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多方消息证实,国家发改委已向各省物价部门下发征求意见稿,讨论全面放开药品价格。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年内首先放开基药价格”等以往的“敏感”说法,更是******被明确提出。这无疑表明,我国药品价格管控体系或正在酝酿史上**规模的改革。
◆本期主持:田宇轩
特约嘉宾
本报特约观察家、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副局长 徐毓才
本报特约观察家、行业资深专家 李猛
广东天奥医药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 曾军
三字诀难保价格市场化
医药观察家:近年来,药价一直牵动着行业发展,其价格管控政策也层出不穷。对于近几年我国的药价管控,您如何评价?
李猛:近年来,国家对药价的管理主要是在集中招标控制医疗单位采购价,通过发改委降价控制最高零售价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因此,不能因为近期某个别发改委官员落马就全面否定药价管控工作。
徐毓才:由于药品是救命治病的特殊商品,药价事关民生根本,加之看病贵的呼声不绝于耳,药价虚高又屡屡被媒体曝光,政府不能不给予关注;同时,也不可否认,药价管制是失败的,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药价并没有落到实处,虚高与虚低共存,十几道管控措施,几十次政策性降价并没有解决问题;二、在价格管控的政策驱使下,廉价药退市和商业贿赂现象频发;三、基药政策的不断调整,这实际上也宣告了药价管制必须放弃。
曾军:一句话总结,即多头管理,但效率却极为低下。由于批发和制药等环节的管理职能分散于药监、卫生和工商等部门,这些部门的工作虽然能直接影响药价的调控,但却无法主动参与到药价监督、调控和管理的过程中,最终导致真正的药价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医药观察家:近日相关会议决定,我国药价将全部放开,药价有望迎来市场化。在您看来,驱动我国药价管控放开的条件主要有那些?
徐毓才:我认为,驱动我国药价管控放开的条件有三点:第一,多年来药价管控无效和失败;第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政府放权;第三,十八大之后的全面反腐斗争给药价放开添注了防腐剂。
李猛:首先,此次并非全部放开,只是单一环节的部分放开;其次,所谓市场化的提法,绝非如普通商品一样的全面市场化,因为药品本身就是特殊商品;最后,药价改革只是医改二十个配套文件中的一个,需要有步骤扩大和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针对性解决提高医改中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所以驱动药价管控方式转变主要是医改整体推进的要求。
医药观察家:事实上,有相关人士表示,“只有通过‘挤、控、调’三字诀(首先取消药品加成,挤出药品耗材流通领域的水分;通过付费方式改革控制医生不合理用药行为)才能真正保证药价市场化。”依您看,三字诀给“调价”留出了哪些可操作的空间?
曾军:药价的形成在于生产、流通和营销等几大块的费用,而目前我们绝大多数处方药的价格形成中,流通费用大概占据了30%,医院加成费占到15%,其他营销公关等费用甚至占到了25%以上,而生产费用事实上只占很少一部分,所以从理论上来讲“挤、控、调”三字诀没有错。
李猛:我对“三字诀”并不认同,医改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药价市场化并不是目标,而是手段,医改核心要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卫生资源的公平性分布;二是资源筹措和管理;三是保证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药价管理是第三方面中的一个部分,所以“调价”也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徐毓才:必须声明,取消药品加成并不能挤出药品流通领域的水分,付费方式改革也不能控制医生不合理用药行为,因此“挤”和“控”对于药价市场化作用有限。至于“调”还有待实践检验。我认为,药价要真正实现市场化,回归真实合理水平,“挤”“控”“调”都没有用,因为这些都是“人为”手段,凡是人为干预药价的,都不应该是市场化的,也不可能摆脱产生腐败的土壤。
医药观察家:与此同时,还有观点指出,“三字诀固然有效,但后期推进却十分困难。”您如何理解此观点?而为保证药价市场化,三字诀又该如何持续推进?
徐毓才:如上所述,我不认为三字诀会起到好的作用,相反它还是价格管控的老调重弹。如果要保证药价市场化,更需要“人”去做的就是促进市场健康发育,建立公平、透明、规范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秩序,严厉打击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各个环节中的一切腐败行为。
李猛:药价管理要达到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目的,需要其他制度安排的配合推进,主要是药品价格管理办法的全面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配套、医院运行机制的转变等。
曾军:三字诀的推进难度不言而喻,由于我国流通的集约度还很低,全国内**的流通企业也不过覆盖1%的药品总量。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有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药品近80%的药品经过2级商业公司即到达终端,这是好事,说明链条在逐渐缩短。从这一点来看,“挤”字还是有期待的。而“控”与“调”,则需要时间来理顺医院的收支等问题了,另外,政府能否管得了下属的医院和医生,这也是很关键的。
全面放开或加剧暗箱操作
医药观察家:据该会议精神,发改委将血制品、专利药、疫苗将作为价格放开的头号炮。因此,有观点表示,“价格放开后,相关药企必定会大幅度涨价。”对此您有何看法?
