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大多数都比较安全,效果也比较好,能够让患者满意。但由于患者个体的差异和医生的工作经验不同,有的时候也会发生一些问题(并发症),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给患者带来痛苦,也会影响医生的工作及声誉。现就常见问题及防治对策提出自己的见解,分述如下。
一、镇痛并发症
(一)麻醉并发症
麻醉并发症现已较少,但仍需警惕,主要有过敏、晕厥、血肿、激发心脑血管等疾病加重、针眼感染、神经损伤等。本课主要讨论晕厥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并对晕厥与过敏等并发症的鉴别要点进行讨论。
1.局麻晕厥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人体支配心血管、胃肠、腺体等空腔脏器活动的有两种神经,一种是交感神经,另一种是副交感神经,又称迷走神经,两者不同的机能维持生理平衡作用。晕厥是由于某种原因刺激引发机体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从而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所致的综合征,亦称血管抑制性晕厥。
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产生,是交感神经的传导介质。有人研究认为:人的精神受到某种原因刺激可使交感神经高度兴奋,肾上腺素的释放可比平时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大量的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刺激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导到大脑调节中枢使迷走神经兴奋,心跳突然变慢,血压急剧下降,脑供血不足,使患者感觉头昏甚至昏迷。
较大量的外源性肾上腺素注入,尤其是直接注入血管,会加剧上述改变,对特定人群易发生晕厥。有人在动物身上试验也证实了上述反应。
口腔诊疗时晕厥常见于麻醉注射中或注射后。过去多认为是由于精神紧张、空腹低血糖、疼痛刺激等引起。笔者经过临床回顾性对比分析,认为麻药中肾上腺素浓度过高是导致晕厥的主要原因。肾上腺素含量与晕厥发生率的关系如下:
1:40 000发生率3%左右
1:120 000发生率0.2%
1:150 000发生率0
2.晕厥的症状 患者于注射时或注射后有“难受感”,继之出现头昏、恶心、口唇发白、全身出汗、四肢冰凉等症。少数还会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或短暂的意识丧失。检查绝大多数呈缓脉,心音强,血压正常或稍下降。晕厥应与过敏及麻药的其它反应鉴别,见表1:
表1:口腔局麻并发症常见症状鉴别诊断

快速判断晕厥与过敏的方法要抓住两点:一是前者脉搏慢而强,后者快而弱;二是前者突然面色苍白,意识模糊,后者由喉头阻塞感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意识模糊或丧失。
3.局麻晕厥预防对策 除了术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及避免空腹注射外,主要是调低麻药中肾上腺素含量,可将肾上腺素与利多卡因调成1:150 000~200 000(1:300 000以下均有收缩血管作用)的比例。无论使用哪一种麻药,都要防止药物直接注入血管。
4.麻药调配方法:
目前国内基层牙医大都使用利多卡因与盐酸肾上腺素调配,调配的方法与比例都不统一,经试验测算:1ml液体=80~110D(前者为牙科用短针头,后者为长针头),取其中间数100D,那么取1/1 000肾上腺素1D加入1ml麻药就是1:10万,1D加2ml就是1:20万。临床上我们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以下几种配法和使用。
(1)利多卡因5ml加入1/1 000肾上腺素3D=1:170 000左右,如非专用针头只需2D即可,因针头及针栓内可能还有约1D,加时要全部抽完,这样才能混均。
(2)2%普鲁卡因肾上腺素(含肾1/40 000)0.8ml+利多卡因2.2ml相当于1:150 000。1:150 000以上收缩血管稍差些,用于传导麻醉效果较好,浸润麻醉也可以,对心脑血管病患者阻滞或浸润麻醉均较安全,但部分年青患者下前牙拔髓效果不好。
