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手机版网址 sp.kq133.com/F1

药学服务怎么摸着石头过河?看完这个你就顿悟了

2014-12-23   作者:楼鸣虹    来源: 中国药店网   访问量:217    在线投稿

本文的作者是一位为药店一线员工做了9年药学服务培训的培训师,可以说,她的经历是业内很多培训师同样经历过的,她的这些思考众多药店老板也同样思考过或正在思考。甚至可以说,她从事药学服务培训的这9年经历,浓缩了药品零售行业这些年一边面对尴尬的角色定位(介于专业与非专业之间),一边不断探寻恰当、实用的培训体系的艰难历程。

为连锁做内训已逾9年,在这9年中,我对连锁内训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从标榜专业到话术提炼

刚开始做培训时,自以为把《药理学》等教材中的内容生搬硬套地讲给员工听,让她们背熟,她们就能在销售工作中运用了。

在培训中,我喜欢使用专业术语,以标榜我的专业。可现实情况是,未经过再加工的教材内容并不能为大多数一线营业员所接受,即使营业员们带着很强的学习欲望来听课,由于缺乏专业基础,加上我满口的专业术语,最终的培训效果也是极差。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效果调查时,绝大多数的反馈是“听不懂”或是“感觉对工作没有帮助”。

反思之后我发现,培训师需要站在营业员的角度来审视课件设计和培训方式。

我摒弃了照搬教科书的方法,根据培训时间计划,以近期销售数据为依据选择门店销售比较差的药品品类,或从营运需要出发,选择近期重点推广的品种,进行某类药品知识的讲解,以重点品种和其他同类商品的比较作为讲解重点。

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尝试自己编写课件,从《药理学》、《药剂学》和营养学教材中截取所需知识点作为课件的专业基础,穿插销售技巧,进行所谓的“话术”培训。

因为重点商品都有不错的毛利空间,公司对于重点商品也制定了促销政策,对营业员有销售奖励,所以刚开始这样培训时,效果立竿见影,重点商品的销售有不错的提升。

可是不久后我就发现,不同的顾客在不同的情况下提出的问题千变万化,我借鉴自己当营业员时的经验模拟销售场景做出来的几个话术,根本无法应对销售中的所有问题,最终出现了营业员强推和顾客退货的现象。

我认真分析了个中原因:营业员大多不具备专业基础,仅靠培训某一个知识点,再包装以“话术”,相当于一个完全没有武功根基的人,只教给他几个招式,就让他迎战,“话术”的花拳绣腿固然好看,但是完全不中用。

从那时至今,我一直不赞成用“标准话术”来做员工培训。

从疾病到症状

之后,我开始从疾病入手进行培训教材的重新编写。

以人体系统为主线,融入《解剖学》、《内科学》的系统知识,以药店常见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作为培训起始内容,再讲授这些常见病的主要治疗药物和重点商品的特点,包括适应症、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当然也不会忽略掉能关联到的保健品知识和相关营销技巧,并尽可能地使用通俗的语言,打比方,举例子,还在培训过程中导入演练环节,一时间,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样的培训进行了两年,员工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我也颇有些沾沾自喜。在我加入其他连锁之后,仍一直沿用这种培训方式。

某天,在巡店时,碰到一位顾客,她很不高兴地和一位营业员说:“我上次咳嗽,你推荐给我的止咳药不管用,我后来去看了医生,医生说我的咳嗽根本就不是感冒引起的。”这一席话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纵然从疾病→用药的过程没有错误,但顾客进门,大多数不会直接告知“我要买治xx病的药”,而是会说“我xx不舒服,你看应该用点什么药”,这其实包含了两个过程:从症状来判断疾病和从疾病入手提出药物治疗方案。

这以后,又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摸索和学习,我逐渐领悟到了如下道理:药店的培训应是一个专门的体系,药店提供药学服务的第一步,应是明确顾客说“我咳嗽”的原因。由于药店缺乏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条件和影像诊断设备,只能根据顾客主诉、询问和观察得出对疾病的判断,这是药店药学服务与医院临床医学服务的最显著区别。

在第一步根据症状对顾客究竟所患何种疾病进行判断之后,药店就应该提供常见病的治疗方案和慢性病的维持治疗方案,这个治疗方案一定要符合治疗原则,以方案输出为培训重点,在方案中再从顾客实际情况出发给出具体药物,这时,再导入合适的重点品种。

回顾我之前的培训课件,都只停留在疾病与用药上,少了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诊断。听完我的课之后,员工依然不能正确判断顾客疾病,这也是员工认为培训无意义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又开始着手调整课件。因药店不具备医院的诊疗设施,所售药品也以口服药为主,因此我以“药店症状学”为基础展开课件的编写(之所以在症状学前冠以药店这一定语,因为培训要从药店实际出发,所涉疾病只包含常见病和慢性病的维持期,对症状的甄别与判断尽量讲授不需借助查体和仪器的方法),参考了《诊断学》的许多内容;而在疾病的治疗和常见病的用药推荐上,参考了《内科学》等多本教材,以获得疗效和减低毒副作用为原则,按临床治疗原则来组织商品推荐方案。

这样,在顾客进店后,就能通过问询和观察进行判断,超出药店能力范围的急重症推荐就医(规避风险的同时又给顾客留下服务专业的印象);在药店能力范围内的即进行后续的服务,给出治疗方案,提供可选择的多种商品,合理推荐重点商品。

这样的系统培训,可以与商品梳理同时进行,让药店回归到药物商品的本质属性上来。当然,后面的路还很长,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修改课件和调整培训方式。

作者:楼鸣虹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图片

本周 本月 

热门资讯

本周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