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的医院”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再次引发争议。该院2014年总收入超过75亿元,编制床位达7000张,均居全国医院之首,堪称一所“超级医院”。
眼下,政府三令五申,禁止公立医院盲目扩张。但是,很多公立医院依然我行我素,大兴土木,其动力究竟来自哪里?当然是追求经济利益。 多年来,由于医疗价格体系不合理,公立医院的盈利模式基本上是“薄利多销”,大小通吃,以量取胜。只有规模做大了,床位增加了,病人数量上来了,收益才会增加。这就如同办一家小卖部,规模太小,销售量上不去,利润肯定不高。 迫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很多公立医院院长变成了精明的企业家,时刻都在算“经济账”。例如,三甲医院一边抱怨门诊人满为患,一边又担心门诊数量减少,因为门诊是“薄利多销”的重要渠道。尽管挂号费严重偏低,但是开药和检查是盈利的,所以医院并不愿意门诊量降下来,而是“痛并快乐着”。 因此,在现行的医保支付制度下,如果靠精细化管理提高效益,如同“螺蛳壳里做道场”,费力不讨好。倒不如通过扩大规模,让医院更快盈利,从而增加医务人员收入。 客观地说,公立医院盲目扩张,从局部看利大于弊,但从全局看弊大于利。假如是社会资本办的医院,无论如何扩张规模,都无可非议。因为投资者根据市场需求定规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需要任何人兜底,这是市场行为。 但是,政府办的公立医院扩大规模,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因为政府花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纳税人,其投资必须符合公共利益**化。即便地方财政有实力,需要扩大公立医院规模改善民生,也要优先考虑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与均衡发展。与其“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建设一家“巨无霸”,不如重点扶持弱势医院,促进公立医院同质化、均衡化,避免优质资源过度集中,这更有利于缓解看病难。 如果政府不出资,仅靠公立医院盈利或贷款扩大规模,更要慎之又慎。因为公立医院的收入主要来自患者,假如盈利过多,本身就有问题。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更符合公益性。如果举债盖大楼,要么增加患者负担,要么牺牲医生利益,二者都不可取。 而要抑制公立医院盲目扩张,不能简单地靠行政命令,而要靠深化改革因势利导。其核心措施是,改革不合理的医疗价格体系和医保支付制度,拉大不同诊疗行为的价格差距,让大医院在诊治疑难重症中获得更多收益,而不是靠“薄利多销”维持生存。同时,政府要承担起办医者的责任,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和建立合理补偿机制,铲除公立医院的逐利冲动,促使其回归公益性。惟其如此,“超级医院热”才会降温。 (白剑锋) 2万家医药制药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