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4月10日讯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是全球医疗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临床使用的管控力度。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辉瑞中国支持的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机制探索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开始受到国家卫生计生部门的关注。原卫生部从2011年起开始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并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为逐步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既包括卫生计生行政管理部门持续出台相关举措,也需要在医院内部建立有效的抗菌药物管理体制及技术支撑。该负责人表示。 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分享了中山医院以预防性用药着手进行感染控制的经验。他指出,中国医院感染控制专业人才紧缺是抗菌药物临床管理面临的**问题。 补齐人才短板 记者了解到,2012年,上海市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指导细则和分级使用管理办法,利用监测网络动态监控抗菌药物用量,严格控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的抗菌药物总量。其中,抗生素在三级医院的品种控制在50种以下;二级医院则控制在35种以下;门急诊、住院患者的使用率分别控制在20%和60%以下;二三级医院的清洁手术被禁止预防性用药等。 据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医政处副处长陆韬宏在近期举行的媒体通气会上介绍,在一系列措施作用之下,上海市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用量明显下降,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采购金额比2010年下降超过40%。 众所周知,具体到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和管理,一般是由该院的感染控制科负责。但是,实际上我国具备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经验又懂得感控医院管理的人才却少之又少。 我国在感染控制这个领域的专家数量有限。胡必杰说:考虑到专家力量不足的短板,参考国际上对预防性用药的明确规定,中山医院率先在国内发起从预防性用药着手进行感染控制的新模式。抗菌药物需拿到手术室使用,术后24~48小时停药,通过这两项措施就可以检测到医院是否达到规范使用要求。 胡必杰介绍,近年来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对58家医疗机构共计9565例乳腺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进行调研,调研显示,抗菌药物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率由2010年的64%下降到2012年的17%,而同期手术部位感染率基本没有改变。 这说明,原先有相当部分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是没有必要的。胡必杰指出:这也说明,感控层面上的抗菌药物临床综合管理办法是颇见成效的。 胡必杰指出:其实,当下我国医疗机构应当加紧培养医院感染控制相关人才,增强感控医生管理抗菌药物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推进公众对感染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 对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明贵教授告诉记者,为加强感染病诊治专业队伍建设,将在我国建立多个细菌真菌感染诊治培训基地,通过学员在培训基地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临床进修)培训,培养一批具有细菌、真菌型感染诊治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提升我国感染病诊治水平。 政策细化重要 胡必杰指出,只有将政策细化到可执行的程度,才能真正推动和保障政策落实。具体到医院,抗菌药物监督环节更要细化。比如,在加强微生物送检方面,要检查血培养,并规定,只要病人发烧,同时合并有中心静脉导管插管或肺炎,医院一定要做血培养。 胡必杰表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除了耐药监测外,临床医生要普及正确使用规范和学会正确地开展病原学诊断。然而,开展病原学诊断对很多医院来说却无法真正实现。 一是基层医院没有微生物实验室,二级和三级医院即使有微生物实验室,实验室配套设施不完备。胡必杰指出。 在国内,由于微生物实验室是亏损运转,没有资金对设备更新换代,还存在某些不合理政策导致细菌检验成本常常高于收费标准。而在国外,很多***的仪器设备都被投入到微生物实验室用于检验。 胡必杰曾提出,政府要把耐药菌的感染控制当成一个课题、一种正在传播的感染性疾病、一个公共卫生事业来抓。那不是为了某个人,而是为了一群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俞云松教授指出,应通过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支撑体系建设等途径,逐步实现抗菌药物的科学管理。他认为,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对医院感染科的定位、能力重新规划,明确其建设方向,这一点非常重要。 2万家医药制药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