李猛:此观点偏离事实,药企大幅度涨价并不可能发生。因为市场竞争会发挥作用,政府主导的招标采购会发挥作用,医保控费、支付制度改革会发挥作用,部分产品价格合理回调会发生,“大幅度涨价”完全是“忋人忧天”,对部分药企是“痴心妄想”。
徐毓才:可以预见,如果发改委将血制品、专利药、疫苗作为价格放开的头号炮,而且在2015年1月起放开以血制品为主的药价,估计对整个药品市场的影响不大,其一,其临床应用比例很小;其二,血液制品价格本来已经“畸形”多年,如10克蛋白国家定价300多元,而市场上一直在500元左右,因此本次放开相对于本就畸形的政府定价来讲,大幅涨价是肯定的,而相比已经实行的市场价来讲估计变化不大。
医药观察家:而真正放开药价后,相关企业为达到盈利目的,您觉得,其潜规则或暗箱操作是否会加剧?
曾军:招投标既有坏处但也有好处,如果后续的医保支付基准价实行也有调节作用,或许实行集中采购不失为一个好的避免混乱的办法。
李猛:所谓“潜规则”事实上已是“路人皆知的规则”,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也不仅是药价制度,所以也不能“一盆脏水”全倒在药价制度上。同样,解决这一问题也不能全靠药价制度。
徐毓才:可能会加剧,但也绝不会太猖獗。因为当前我国药品流通市场依据不够规范,政策法规还存在缺陷,政府之手依旧还会伸出来,特别是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上。因此,在“药价市场化”中间的制度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又不会太猖獗,一是******反腐力度正在加大正在深入,一些浸淫在医药购销领域的潜规则或暗箱操作一定会收手;二是相关监管制度建设也在紧急出台,如药品流通领域的制度等。所以,不大可能加剧。
医药观察家:然而,就在药价放开的一片欢声中,有业界人士也对此表示担忧,“由于我国招标采购一直是由政府在主导,在‘唯低价是取’的大背景下,药价市场化还有待时间检验。”您觉得,在药价市场化的同时,招标采购与支付改革该如何与之相结?
徐毓才:确实,我国政府不太习惯于用市场手段,尽管十四大已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经过二十二年的发展,我国距离真正的市场经济仍然还有不小的距离,尤其在医药领域,还基本上是计划体制,因此药价市场化仍要走很长一段路。如果要实行药价市场化,首先就必须废除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其次要积极推行药品支付指导价改革。
李猛:这一点非常重要,药价改革必须配套招标采购和支付制度改革。招标采购要降低药品进价,应大力推进量价挂钩、支付周期和方式、招标入围评价标准的配套改革,同时降低和取消部分无实际临床意义的原研、单独定价、优质优价等质量分层的产品定价优势;支付制度改革是一个关键性制度,必须要结合医保目录、基药目录、低价药清单、用药指南、临床路径才能发挥出作用,同时要解决医院收入结构的调整,降低对药品收入的依赖,加大政府投入。
曾军:理想状态是设定医保支付基准,防止医院变形;区域实施集中采购的办法来加码谈判力量,防止药企走偏。同时,相关部门还需加大招采信息的公开力度。
医药观察家:另外,药价市场化之后,将会对整个医药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曾军:目前政府定价和指导价的品种数大概占到整个药品数的23%左右,还有77%的药品都是属于企业自主定价。要说对整个行业会有颠覆性的影响,我个人不这样认为。反倒是如果实施医保支付基准价,对于那些无法控制市场成本和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企业才是个挑战。
李猛:对医院市场而言,现有格局动荡加剧,原有模式受到冲击,尤其是靠高定价、高回扣、低临床学术的产品冲击**;对药店市场则影响不大,因为一直以来第二终端就是以市场化为主,涉及到的产品价格放开,对优势企业相对利好;而基层市场中的基药市场,涉及到的少部分品种有一定价格回调空间,但取决于医保支付和患者支付能力,回调幅度会很小;对基层市场中的非基药市场影响与药店类似,在这一市场具备优势的企业会有更灵活的价格策略,给“长袖善舞”者更好的发展空间。
徐毓才:如果能够建立起一个发育健全的医药市场,对整个医药行业,影响可以用两个词概括:“前所未有”与“积极”。整个医药行业,可以不再去倾力去做政府公关、医院公关等,药品生产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药品的生产、研发、创新等方面,增强核心竞争力与市场份额。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