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省城各大医院输液大厅内人满为患。受近日气温下降,没有降水、空气干燥等影响,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进入高发期。拥挤的人群、忙碌的医生,还有悬挂着的成排吊瓶,输液大厅内这种场景,被人们戏称为“吊瓶森林”。 山医大一院,省、市妇幼保健院,呼吸科、儿科、急诊科等科室的病房里,可谓是“一床难求”。有的重症患者,由于没床位,只能在输液室、过道、大厅里的临时加床上将就一下,慢慢等待空床。“病人都没有床位,陪床的家属日子就更难过了。我母亲陪着生病的老父亲在走廊加床旁待了两宿,结果她也被冻病了。”太原市民张先生无奈地说。“感冒发烧这类小病,社区诊所就能治好,但很多人就是要往大医院跑。此举严重占用了医院的医疗资源,让真正需要的重症患者得不到很好医治。”山医大一院一位医护人员说。 太原市老军营二社区卫生站和辖区诊所里,前来就诊的患者寥寥无几,且多为一些老人。一名就诊者说,一些持有医保的患者,有个头疼脑热就选择到医院就诊输液,多数是出于有医保能报销的考虑。这也造成了大医院就诊人数倍增,社区医院空寂的局面。 “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要输液。”省人民医院一位已退休的中医主任说,现在大部分人患上了“输液病”,一感冒、发烧就要求输液,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他说,处理发热的关键在于诊断而不是急于输液退热,一些人过于迷恋消炎药抗生素。但由于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所以,各医院医生在考虑治疗方案时,会选择输液这种既能快速起效、又相对安全的疗法。 “感冒、发烧,就去打吊瓶。”这个生活中习惯性的治疗选择正在演化成一场危机。国家发改委曾经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治疗,小病输液”的做法,正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输液之所以受到青睐,就是起效快,药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但这种优势隐藏着病人并不知道的风险。在我国,每年发生的不良反应,有60%左右是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