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手机版网址 https://m.kq133.com/F4

药品“******”秘籍:同种克拉霉素软胶囊差价22倍

2015-04-2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访问量:129    在线投稿
  
  医药网4月20日讯 一颗中标的克拉霉素软胶囊,何以能比普通克拉霉素胶囊定价高出22倍?

  日前刚刚参与了广东省药品招标的陈生(化名)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抱怨,一款名为克拉霉素的常用药,只是改变了剂型,由普通胶囊改成软胶囊,就成为******品种,但价格却能翻数十倍。

  软胶囊何以贵22倍?

  据本报记者了解,克拉霉素主要用于细菌感染,比如扁桃体发炎等病症,是一种常用药。本报记者查阅了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官方网站公布数据,第一轮基药招标的克拉霉素目录里,石药集团0.125g片剂为0.39元;浙江京都0.25g片剂为0.4936元;辰欣药业0.125g胶囊为0.3132元;石药集团0.25g胶囊0.505元。而在非基药中标名单中:上海雅培0.25g片剂(即克拉仙)为7.318元;西安大恒0.125g软胶囊为7.246元。其中,上海雅培生产的克拉仙为拥有专利技术的原研药,而本次中标的软胶囊是一款******剂型药,去年才推出市场,生产的厂家为西安大恒。

  陈生表示,胶囊的最低中标价格为0.3132元/0.125g,片剂同一剂量的克拉霉素的最高中标价格也只是0.39元,但同一个品种的软胶囊价格则为7.246元/0.125g,比普通胶囊高出22倍。而这款由西安大恒生产的软胶囊,相同剂量甚至比上海雅培生产的原研药克拉仙中标价(片剂7.318元/0.25g)还贵出一倍左右。软胶囊生产成本并不高,而且只是普通工艺水平,为什么它的中标价比胶囊贵出这么多?陈生表示难以理解。

  记者以咨询的名义致电西安大恒,该公司销售部人员向记者解释,价格高是因为软胶囊里面添加了进口油酸,使克拉霉素能均匀地包裹在其中。研发、原料的成本高,因此跟发改委申请了议价。

  按照国家发改委2011年印发的<药品差比价规则>规定,软胶囊的价格不得高于普通胶囊的1.2倍,但由于西安大恒生产的属于******剂型,所以并不适用上述规定。

  对于西安大恒的解释,陈生并不认同,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油酸就是普通的大豆油,最多100元/公斤,克拉霉素原料最多1500元/公斤,因此原料成本是相当低的。他认为,从技术上看,克拉霉素并不适合做软胶囊。厂家推出******剂型,就是为了在招标过程中成为******品种,没有竞品与之竞价,从而获得较高的定价。记者查询的公开资料显示,西安大恒生产的克拉霉素软胶囊为5类新药,即只改变了剂型,但用药用途、服用次数均没有改变。

  卓创资讯医药行业分析师赵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抗生素药品市场实际上已经比较成熟,目前的剂型已经可以满足患者需求,在没有跨越式进步的情况下,花费功夫研发******剂型,实际上有些多余。

  对于以上说法,本报记者多次致电西安大恒有关负责人并发去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该公司并没有对问题给予回应。而对于西安大恒为何高价格能中标,当中是否有进行议价评估,本报记者一个星期前向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发去采访提纲,但在截稿前也没有得到回应。

  高价药排挤便宜药?

  陈生向本报记者表示,在一品两规以及医院在购入价加价15%作为零售价的这两重规定下,就可能会导致医生倾向于开贵药,便宜胶囊没有医院买。这无形中给患者增加了治疗费用。

  一家三甲医院药房负责人表示,大医院有药事委员会,中标的同种药品很多,在一品两规下,医院进哪一种是药事委员会来定。但是患者实际用哪种则基本由医生处方决定。这位人士也认为,而有医药代表负责推广的药品,销售肯定会好过没有医药代表的同类产品。结果可能会导致,高价药可能开得更多,因为高价药利润空间大,销售费用也更多。

  广州某医院一位从业多年的医生向本报记者坦言,医生处方考虑的因素很多,撇开价格回扣的问题,不少医生仍然会偏向开高价药,因为虽然是同一品种同一剂型,但临床使用的效果往往会有差别,在医生层面看,用药安全及有效是首先会考虑的问题,而不是价格。他表示,一方面,价格高的药通常是原研药、******药,这些品种常年使用,比较有保障,医生用药比较放心,另一方面,以一些抗生素为例,旧的抗生素虽然仿制多,价格便宜,但副作用比较大,新一代的抗生素则会较贵。

  剂型******一窝蜂

  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1~11月,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267.9元,二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176.3元,而在5年前,2010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220.2元和139.3元,同比分别上涨了21.66%和26.56%。

  但是另一方面,本报今年以来采访中多次接触到医改药品招标的话题,很多医药中标企业又反映药品招标过程中,砍价太过血腥,企业无利可图,中标价甚至低于生产成本。

  一位医药生产企业负责人与本报记者谈及药价问题时认为,目前的新药研发能力过低,国内药厂跟风仿制,低水平竞争,虽然一些药物的价格已经降到很低,但看病贵问题仍未解决,原因在于药品招标降的多是仿制药,******药、新特药物依然很高。多名接受采访的行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一边是政府组织的招标降药价挤水分,一边却是各种******药、进口药等缺乏竞争的品种价格一直虚高。赵镇表示,药品招标竞争激烈,******剂型、******药、专利药面对的是一个蓝海市场,竞争小,也就意味着药品可以待价而沽。

  医药行业统计机构医药魔方向<第一财经日报>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类似西安大恒这类******药的数量不少。目前国内******品种批文有4474个,其中2054个为剂型******。剂型******中,既有创新的品种,也有为了获得******而改变剂型的品种。

  一位业内观察人士向本报记者坦言,从前药品审批的准入门槛很低,因此不少厂家为了******而改变剂型,但对临床并没有太大作用。但到底谁是真创新,谁是为了******而创新,他表示难以统计,但我估计最多只有三分之一是创新的,这要逐一分析,即使在国家层面,因为本来的基数大,要筛选的工作量也不小。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国家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况,并将在年内开启对包括******药在内的贵族药谈判。但上述业内观察人士坦言,由于筛选工作量不小,现在招标各个省份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有的不管是否创新,只要******都压价,有的则统一不降。

2万家医药制药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图片

本周 本月 

热门资讯

本周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