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专业性”已被很多药品零售企业提升至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一环。一位业内资深培训师认为,药学、医学、病理学都须紧抓,其中便包括掌握药品不良反应的知识, 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办法》中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为什么会产生不良反应呢?济南军区总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孙成春认为,一方面是药品本身的因素,另一方面是患者的因素。药品的有效成分、添加剂、赋形材料等都可引发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对某一种药品过敏,那么对化学结构相类似的同一类药品可能存在交叉过敏,患者就医时要向医生特别说明,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用药方式不当也可引发不良反应。在报道的不良反应中,静脉用药引发的不良反应占到一半以上。 患者如何判断 用药后,患者自己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呢?实际上,只要发生了与治疗前疾病本身表现不同的、异常的不适,即是不良反应。例如,服用感冒药后,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在排除了食源性因素的情况下,就要考虑是否出现了不良反应。此外,患者可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看看其中是否有与自己情况相符的表述。当患者自己难以判断时,建议及时向医生或药师咨询。 该如何去应对 当明确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后,患者该如何应对呢?一旦发生与原患疾病不同的身体不适,应立即停用所有药物。症状轻微的不良反应,停药后,多数可自行恢复。症状较重的不良反应,或者患有慢性疾病不能随意停药的情况,患者必须到医院咨询医生,由医生帮助处理。比较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临床上不合理用药,尤其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比较常见,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了两种严重的后果:一是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二是引发各种不良反应。针对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使用抗菌药品要有严格的指征。其次,不宜长期使用广谱或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再次,联合应用抗菌药品要有明确的指征,单一药品可有效治疗的感染,尽量不联合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分类小结 西药的临床使用往往因为其双重性的作用而为部分人所诟病,然而针对与防治作用紧密相连的药物的不良反应,人们的了解却又甚少,在此中公教育专家从药理学和药事管理学两大学科总结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和特点。 无论是从药理学还是药事管理学,针对不良反应的定义均为: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然而由于药理学主要侧重于对不良反应的研究而药事管理学则偏向于对不良反应的评价和控制,因此在不良反应的分类上又各有不同。 药理学一般其分为了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变态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反应等。具体解析如下: ①副作用:也称副反应,指在正常治疗剂量范围内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②毒性反应:指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引发的对机体有较严重危害的反应。 ③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低于治疗效应的阈浓度时仍然残存的其他效应。 ④变态反应:因用药而引发的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⑤依赖性:包括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两种。 A.精神依赖,也称心理依赖,是指病人对某种药物的特别渴求,用药后可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B.躯体依赖,也称生理性依赖或成瘾,指用药者被迫性的要求连续定期使用某种药品,以缓解躯体症状或得到欣快感,否则可产生戒断症状。 ⑥反跳现象:指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突然停药后,原来症状复发并加剧的现象,多与停药过快有关。 药事管理学则将其分为A型药品不良反应、B型不良反应、C型不良反应和药品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具体解析如下: ①A型药品不良反应(剂量型异常):不良反应与剂量有直接关系,可根据病人的治疗需要和耐受程度,调整剂量防治;是药物药理学作用相对增强的结果,或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毒性作用;可在动物毒理学研究中发现,临床可以预见和预防;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可继续用药。 ②B型不良反应(质变性异常):与药品的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特点是一般很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死亡率高。临床表现包括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③C型不良反应:一般用药后很长一段时间后出现,潜伏期较长,药品和药品不良反应直接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又称迟现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用药史复杂,难以预测。 ④药品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具体可分为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这类不良反应一般可以预防。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