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首都喀土穆140公里外的阿布欧舍医院,中国医生准备为一位当地孕妇实施剖腹产手术。 牙科大夫杨小丽为当地病人看病。来苏丹之前,杨大夫曾在太平洋的一个岛国援外两年。 阿布欧舍医院中国医生合影(部分)。这里条件艰苦,援苏医疗队的医生每3个月轮换一次。 阿布欧舍医院外,排队的当地病人。不少人从数百公里外赶来找中国医生看病。 眼科大夫贺海鹏搭乘当地人的驴车。附近的孩子都会用汉语说:“你好”。 傍晚,妇产科大夫邱洪涛到一个病人家中查看病人情况。 当地农村,一户居民邀请医疗队成员一起跳舞。 苏丹,遥远的近邻 从1971年第一批中国援非医疗队抵达苏丹至今,中国已经向苏丹派遣了29批次共1000多名医护人员。在持续了近40年的医疗援助中,当地医院已将中国医生当成了最重要的“品牌”,很多病人专程从数百公里外赶来找中国医生看病。 阿布欧舍医院的前身是英殖民者的一个农场,这几年除了医生的住宿条件得到一些改善外,工作和生活条件依然很差。 这天夜里的凌晨四点,还未打开行李安顿,只是和衣休息的妇产科大夫邱洪涛,就被当地人叫起来。一例剖宫产急诊,患者是一个体态肥胖、因疟疾而发高烧的孕妇,情况已经非常紧急了。 麻醉师吴大夫也一起赶到了。病人和胎儿都危在旦夕,可是此刻要什么药,当地护士都回答“吗啡”(没有),化验单也迟迟不来。吴大夫赶紧从自己房间拿来麻 醉药和升压药,这些麻 醉药还是上一批医疗队留在他宿舍桌上的,似乎正是担心这种突发情况给初来乍到的他们来个措手不及。邱大夫自己做了一些术前检查就开始手术了。 胎儿难产,在肢体语言的沟通下,手术有惊无险的顺利完成,胎儿终于顺利分娩。但是,新出生的孩子全身青紫,需要立即用气管导管疏导,仍然是什么都没有。吴大夫不容分说,献上了他的“非洲第一吻”———给新生儿做人工呼吸。最终,母子平安。 半个月后,这对母子在家人的陪伴下,送给邱大夫一张母子合影,并郑重的告诉邱大夫:孩子的名字叫“扫大高”,就是阿拉伯语中“友谊”的意思。 这样的故事,在援非医疗队里已经屡见不鲜。目前,中国的苏丹援非医疗队是由陕西省定向派遣的,科室涉及妇产科、骨科、外科、麻醉科、内科、五官科、耳鼻喉科、中医针灸科,都是从陕西省卫生系统选派的骨干医生。 条件稍好的恩图曼友谊医院建成后,中国援非医疗队原打算从条件艰苦的阿布欧舍医院撤离出来,但是由于当地群众几次向苏丹卫生部强烈抗议,阿布欧舍医院又在撤出两年后重新恢复。当地人将阿布欧舍医院称为“中国医院”,因为该医院的11名医生中,除了3名当地的全科医生外,其他8人都是中国医生。当地人为了表示感谢,很多父母都给自己的孩子取了中国医生的名字。2万家牙科招聘,6万名牙医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