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通过对唑类药物结构与活性的研究,将唑类抗真菌药物构效关系总结如下:
(1)分子中的氮唑环(咪唑或三氮唑)是必需的,当被其他基团取代时,活性丧失。三氮唑类化合物的治疗指数明显优于咪唑类化合物。 (2)氮唑上的取代基必须与氮唑环的氮原子相连。 (3)Ar基团为取代苯环时,其4位上的取代基有一定的体积和电负性及2位为有电负性取代基,均对抗真菌活性有利。 (4)R1、R2上取代基结构类型变化较大,其中活性**的有两大类:R1、R2形成取代二氧戊环 结构,成为芳乙基氮唑环状缩酮类化合物,代表性药物有酮康唑、伊曲康唑。该类药物的抗真菌活性较强,但由于体内治疗时肝毒性较大,而成为目前临床上******的外用药;R1为醇羟基,代表性药物为氟康唑,该类药物体外无活性,但体内活性非常强,是治疗深部真菌病的******药。 (5)氮唑类抗真菌药对立体化学要求十分严格,特别是在3-三唑基-2-芳基-l-甲基-2-丙 醇类化合物中,(1R,2R)立体异构与抗真菌活性有关。 抗真菌药物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 唑类抗真菌药物主要有咪唑类和三氮唑类。咪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代表药物为噻康唑(Tiocon- azo|e)、益康唑(Econazole)、酮康唑(Ketoconazole)等。此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多数可看作是乙醇取代物,其中羟基多为醚化,c-1与芳核直接相连,C-2与咪唑基连接,因而c一1是手性碳,此类药物应具有旋光性,但临床使用的药物多数为消旋体。 三氮唑类的代表药物有特康唑(Terconazole)、氟康唑(Fluconazole)和伊曲康唑(Itraconazole)等。
唑类抗真菌药物可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P450能催化羊毛甾醇14位脱α-甲基而成为麦角甾醇,唑类药物抑制甾醇l4a-脱甲基酶,导致l4-甲基化甾醇的积累,诱导细胞通透性发生变化,膜渗透细胞的结构被破坏,继而造成真菌细胞的死亡。唑类抗真菌药物环上3位氮原子与血红素辅基中3价铁离子结合,阻止了用于插入羊毛甾醇的氧活化。鉴于人体内普遍存在细胞色素P450酶系,该类药物也可以与人体内其他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血红蛋白辅基Fe原子配位结合,这是该类药物存在一定肝和肾毒性的重要原因。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