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谁说得好 谁就做头条 从今年3月9日起,广东医生获得“松绑”:不用所在医院同意,只要报备就能去其他医院行医;深圳、东莞、珠海、中山等地探索医师区域注册制,尽快力争全省医生执业“自由行”。万众期待的医生多点执业方案终于水落石出,患者会不会因此得益、医生医技收入会不会因此提升、医疗资源能否借此一招趋于平衡?给医生松绑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借多点执业推动医改大局。 多点执业,多赢博弈 抛弃“门户之见”,放开医生“多点执业”,是一个多赢的正和博弈。在优质医疗资源总量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完全满足国民医疗服务需求的语境下,放开医生“多点执业”,按市场需求调剂、盘活优质医疗资源存量,提高优质医疗服务效率,符合社会效益增进要求,方向值得肯定,效果值得期待。 直接受惠者,当然是基层患者。大型综合医院的名医、专家到基层医院、民办医院坐诊,可以让基层患者就近得到高质量的诊疗,辛苦医生一个人,避免患者全家出动、挤进城市大医院看病之累,可以说是功德无量。其次是“多点执业”的医生,以过硬技术赢得患者信任,以良好服务获得社会认可,拓宽收入来源,体现自我价值。与此同时,“多点执业”也给一些医生提供了在“围城”内难得的实践、成长、实现的机会。再就是基层医院、民办医院,抓住向公立医院借“脑”、借“力”的契机,提升技术水平,带动医院发展,助益于解决“看病难”。 “多点执业”医生的流出方—注册医院是否就是“完败”?也不见得。在得与失的计算中,失是存在的,一方面“肥水外流”,自己培养的医生为别的医院创收,另一方面病人都留在基层医院、民营医院,注册医院的市场份额将相应减少。得也是可能的,且不说社会效益,如果完善相关制度,医院完全可以从“多点执业”中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实现共赢,譬如与“多点执业”的医生、医院分成等。 一分为二地看,政策也隐藏着风险,需要直面。医疗服务,事关患者权益,风险巨著,责任重大,按旧有管理方式,责任主体单一,就是医生执业的院方。医生“多点执业”之后,责任主体分散,一旦发生医患纠纷,责任分配、追究便变得复杂起来,需要进一步明晰。另外,“多点执业”提高了医生的职业风险,帮助医生降低风险的后继保障要跟上,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可以由商业保险及时赔付。像美国,医院和医生事先会购买一种商业保险叫误医保险,以降低自身风险。 v旧规范的打破,新秩序的建立,引发旧体制中人焦虑实属必然。注册医院、“多点执业”医生、流入医院、患者各方都有一个调适过程。只有针对执行难点与关键点,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捋顺诸多关系,缩短新政的适应期,才能让“多点执业”的步子走得更稳。尤其是注册医院这一方,要多做细致工作,消除其后顾之忧,提升其放人积极性。 均衡医疗资源,大小医院都受益 广东全面突破医生多点执业,对于平衡医疗资源、减少医患矛盾,可谓意义重大。 看病难,主要难在大医院。许多人宁可排长队、挤破头、多耗时,也一定要去大医院看病,无非是觉得大医院医生医术高,医德好,医院管理规范,值得信任。可是,前两天,省卫计委发布了对全省13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群众满意度第三方测评结果,让大家大吃一惊,广州各大医院居然无一进入前十名。想想也正常,大医院人山人海,排队三小时,看病五分钟,更多的患者,就意味着更拥挤的医疗环境,更无暇顾及态度的医护人员,怎么可能让人满意?遇上个别性格急躁的患者,难免就会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 而另一方面,与大医院的拥挤相比,一些小医院却门庭冷落,虽然环境清静,病人却不愿上门,医生很难达到工作量饱和状态。医生是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看的病人少,积累的经验少,医疗水平难有提高,病人就更不上门,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目前的现状是医疗服务的总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在无法快速增加医疗资源的现状下,只能从内部挖潜入手求解。 给医生松绑,让医生多点执业,不失为一个盘活现有资源的好办法。医院是死的,人却活的。既然患者死守大医院,看中的是医疗服务的水平,那么,就通过医生流动来均衡医疗服务,这样,既可以分流部分患者,为大医院解困,让大医院的就医环境更好,满意度更高,又可通过交流,促使中小医院的医疗水平得以提升,形成良性循环,可谓是一举双得。 让患者“自由”选医生 人都免不了要生病,大家也都有一个朴素的愿望,那就是生病的时候能够挂到号,找到心仪医生治疗。但其实每当大家生病的时候,选择又非常有限。