的药学服务是提升药店业绩的最重要的因素,促销活动排在这两者之后。除去薪酬,一线员工最看重能力的提升机会,对专业提升有一定诉求。员工对不同的知识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其中医药学专业知识需求(49%)最为强烈,销售技能(31%),这也是工作中最常用的技能。这个调研结果可能会有点出人意料,49%的员工认为所在连锁企业培训存在亟待改善的问题,32%的员工对薪酬情况满意度不高。 因此,大概可以精炼地概括以下几点:1、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价格与便利性的需求,对专业服务的需求会日趋上升;2、药店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性,但仍然未将之当成未来最重要的根本生存条件;3、一线员工对于专业性的重要性认同度高,对于个人专业能力提升有强烈需求,但对企业培训满意度低。 总体来说,中国药店专业服务目前仍处于非常薄弱的阶段,专业提升需要去伪存真,不应以短期经济利益为目的,而应当围绕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以及一线员工的工作实践、需求去系统开展。 靠慢病处方药赚钱? 慢病现状:慢病处方药目前很多就是低毛利甚至负毛利销售,药店销售动力不足;国家医改目标,本就是要控制高速增长的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可能让药店从渔利吗?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处方药销售,成其是慢病处方药销售的利润不会高。 那么,不靠处方药赚钱,靠什么赚钱? 反思:顾客不愁买不到药,也不缺少买到便宜药品的地方,但缺少的是深入细致且持续性的专业服务。为什么药店不抓住用户需求去大胆突破呢? 行动:盯住周边的慢病顾客,不要考虑慢病药品本身是否能带来丰厚利润,甚至慢病药品是否从药店买,而是如何提供后续药学服务和慢病管理服务,通过其他产品获得盈利。 药店人要改变的思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演讲:王强 《第一药店》报副主编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