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石门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正式对外接诊,这是该区域11万市民,附近******的公立医院中医馆。由于最独特的地理优势,这家医院已经成了南京的“奇观”,每天竟然有上千人涌入医院看病。南京好一点的社区医院,一天门诊量最多三四百,有的只有几十人。石门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样的门诊量,甚至超过一些中等规模的三级医院。
记者了解到,还有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在纷纷“转型”,康复和中医将是未来的特色医疗。 与许多冷冷清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这里怎么会这么热闹? 记者探访 社区医院也热闹,每天门诊量上千人 上午9点,石门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候诊大厅已经是人头攒动,两个窗口已经排成了长队,中医专家赵翠英的诊室内也是挤满了人。李女士是一名卵巢早衰的患者,反复求医没有太好的效果。听别人介绍后,决定求助于赵翠英医生。“赵医生现在也在其他地方坐诊,但是社区医院就在我家门口,看病方便。”李女士说。 78岁的赵翠英是妇科专家,退休后,现在仍然在市妇幼、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地坐诊,她的挂号费最高有50元,但是到石门坎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挂号费只有1元。记者上午看了一下赵翠英的处方,每张大约只有几十块,一百块以上的处方只有一两张。赵翠英说:“相比大医院来说,我更愿意来社区,大医院的人还是太多了,最多一上午要看30多个人,话都说不了几句。现在社区医院,半天看十几个人,可以好好说说病情。” “在社区医院,更多还是中医经验看病。”赵翠英说,与大医院相比,社区医院很多检查做不起来,但是这不妨碍看病,因为来这里的很多人,手里捏了一大堆检查单,该做的检查也都做过了。“到我这里,我就开药让她们调理一下。” 石门坎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今年到目前,医院门诊量为43万人次,几乎每年都在递增。每天相当于有一千多人来医院问诊。这对一个社区医院来说,是非常少见的,也可以说是南京一个“奇观”了。 原因分析 地理优势+完整的中医特色服务 这一片没有一家三级公立大医院 “医院位于石门坎的中部地区,往下就是麒麟地区,这一片没有一家三级公立大医院。”该院负责人表示,这里人口还多,仅光华路一带,就有11万人口需要服务。另外,红花地附近也有大批患者来这里就诊。 而南京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情况好的,一般一天三四百的门诊量,有的稍微偏一点的,一天只有几十人。 挂号费只要1元钱 记者了解到,该中医馆全部聘请的是专家级别中医,挂号费只要1元。相比公立大医院,社区医院有政策规定,本地医保居民,一次挂号费自付只需要1元。前面提到的赵翠英专家,在别的地方挂号费可能高达50元,在这里,只要自付一元钱就能挂上号。 中医小处方 西药零差率销售 中医开的处方大多只是几十块钱,超过一百元的都很少。西药是零差率销售,也就是进价多少,销售给患者也就是多少钱。 “按照物价政策,中药饮品是分级可以加价的,比如很便宜的几块钱的药品,允许加价30%,销售价也没有增多少。一些贵重药品,比如每公斤要600元左右的阿胶,政策只允许加价100元。”医院负责人说,不仅去石门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南京任何一家社区医院看病,其实都是挺便宜的。 “见不到”的中医,在这里“复活”了 医院负责人介绍,除了常规的感冒发烧患者之外,还吸引了很多其他地区的患者,来医院看中医。赵翠英只是其中一名中医专家。在这里,还能见到平常见不到的中医技术,甚至失传的中医。 在蜂疗诊室内,治疗师骆安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只只蜜蜂,放在患者的膝关节穴位上,又从另一个患者的肩上拔下工作时间已到的蜜蜂。一两个小时下来,骆安也是忙得一头汗。到了中午,其他医生都下班了,蜂疗科诊疗室前还排着长队。天热冬冷,很多风湿关节炎的病人,就会准点来这里“报到”了。 在另外一个诊室,专家正在用“小夹板”帮助患者固定骨头。该院骨伤科主任倪净告诉记者,一个骨折,打钢板、绑石膏,可能需花一两万元,而采用中医小夹板治疗却不到2000元。记者了解到,上个世纪除了开放性骨折等必须手术外,七成的骨折都采用小夹板治疗,而这种方法在南京的医院里已难见踪影了。 医院负责人透露,中医馆还将引进中医镇痛以及中医外敷膏药,特别是外敷膏药,也是一位退休专家,家传的秘方。 成功经验能否复制 多数社区医院 在大医院夹缝中生存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这种模式一直是主管部门期待的。那么石门坎模式能不能推广呢? 一名专家告诉记者,在目前,若想每个社区医院都能如此门庭若市还是很困难的。在南京,特别是主城以内的社区医院,被大医院包围。目前在空间分布上,大医院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的鼓楼、秦淮。其中,鼓楼区拥有二级以上医院13家,共8749张床位,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1.7%和25.4%。医疗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分布不合理,医疗机构集中在主城区。如果没有政策上的引导,那么患者首诊,还是倾向于去大医院。 一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告诉记者,这一两年来,按照规划要求,南京有7家二级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多二级医院原来还能开展复杂手术,现在随着逐渐转型,医疗能力下降了很多,接诊能力反而弱了,不少患者流失到了大医院。 社区转型 靠中医特色和康复医疗 不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开始自己的转型。 比如,淮海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开展了特色中医诊疗技术,甚至开设了针灸“早门诊”,每天早上六点就开始接诊病人。“早门诊”开出后,在早上6点到上午8点之间,每天都有10多名患者前来就诊。每天早上5:30左右,针推科主任汤郁毕就会来到门诊。推出“早门诊”后,有些白天忙于上班的年轻人也前来就诊。他说,该院先将针推科作为试点,如果这个“早门诊”运行得比较好,今后还可能向其他的科室推广。 还有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如止马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康复病床,着力打造康复回社区的概念。月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在全市试点“智能手机管理慢病”模式,用户测到血糖等数据后,可以随时发到手机APP上,医生可以异地指导怎么办,家属异地看了之后,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