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至2月27日,河北日报教科卫新闻版连续刊发了亲历医生的一天系列报道,向大家真实展现了大医院、社区门诊和乡村医院医生的工作状态,以及他们当前所面临的处境和问题。在连日来的采访中,许多医生、患者和专家针对目前医疗事业、医患关系中的问题向记者发表意见看法。他们期待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寻求更多共识,出台更多举措,真正为老百姓看病就医创造更好条件。
八成以上医患纠纷由双方沟通不足、医生态度冷硬引起 在跟医生出诊过程中,给记者最深的一个印象是:在大医院尤其看专家门诊时病人很多,医生每天超负荷工作不仅身累,而且心累,压力非常大。但对患者来说,排队费了半天劲,却被医生三五分钟打发了,感觉对病情的解释不够解渴,心中难免有些怨气。 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医生和患者之间沟通不足,医生抱怨病人多,患者抱怨医生不近人情,服务态度冷和硬,双方不信任感增强。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专家彰俊杰告诉记者,中国医师协会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发生的医患纠纷中,因医疗技术原因引起、真正构成医疗事故的很少,而80%以上的医患纠纷是源于医患之间沟通不够,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生态度生硬、缺乏人文关怀。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彰俊杰从事医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多年,从未和患者发生过不愉快,他说,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医生和患者都应学会换位思考,尤其医生要学会和病人沟通。要做到医患互信,应先从沟通做起,只有沟通好了,双方才有可能取得信任。 在省会做生意的王女士对此深有体会,有次她因胃不舒服去省会某医院挂了专家号,整个过程中,医生一直对着电脑,很少看我一眼,对我的询问也爱答不理。王女士说,虽然也知道医生看病的同时还必须填写电子病历,病情也给自己解释清楚了,但仍心里不舒服。 当病人来到医院时,正饱受疾病折磨,医生要给病人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化验,病人及家属可能不理解,就问这问那。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医生耐心解释,不能三言两语应付了事。彰俊杰深有感触地说,医护人员一定要带着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与患者沟通,多关注患者就医过程中的感受,才能赢得患者的理解、信任和尊重。 我们也建立了一些制度,要求医护人员微笑服务,对病人保持耐心。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门诊部主任穆丽娟介绍,如果因为服务态度不好被患者投诉,医院会找相关科室和医生了解情况,对患者进行解释,并在每月召开的科主任会上进行问题通报。 分级诊疗,破解看病就医上热、下凉 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却相对冷清。据记者了解,在大医院的就诊人群中,不少是头痛脑热的常见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 这两种情况都是对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业内人士分析说,大医院和专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攻克疑难杂症、处理危急重症病人身上,可现在却要把大量时间精力花在基层医生也能诊治的常见病、多发病上,不仅影响专家的技术水平有效利用,也使基层医生没病人,造成基层医疗设备闲置。 事实上,随着新农合等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现在已经不是前几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了,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患者就医的选择机会大大增加,已经是个如何看好病、看病放心顺心的问题。 为此,各医院也在采取措施改进管理和服务,如医大一院等多家医院推行就诊卡,减少患者多次排队挂号、候诊、交费的麻烦;医大四院推行分时段预约,进行病号分流;医大二院在门诊大厅新设全科医疗科,为不知去哪个科看病的病人提供初步诊断,然后由医生分诊,以减少病人盲目就诊等。 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推行分级诊疗模式势在必行。今年,省卫生计生委已经部署,我省将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结核病防治管理为突破口,通过差别化报销政策,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理性就医,探索按病种打包、上下联动的办法,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所谓分级诊疗,就是根据医院的规模等级诊治不同病人。如社区医院以诊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为主,大医院主要针对疑难杂症、手术病人、危急病人诊治。也就是说,属于哪级医院的病人哪级医院来看,让医院和医生真正各司其职。 建立分级诊疗是好事,但必须建立健全转诊制度,尽快打通各级医院之间的转诊通道。医大四院医务处有关负责人说,只有给转诊患者提供种种便利,才能有效激励他们选择基层首诊,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当前,人们看病就医上热、下凉,主要是由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短缺且过于集中所致。对此,有专家建议,应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对现有城市卫生资源从结构和布局上进行优化调整,促进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向基层转移和延伸。同时,应将新增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将人才引向基层,要靠好的政策和待遇 在农村和社区,医生缺乏,队伍不稳定,还存在学历低、职称低、临床经验不足等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不是不想去社区医院看病,只是对社区医生不放心。在省会某省直单位供职的王女士说,只要有个好医生,谁都会先去让基层医生看看,而不是费劲儿去挤大医院! 近几年,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省在资金投入、政策、人才等方面,都对基层医疗机构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基层医疗机构的房子、设备配备等硬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与之相比,医学的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难度大,周期长,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群众需求。不少基层医生反映,政府投入资金支持基层医院建设,这个决策很正确,但不应只限于硬件,还应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要把病人留在基层,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好基层医生队伍的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参加讨论时也表示,老百姓去不去基层看病,关键看人,不是钱的事,更不是行政命令能解决的。 大医院医生经常可以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医院也经常组织他们外出进修学习,与其相比,基层医生进修学习的机会少得可怜。采访中,行唐县口头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李科林说,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医生的培训力度,不仅把医生送出去,也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给基层医生搭建一些与大医院交流学习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 他建议,目前一些地方采取的对口帮扶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引导省市县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专家坐诊、开展手术等多种方式对基层医生进行传帮带,以真正夯实基层的医疗能力。 一方面,基层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很多医学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服务,且基层有水平的医生跳槽去大医院的现象也很普遍。针对这一现状,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院长郭淑芹建议,要让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可以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鼓励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用好的政策和待遇吸引毕业生向基层流动;同时,还应该制定基层人才优惠政策,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