(3)不同含量肾上腺素局麻剂的应用 1:100 000以下用于上1~5、下1~5浸润麻醉去髓术,其作用仅次于进口的必兰,与斯康杜尼相差无几。
上颌1~8、下颌残根的拔牙术浸润麻醉用1:15万**,浓度高收缩血管作用强,拔牙时虽出血少,但麻药退后易发生继发出血。
(二)失活并发症
1、封失活剂后疼痛加重 主要原因为封药加压,与是否处于急性炎症期关系不大。轻中度疼痛一般不需取出,可口服芬必得等镇痛剂(封药时医嘱备药),剧痛者应开放或重新封药。无论封什么失活剂都要用氧化锌丁香油水门汀封药,以避免封药加压使髓腔压力加大。
2、化学性尖周炎或牙周灼伤 砷剂使用不当或延时取出,导致化学性根尖周炎乃至牙周组织坏死,可用碘制剂治疗。一旦发生可酌情清洗根管,并置碘制剂。牙龈灼伤或牙槽坏死,应在局麻下清创,再用碘仿粉撒在创面,氧化锌水门汀敷上,严重者还应注射二巯基丙醇。
最近,有关砷剂引起牙周组织损伤的提问较多,这说明目前在基层用三氧化二砷的同行还不少,而且大都是封药不当,如邻面颈部龋去龋不彻底或龈、血液影响封药密合性,导致砷剂渗漏。建议多用多聚甲醛失活剂,以保证封药安全。邻面颈部龋要彻底去龋,
二、治疗中并发症
(一)根管器械折断
根管器械折断又称器械分离,以扩大针发生率最高,是去髓术及根管治疗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取出多较困难,处置不当还会使治疗失败。
1.原因:根管细小弯曲采用手扩或机扩都容易导致金属疲劳断裂,操作方法欠妥,或器械使用长久未更换等也都易发生折断。
2.预防对策:
(1)敞开法分段预备 这是对细小弯曲根管扩大的总策略,不但能预防器械分离,且能使难以扩大的根管变得容易。扩锉(H锉)结合,先扩锉根管上段1/2至较大号,再扩锉下1/2,这样就可以减少扩大针阻力,使其不易变形。
(2)合理使用各种器械 手持扩大针主要用于根管探查、工作长度的确定及辅助扩大,管径的清理扩大用H锉,管壁的光洁用K锉,根管成形用机扩。H锉的工作效率较高,上下提插不易折断,在管腔扩大针探到一定深度时,使用H锉可以锉除根管壁上的钙化物,并预备出原始的管腔,既能避免出现死角,又可减少扩大针的工作强度,从而避免器械分离。
(3)手持扩大针采用平衡力法 在扩管侧壁阻力较大时,应及时更换小号的,并应始终采用平衡力法,即顺时针转半圈,逆时针转大半圈并向下施力,阻力越大转的幅度应越小,这样就能避免扩大针变形及疲劳断裂,从而避免器械分离,也能使细小弯曲的根管预备得以顺利进行。
(4)配合使用EDTA凝胶 EDTA是一种钙鳌合剂,且有杀菌作用,有人认为有软化牙本质的作用,但在根管预备中主要是取其润滑器械作用,其他作用不明显。可涂在根管口或直接涂在器械上使用。
(5)磨牙根管采用“一国两制”扩根 即对细小弯曲的采用标准器械手扩,直粗的采用大锥度机扩,既可减少或避免断针,又可避免薄扁的根过度扩管埋下根折的隐患。
(6)及时清除变形的器械 对已变形的器械要及时清除,或磨改他用。有人研究认为:镍钛器械每支使用15-20次较安全,但临床上难以用使用次数来衡量,还要根据根管的形态及术者操作的熟练程度等因素来决定能使用的次数。
3.断针处理 断针多发生在根管1/2以下,应根据断针的种类、深度、牙位及根管情况进行评估,以决定处理方法。一般情况下锥度大的扩大针易取,根管上段易取,非圆形根管易取;倒钩状的H锉及拔髓针难取,根管下段或弯曲圆形根管较难取出。
处理一般有四种方法:一是旁侧扩管后H锉或超声波取出;二是遗留断针旁侧扩管治疗;三是根管外科解决;四是拔除患牙。
(1)旁侧扩大取出 适用于中上段断针,关键是如何使扩大针能进入间隙,除了根管横径呈哑铃形或扁圆形外,根管与断针之间的间隙都很小,应全力寻找断针螺旋的凹槽,作为突破口,至一定深度用 H锉扩展,尽可能使针的周围有大于半圈的间隙,然后再用超声锉震荡,使其随着水流漂出,有的嵌塞不紧仅用H锉也可带出。要注意的是:扩大针进入凹槽不能太深,以防止侧穿的可能,有条件应拍片观察,以使偏离的能及时更正。扩大针尖的角度大不利于进入缝隙,**用15-20#针******磨成<45°,比不磨的较易进入缝隙。
(2)遗留断针 一般情况下,通过旁侧扩大根管,断针大都可以取出,但有的断针位置较深或根管弯曲难以取出,可采用旁侧扩管、根充及塑化等方法加以补救。由于断针及周围可能存在残髓、腐质不易完全清除,除了增加冲洗外,还要封杀菌能力强的药物,以防止成为引发尖周炎的感染源,可在封药1-2次后再作干髓或根充,尽可能保留患牙。
(3)断针超出根尖孔的处理:对于超出根尖孔的,前牙可行根管外科逆向取出,或行根尖切除逆充填术。后牙有条件可行意向再植术,并逆向取针,再植后择期根管充填。
(4)个别无条件行上述处理方案的可考虑拔除。
(二)台肩形成或根管侧穿
