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手机版网址 sp.kq133.com/F1

单抗药将迎“黄金时代”:预计2018年可达1410亿美元

2014-10-25   作者:医药观察家报    来源: 医药观察家报   访问量:55    在线投稿

摘要:1986年世界上******单抗药物——抗CD3单抗OKT3获得FDA批准,在美国上市,其主要功能为治疗肾脏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由此,单抗药物出现在医药的历史舞台上,并逐渐占有一席之地。

在世界范围内,单抗药物2009-2013年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远高于同期生物制药的总体增速,预计2014-2018年将继续以12%以上的速度增长,2018年可达1410亿美元;而国内市场更是将迎来其“黄金时代”,预计2014-2018年其市场增速将达到35%左右。

此次记者采访到哈药集团首席生物科学家李会成以及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吴伟贤,一起探讨国内单抗药药企的研发布局、产业难点和制药前景。

合理布局,药企产出可期

医药观察家:在我国,何种类型的企业会涉及单抗药的研发布局?这些企业一般基于何种考量才选择布局?对其“投入/产出”比又有何预期?

李会成:单抗药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特别迅速,过去几年,全球销售前10的药品中总会有6-7个药品是单抗类产品。如此强劲的发展,必然会吸引行业及行业外的投资者的眼球,吸引巨大的社会资源来发展单抗产品。

由于单抗是生物制药领域发展最成功的领域,回报率极高,对投资者有极大的诱惑力。在国内,传统的大型企业集团如哈药、华药、海正、齐鲁等产业大户,还有一些新型的生物医药企业,如中信国健、北京百泰、东莞宏运逸士、成都华神、上海兰生、上海华晨等药企均已经涉足单抗药品的开发。

而单抗药物自身具有特异性高、副作用低、疗效确切、市场需求广泛、临床用药量大、未来市场潜力大等特点,药企也是基于竞争优势发展的思考选择立足单抗药品开发。但由于单抗类产品临床用药量大,生产规模必须很大才能满足产业化需求,其研发费用、临床费用、产业化设施设备投入费用、市场开发费用等投入都是相当高的,而其产出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受市场开发能力的制约。不过,总体上,只要产能、产品结构适当,其产出是可以预期的。

医药观察家:据您了解,国内目前在研的单抗药中,有哪些项目或者说哪些企业是做得比较出彩的?这些出彩的企业有何特色?采取了何种研发方式?

吴伟贤:个人认为,国内具备有单抗药研发实力的企业还很少,因为这一领域门槛比较高。比如细胞培养、发酵罐等,投资都非常高。但其实我国是能做到的,无非就是钱的问题。现在有些单抗药的专利已经到期,所以,目前来说,技术只是一方面,更主要还是资金限制。不过,理论上说,中国企业其实现在不缺钱,而人才也并不缺乏,加之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所以关键还是资本的运作方式和流向。

比如中信国建,单抗药在中国是做得**的,已经有产品上市了,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一年的销售额大概能做到8个亿。他们也在申请赫赛汀和美罗华,据说已经完成三期临床,正在等待CFDA审批。

李会成:国内目前在研单抗药中,上海中信国健、北京百泰等企业做得不错,其特色是专业、专注。有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专业化的注册团队、专业化的技术研发团队,具有海归团队支撑,技术优势明显;同时专注于单抗药物,资金实力强,企业规模不大,决策机制好。采取了自研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整合了良好的品种资源。

技术导向,产业化仍需完善

医药观察家: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在单抗药研发水平还不及欧美发达国家,在您看来,单抗药与其他种类的药品存在何种差异,导致其研发难度加大?

李会成:首先,单抗药物结构复杂,是高度糖基化的大分子,蛋白表达后修饰的糖基化程度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同时,筛选的细胞株、培养基成分、生产工艺也都会影响产品质量。因此,每个批次的均一性很难保证,只能力求相似。这种结构的复杂性,对产品开发、生产、重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其次,基础工作积累不足。对单抗药的分子结构、功能研究不足,大多都是跟仿,更谈不上优化,也就很难与原研药物达到完全一致的分子结构。此外,表达用载体、宿主细胞、稳定高产细胞株筛选等涉及到的一些关键技术也还存在差异。

单抗药物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有很多海归专家在国外只负责这个产品的一个环节,不能掌握产品的整个开发技术,因此需要通过团队才能完成这一复杂的开发任务。加之单抗类产品投资巨大,开发周期长,注册时间长,临床费用高等问题,都对其开发形成影响。

吴伟贤:与化药相比,单抗药的技术壁垒以及资金壁垒还是要高一些,所以目前还是属于技术导向的状态。据我所知,我国单抗药产业化在中试阶段还可以,但如果要大规模生产,其药物的疗效、一致性等若想要得到保证,我国还有所欠缺。

也因此,很多单抗药企业目前的营销规模还没有上到很高的水平,因为它们大多数都是一些海归的博士以技术导向来建立起家的。后期等技术团队成熟之后,想要做得更大更好的话,也还是要在营销方面下功夫。

前景看好,政策扶持是关键

药观察家:而就单抗药本身来讲,除上述差异外,还存在哪些因素阻碍了药企“触碰”单抗药的想法?您认为,药企需要得到怎样的扶持和帮助?

李会成:政策是影响单抗产品开发的核心,最简单的例子是韩国,国家支持单抗药产业发展,在国家层面就非常重视其审批,这样就能形成产业竞争优势。而国内的药品注册标准、责任体系制约了单抗产品的开发。低水平重复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高端产品注册前怕狼后怕虎,唯恐担当责任。因此,科学合理的注册政策是行业急切期盼的,会极大地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

吴伟贤:在我看来,政策扶持非常重要。据我了解,现在中国还没有一部对生物仿制药尤其是单抗药物的法规,还是用以前原创新药的开发流程来报批。但是全有机合成药物跟生物药还是存在差别的。这就制约了生物药的发展,是阻碍中国生物制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美国,这样的法规虽然是一些粗线条的规定,但也对一些单抗药企业起到了政策上实际的帮助。而国内的单抗药市场肯定是每年不断的攀升,但自从郑筱萸事件后,报批药物都非常谨慎,现在很多生物制药报批都受到影响,尤其是单抗药物。所以一方面是生物制药审批的法规要尽快出台,另一方面,国家也要有扶持的政策。

医药观察家:有观点认为,我国单抗药市场前景巨大,而研发水平方面,欧美一些单抗药研发实验室中的研发人员也以华人居多,他们一旦回国带领科研团队,我国单抗药研究水平将迅速追上欧美发达国家。就此,您对未来我国单抗药研发前景有何预期及展望?

李会成:海外留学人员具有单抗药物的开发技术,回国创业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但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包括产业资源、资金资源、人才团队资源、政府资源等。即使如此,此间还是存在相当大的风险的。海外团队**与国内的产业资源有效合作,优势互补,将技术、人才、资本、市场有效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功。

吴伟贤:单抗药价格高昂也许会成为其发展上的一个问题,目前只有个别省份将单抗药纳入医保范围,并没有上升到*********医保范围内。但随着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价格肯定会降下来。其未来是看好的,但前提是需要国家扶持。

(申学舟)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图片

本周 本月 

热门资讯

本周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