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尊严与价值高于一切。而医患的互疑互掐,会对这样的尊严与价值构成消解。我们希望通过对一起医患纠纷的解剖,来弥合裂痕,黏合共识,以互信为起点,走出医患罗生门
医患双方如何走出互疑的囚徒困境,进入互信的良性循环?记者日前刊发报道<患者无理,还是医院有错?从一场裂隙灯争议看医患纠纷如何产生>,几天来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建立健康、良好的医患关系,是许多人的期盼。诚如该报道的副标题所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新闻事件,通过对事实的客观呈现,来观察医患纠纷的形成过程,以引起更多人讨论与思考怎样避免医患矛盾,乃至怎样让医患双方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 事实上,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根源,就是彼此间缺少必要的信任,患者以怀疑的心态看待医生,医生小心提防患者,彼此戒备甚至剑拔弩张,陷入一种互疑的怪圈。实现医患互信尤其是患者对医生、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已显得越来越迫切。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它都是热点话题之一。 在我们看来,有效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建立医患互信的基本前提。中国医师协会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发生的医患纠纷中,因医疗技术原因引起、真正构成医疗事故的很少,而八成以上的医患纠纷源于医患之间沟通不到位,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生态度生硬、缺乏人文关怀。 是的,医患双方只有多沟通、多理解,才能消除彼此间的傲慢与偏见。对医生来说,要尽量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看病难、费用贵的现实很容易令人产生负面情绪,如果此时医生又态度欠佳、解释不清,回应不及时,就更容易激化矛盾。医护人员要认识到,患者是特殊的消费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缺乏医学知识。因此,在就医中,他们有疑问,有想法,有认识上的差异,也在情理之中,医院或者医护人员有义务为他们解惑答疑。 一位从事人际沟通技巧培训的专家曾指出,中国医生要先给病人开关怀处方,再来谈治病。也许,每个医生不仅要记住着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恪守医学伦理底线,也有必要牢记美国医生特鲁多墓志铭上的话: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对患者来说,也要克服以偏概全的心理,建立起对医学精神必要的尊重。有的患者曾在过去遇到过不负责任的医生,从而本能地怀疑其他医生、认为医院都是一路货,一旦发生纠纷,就会激活对抗思维。这是一种需要摈弃的非理性思维,毕竟,有良知的医生占绝大多数,正如无理取闹的患者也只是占极少数一样。试想一下,如果医者诚惶诚恐、忐忑不安、时刻高度紧张地预防医疗差错、事故、纠纷的发生,如此戴着镣铐跳舞,如何能发挥正常的医疗水平? 请记住,生命的尊严与价值高于一切。而医患的互疑互掐,会对这样的尊严与价值构成消解。我们希望通过对一起医患纠纷的解剖,来弥合裂痕,黏合共识,以互信为起点,走出医患罗生门。当然,要使这种互信不致成为稀缺资源,还有赖于建立一种良性机制。不久前公布的<深圳市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中提出,深圳将推进三调解一保险机制建设来妥善化解医疗纠纷,这无疑值得期待。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