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广东省出台《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若干意见》,终于在医生多点执业备案制问题上“松口”,允许医生向主管部门打声招呼,说走就走地实行多点执业。一直以来,公办大医院里的优质医生资源难以流动到民营或基层医院,造成民众不得不扎堆大医院看病,是“看病难”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这个背景看,该多点执业措施倘若能落实,显然能促进医生资源的合理流动,增强民营医院的实力,便利民众就诊。 对于长期陷入优质医生资源紧张的民营和基层医疗机构,这项新政令人感受到一股初春的暖意,政策松口后似乎便有望拉到一些大医院名医来开诊了。不过,这个理想的图景却并不必然会出现。以往对多点执业可行性的研究,均把着眼点放在与第一执业点捆绑的制度设计之上,例如医生收入、社保福利、科研经费、晋升机制等。正是这些难以量化的利益让医生在多点执业上却步不前。然而,深入分析可发现,公立医院医生**的困难却可能是余力不足。 据2012年的《深圳市推行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制约因素分析》研究报告,限制副高以上职称临床医生不选择多点执业排名前三的原因是:“担心影响本院工作”、“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政策环境尚不成熟”。而中山大学2014年12月底发布的《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医务人员工作状态分析报告》也显示,广东省将近七成医务人员工作繁重,五成因工作繁重频繁处于失眠状态,将近七成医务人员处于紧张状态。显然,政策没有松口其实根本不是主要约束因素,这些医生太忙才是根本原因。 这种忙,背后恰恰反映了医疗资源之间的长期不平衡状态。尽管深圳市2011年推出了“社区首诊”制,建立由高至低的分级收费制度,尝试引导民众使用基层医疗资源。但是成效可谓聊胜于无。在患者这一边,长期形成的就诊思维,对这种小修小补式改革措施完全不为所动,大部分市民仍然是不惜时间金钱成本去大医院就医。毋庸讳言,民众这种就医信心以及就医习惯,乃长期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培养”所致。在医生这一边,同样吊诡的现象是,名校医学院的毕业生继续想挤进大医院上岗。患者和医学毕业生都继续往大医院跑,反映根本的问题仍是公立医院拥有巨大的行政配置资源,正是这些资源构筑而成的制度性壁垒,导致了优质医疗资源无以流动。从这个角度看,推出医生多点执业的备案制当然值得肯定,但以此为支点来撬动医生资源的合理流动,又能让人有多大的信心呢?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