原因:弯曲根管扩根时选用扩大针太粗,遇阻力强行下扩所致。
处理:先用敞开法扩大台肩上段的根管,再用小号扩大针从不同角度探查,使针头能越过台肩进入根管,得手后再清理扩大全部。对侧穿根管的处理主要难度也在于固有根管的探查,可采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力求能探到固有根管。
对穿孔的处理:穿孔小的封氢氧化钙2周以上再根充,穿孔较大的用牙胶尖充填。
(三)髓腔损伤
原因:髓腔损伤包括髓底穿与髓室侧穿,多为对牙体解剖不熟悉或工作粗疏造成的。例如,找不到根管盲目开扩,把穿孔误为根管探入,扩大针通过底穿到牙槽组织,或通过侧穿进入牙周膜,手感与进入根管差不多,由于已麻醉或患者耐受性强,无痛感或疼痛不很明显,但出血比拔髓多是其特点。
处理:小的穿孔可选择无机三氧化复合物(MTA)、玻璃离子水门汀、银汞合金等修补,上述材料对组织亲和性好,疗效可靠。但超过1mm直径的底穿除MTA修补外,要选择分冠术加全冠修复。
(四)误咽误吸
1.原因:
(1)局麻后感觉失敏 误咽误吸在下齿槽神经麻醉情况下易发,患者一侧颊、舌黏膜失去知觉,器械脱落在口底或舌背上,此时若出现吞咽反射,患者就会毫无知觉的下咽乃至吸入气管。
(2)操作方法欠妥,没有坚持手不离针的原则,动作粗鲁等都会导致器械滑脱弹跳。器械掉在舌背的根部,如用镊子夹取不但于事无补,反会被患者吞下。
(3)缺乏警惕性 下列情况如缺乏警惕性最容易误咽误吸:①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②儿童患者拒绝治疗或疼痛而哭闹;③针柄唾液沾染打滑;④戴手套操作手指灵敏度下降。
(4)操作时间过长 患者长时间张口,容易出现吞咽反射,器械脱落或固定不牢就容易被咽下。
(5)上述综合性原因
2.处理:
(1)拍片定位,了解针在消化道或呼吸道的位置,以决定处理方案;
(2)误吸在呼吸道的请相关科室夹取;
(3)误咽在消化道的休息观察,并进食粗纤维食物,一般24~48h可排出;
(4)禁用泻药;
(5)进入消化道时间长未排出应留观,无并发症不得行外科手术取针,刺入肠壁的待溃疡后(1周左右)可自行脱落。
3.预防:
(1)注意体位;
(2)坚持手不离针的原则;
(3)避免下颌双侧阻滞麻醉;
(4)尽量避免单诊次完成多颗牙治疗;
(5)正确处置掉在口腔后部的根管器械:掉在口腔后部的器械不得用镊子夹取,应右手中指伸入患者口腔并压在舌根部,左手迅速将患者头部前推,使患者呛咳反应将针吐出。
三、治疗后并发症
(一)去髓术后自发痛
去髓术后一般仅有轻度的咬合痛,多见于麻醉去髓,且在短期内即可消失。复诊有自发性疼痛者应注意询问痛的规律,如为阵发性痛首先要排除误诊或遗漏根管,并用热水测试;持续性痛可能与封刺激性的药物、超扩或侧穿致创伤性牙周膜炎等有关。
(二)拔髓不干净:多见于麻醉去髓术复诊时,一般无自发性疼痛,多在探查根管时患者有痛感。应根据疼痛的程度决定处理方法,如为少量残髓可用扩大针快速捻转去除,FC双导处理;较多的应在局麻下重新拔髓。
(三)诊疗间炎症反应:这是一个令牙医尤其是新手备感头痛的问题,过去报道的发生率较高,笔者采用“逐步去腐消毒法”能将其发生率降到接近于零。详细请参见《FC的合理使用》一文,治疗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抗菌药+短程小剂量地塞米松+镇痛剂。
(四)咬合痛及叩痛不消失:去髓后的患牙短期内有轻度叩诊痛,可视为拔髓断面的正常炎症反应,就象伤口一样,有一个愈合过程,尤其是麻醉去髓后,断面需要经过从血痂到纤维组织形成,再到瘢痕、机化、钙化、最后封闭根尖孔。但如较长时间叩痛不消失,则可能是根尖周创伤并受到化学药物的刺激导致化学性根尖周炎。此外,感染源未彻底清除也会造成叩痛不消失,未根充的首先应检查有无根管遗漏,尤其是根管数目不定的牙位,如能排除遗漏根管,就要检查根管清理是否彻底。
轻度叩痛不影响根充;根充后轻度咬合痛或叩痛,如根充合适仅作调合处理,叩痛较明显的去除根充物,并酌情行调合及药物治疗。
(五)渗出液不消失:可根据渗出液性质判断原因,决定是否开放引流。如为脓性的一定要开放,且根管内不能放棉捻,仅用棉球置窝洞,防止食物残渣进入窝洞,多次换药脓液仍不消失应查明有无根管外原因,必要时可配合药物治疗。血性液体不易吸净要排除有无根裂的可能。
(六)窦道不消失:一般的窦道不消失不影响根充,只要根管清理彻底,在根充后一周左右即可消失,如不消失还可辅以根尖扒刮术。脓性针眼状窦口,多为根管外原因,有根尖牙骨质坏死、钙化物附着、根尖异物、根裂等,应采用根管外科配合治疗或放弃治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