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具体解析下慢病APP的痛点与槽点,这个市场到底能不能玩?该怎么玩?
前一段有篇关于慢病管理APP的文章《慢病管理APP:现在做的惨不忍睹》刷爆了朋友圈,作者刘谦的意思是慢病管理是一个非常美丽的馅饼,但这个馅饼下面是陷阱,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 之所以是馅饼因为慢性病的痛点太多了,而且这个市场足够大。之所以是陷阱,刘谦的理由是对于用户来说,慢病管理APP使用不方便,对于参与者医生来说则是参与动力不足。那让我们具体解析下慢病APP的痛点与槽点,这个市场到底能不能玩?该怎么玩? 机会非常大的市场 从市场来看,慢病管理是移动医疗创业项目中最多的,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超过200个,而且即使像春雨医生、丁香园这样并不是做慢病出身的,也已切入到这块市场。慢病管理作为移动医疗的细分领域存在很大空间,这是源于中国庞大的慢性病患者人群。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高血压患者已达到3.3亿,糖尿病患者2.8亿,乙肝患者1.2亿,而更有行业专家预计,未来30年将是中国慢性病井喷的时期。 在线诊疗这个市场很难切入,医药电商的体量还不够大,如果一个慢病APP能够圈两三百万用户,其商业价值则是巨大的。慢病商业价值的实现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卖给用户商品,比如一个糖尿病用户一年的药费需要几千块钱,还需要保健品、辅助运动和食疗,如果你有10万个这样的用户,就可能产生几个亿的销售额;其二,帮用户省钱,在医保支付中慢病用药占据非常大的比例,如果能够将这些用户管理好,提高用药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就能够减少医保支出,帮助社保省钱。 用户体验的槽点 刘谦认为,从患者角度移动医疗看似方便实则不易,比如患者在手机上输入这些数据时非常困难,因为很多患者是中老年人。而且慢病患者不能被“管理”,因为懒惰是人的本性,不要指望着这个事对他的健康有利他就一定会去做。 春雨医生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毕磊指出:“用户体验的确存在问题,对患者的依从性改善也差。如果要等一段时间数据出来,再告诉患者这个不能吃、那个要注意,这只是阶段性改善用户的生活,但你需要在合适的时间点告诉他需要如何改善。APP是个能够随时监控用户的工具,你要做的是让医生在最佳的时间点介入到患者的生活,干预他的用药、饮食及运动,对用户依从性进行改善。” 健安华夏创始人、CEO杨枫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慢病APP是爽了创业者,用户则毫无感觉。“这个市场有点红海的感觉,但患者根本没得到什么,他们做的产品全是‘菊花茶’,不能给患者真正解决疾病层面的东西。” 医生的动力 目前,医生对慢病APP的参与动力不足,慢病APP不可能没有医生的参与,如果你的平台上没有三甲医院的医生是不会吸引患者的。“内分泌的医生还没穷到为了十块钱去抢单回答患者问题这个地步。”杨枫说。 毕磊认为,医生的动力问题最容易解决。“以前中国1个医生平均管理30个病人,好的医生能够管理200个病人。如果利用互联网的手段,一个普通医生也能管理300个病人,效率提升5~10倍,他的收入也会急剧提升。” 硬件、软件,哪个更好切入? 目前慢病APP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纯粹以App为主要界面的随访工具,定位成服务类产品,是医患的随访交流,它有患者的一些提醒、教育、监测、预约功能,但是线下活动很少,也没有患者自主监测的指标功能,还需要患者手动输入,同时不能指导临床。还有一类是和可穿戴设备硬件相关的,定位成硬件类产品,它可以自动采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的生理和病理指标,可以同步到云,最常见的是智能血糖仪,这类产品非常多。但是同样有一个问题,它的数据不能用于指导医患,没有哪个医生敢用可穿戴设备采集的数据用于诊断,不管是在法律上还是临床的精确度上都还有欠缺。 从服务切入,用户量容易拓展,但产品太垂直,用户获取成本高,由于数据采集困难,难以对用户进行高质量的管理;从硬件切入,有利于数据采集,但模式太重,获取用户慢。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从服务切入,需要搭建春雨这样的服务体系,成本巨大。从硬件切入,硬件本身要耗费团队很大的精力,同时需要做服务体系,作为移动互联网公司来说是非常重的模式,你用一个小的硬件市场去切巨大的慢病市场,难度太大。”毕磊分析道。 目前慢病APP的用户规模大都停留在几万的级别,也还未获得巨额的融资,仍处在早期阶段,未来谁能在这一领域占据市场,谁就有可能成为横跨移动医疗和医药电商的霸主。 作者:张勇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