当然,也不排除很多人内心都有“名医崇拜”心态,只要一生病,就一窝蜂似地挤到大医院里,找名医,挂专家号,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些大医院门庭若市,而一些社区医院则门可罗雀。在大医院,对患者来说看病只要能挂上号就已经满足了,更遑论选择哪个医生,以及就医时有没有良好的“用户体验”。 而在医生多点执业放开后,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对于患者来说,选择医生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在以往,医生固定在一家医院不能自由流动,你要去挂他的号,大多只能去他所在的医院挂号,在社区基层医院以及民营医院医生你基本是看不到他们的身影,而随着医生执业“自由行”新政之后,这种情况将大不一样了。 医生执业“自由行”,其实既是为医生松绑,也让患者有更多机会选择自己信任的医生。等到这一选择制度逐步成熟之后,在欧美国家已全面铺开的家庭医生制度,也可能为我所用。届时,家人有什么病痛,根本无需去医院,只要打个电话就可以直接咨询自己的“家庭医生”,既提升了效率,也有助于让医生全面了解病人病史,治疗更有针对性。这一切的一切,或许都可以自医生多点执业放开而始。 医疗“小鲜肉” 锻炼多了经验涨了 近年来,几部国产医疗电视剧红透大江南北。当然电视剧也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至少从这些艺术创作中,公众看到了医生“苦逼”的另一面,比如求学时医科学制长压力大,就业也要经过长期实习,即便熬成了名医专家,也无法摆脱医疗纠纷、医患隔膜这些现实难题。而在实际生活中,年轻医生的成长之路,恐怕也不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一次检查、一张处方就能决定病人身体健康乃至生死,医生这一职业******是“容错率”最低的职业。正因为此,相对于专家、名医,年轻医生一方面难以得到患者的信任,亲自去一些医院的挂号窗看看便知,在其他行业吃香的“小鲜肉”,唯独在这一行不被患者青睐。另一方面,大医院专家多、层级多,恐怕一些相对罕见的病例、有难度的手术也轮不到这些年轻人插手。虽然不论看大病看小病都是为人民服务,但从医生自身的职业荣誉感来看,年轻医生恐怕还是向往有更大一片舞台。 在多点执业放开后,年轻医生有望找到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在大医院里埋没,不如到小医院、社区医院、民营医院里闯一闯,曾经他们没有这样的制度便利,“兼职”只能想想而已,如今终于可以付诸实施。年轻医生在中小医院可以获得更多实践经验,能承担更大职责,一些在大医院不可能接触到的罕见病、复杂的大型手术,他们都有机会染指。一名好医生,绝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放开多点执业,更利于年轻医生的培养,完善医生的上升通道。 期待多点执业 规范灰色收入 尽管不少医院都在显著位置标明类似“禁止向医生送红包”的警示语,但现实中依然有极个别患者悄悄逆其道而行。究其原因,一个红包,在患者看来,不仅能让医生多点收入,提高其治病积极性,也能让自己多一份心理安慰。而且,对于会诊的医生,没有明确的收入渠道,患者得到了医生的治疗,感激之心只能寄托于一个红包。其实,“红包现象”背后折射的,是不太合理的医生报酬体系。 在我国医疗环境中,医生凭借医术、劳动得到的报酬与付出是不匹配的。两会期间,有全国政协委员反映,目前医疗技术服务收费价格偏低问题仍然存在,比如大医院做一个胃和十二指肠手术,一般由一名专家带领六七名医生、麻醉师、护士上台,得做5个小时手术,手术收费是2000多元,大医院一天的护理费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也无法体现医护人员的真实劳动价值。 与医生劳动报酬相比,“以药养医”成了医院重要的收入来源,由此也滋生了庞大的黑色利益链条不能忽视。这导致,一方面部分医生热衷于过度用药、用高价药等行为,让患者苦不堪言;另一方面药品价格奇高。以药养医已经屡被诟病。现实中已有不少城市逐步取消药品加成,然而,假使顺利取消药品加成,还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医生的收入如何保障?在美国,医生是收入较高的群体之一。而我国医生的薪酬体制不尽合理,这也给灰色收入以生存空间。多点执业无疑能丰富医生收入渠道,提高其收入。尤其是,如果医生多点执业能顺利落地,那么对于现实中常常要面对会诊的医生群体,他们的收入就有了保障,不用白费力或通过不合法渠道获取报酬。 可以说,医生多点执业,理顺其报酬机制,把本来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得的收入规范化,才能让医生价值通过医术体现,而不该是药品加成。而只有医药分家,多点执业,丰富医生的收入渠道,让医生的报酬主要由医术体现,才能推动医患关系良性发展。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