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手机版网址 https://m.kq133.com/F3

由民国医讼案看中国式医疗纠纷

2015-02-05      来源: 健康界   访问量:114    在线投稿
  当我们在提及往事的教训时,总是喜欢说"历史的车辙"。不过从现实中来看,大多数开车的人都是喜欢往前看,而不关注身后的印记。一场80多年前的医疗纠纷,能给现在的医生什么启示?
  一件民国时期的医疗纠纷
  1934年,在上海红十字会医院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石崧生在其妻住院治疗后多次便血并最终"气绝"身亡后,将主治医生吴旭丹告上了法庭。
  实际上,石崧生之妻石郭氏因身体忽然发热、胸闷,多次医治后不见好转,经人介绍请美国留学归来的西医吴旭丹来家诊断。吴认为病人得了伤寒,就建议将病人接入医院进行治疗。但是,分歧由此而生。
  在石崧生的诉状中,坚定地认为是医生没有顾及到病人当时已经十分虚弱的身体状况,坚持让病人住院,所以在途中因"剧烈之震动",导致"肠部出血"身亡。
  或许看到这里,大多数医疗从业者已经觉得这样的诉讼理由非常可笑。当时的主治医生是这样解释的。他认为患者居住的地方"住户拥挤"、"空气不洁",而且"儿女多人",对于病人的治疗和调理都非常不利。这样的医治理念,在当时的西医看来是理所当然,但是却十分不能被病人理解。而医生所说的"此病非送医院不可,如不送医院,我不诊治"的话语,也增加了患者的忧虑。
  对医学的陌生和害怕从未消减
  上述案例中,患者对于入院治疗的排斥原因有很多方面。除了病人的身体状况不佳,更多的是对于住院这件事存在恐惧心理。这似乎和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如今更让三甲医院头疼的不是怎么让病人住院,而是怎么劝病人出院。
  看似南辕北辙,实际上原因却相同。西医,或者说现代医学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传统的家庭治疗的理念难以改变,人们对于将病人通过契约的形式托管给医院存在抗拒心理。可以说是因为当时民智未开,不过也从侧面反映出现代医学在规范化和流程化的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和病人之间的疏离感。现在,患者不愿出院,甚至对于医院心生猜忌,往往也是因为缺乏沟通。
  在上面提到的案例中,患者有一句话,讲述将病人送到以后医院:"犹鸟已入笼",表现出了病人在面对他完全不了解的现代医学时的无助感。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即便现在的患者普遍有接受了现代教育,医学对于他们来说依然是陌生和神秘的事情。
  民国时的患者恐惧冰袋、注射器和手术刀,现在的患者恐惧各种检查带来的过度医疗。在病人看来X光片、CT、核磁没有太大区别,但似乎医生只选贵的做,这样的想法一旦产生,就如同野火一样很难扑灭。 
  时至今日,当我们在谈到医疗纠纷的时候,最关注的问题依然是对错。近日发生的栾川县人民医院医生和陪诊人员厮打坠楼的事,媒体和社会关注的依旧是谁先动手的问题。是非对错固然重要,不过解决医患关系的难点并不在于确定是哪一方的责任,而在于通过努力将医患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化于无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为医患关系紧张而带来的对医疗从业者心理、身体和职业尊严的伤害。 
  这一点,在西医开始进入中国时就是个难题,到现在,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于马金生,《从医讼案看民国时期西医在华传播的一个侧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2年00期。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图片

本周 本月 

热门资讯

本周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