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手机版网址 sp.kq133.com/F1

多元化大败局:品类断层,与消费者脱节

2014-08-27   作者:徐国    来源: 中国药店   访问量:97    在线投稿

                         

 

    药店多元化一直是业内极为关注的话题,也被认为是中国药店的发展出路。但现实是残忍的,这几年药店非药品增长只有可怜的三四个点,占比也基本上原地踏步,更有不少药店因为多元化尝试失败而伤筋动骨,这到底是为什么?或许能从台湾药店的经验中得到答案,台湾品类的极尽丰富和跨业种的融合是大陆药店业者所羡慕并希冀的。台湾药店的每次转型成功是因为与消费者需求相呼应及环环相扣的经营发展策略,这正是大陆药店缺少的。 

  成功转型的内在逻辑 

  我们研究台湾药店的转型过程时不难发现,每次转型都是药店对其他行业的“侵入”,是“小市场”向“大市场”的转换,比如传统药局向复合式药局的演变,是从调剂、OTC市场,走向了介护市场、美妆市场、超商市场、生活量贩市场、宠物市场…… 

  正如华信国际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俊龙的说法,当超商卖起生鲜、衣服,量贩店开始收代缴,百货业抢开馆子,超市开始有药师进驻药妆区……零售业的跨界混战是必然的趋势,因为零售的强项是在于接触消费者而非商品,只要能接触消费者就什么都能卖。“零售通路手中握有庞大的消费者购物行为信息,只要后勤系统建立起来,就可以跨界抢客了。” 

  台湾“混血通路”之典范非7-11莫属,免费上网、卖发热衣、打印、缴费、便当等等,俨然一个小型社区生活中心。而大陆药店也在玩“跨界”,但是药妆已经失败了,奶粉也前景堪忧,为什么台湾药店做成的事情,大陆做不了? 

  “因为没有经过中间环节就直接从治病跳入了药妆品。”赵俊龙分析说,药店必须先巩固家庭核心采购人员,还要做好准备,如果你没有品牌产品就不要卖奶粉,还要准备好相关品类、做好基础的商品组合,而不仅仅是卖几个药妆、几罐奶粉。 

  台湾药店的多元化转型之所以顺畅,正是因为环环相扣,例如从妇婴店向复合式药局、综合型药局的转型,先通过妇婴产品巩固核心采购者——家庭主妇,进而满足其更多的家庭需求,以及其个人的医学美容需求,复合新业态才能逐步形成。 

  当前台湾药店的演变趋势,是走向HBCL的大市场,即健康、美丽、清洁、生活,消费者层面则是从有病到无病、从个人到家庭。赵俊龙把现在的消费者定义为“变形的消费者”、“一群冲动的小孩”,“过去只求价格、便利取向的消费者需求已经不够,未来消费者需要更多的分享、娱乐、激发和惊艳。” 

  新高桥连锁药局是台湾多元化药店的典范,目前已经是第三代门店,在色彩管理、卖场活性化塑造、品类丰富度等方面,越来越接近于日本的松本清药局。新高桥开设了独立的流行美妆店BGshop,美妆产品先在网络贩卖,销售好的产品进入实体店,进而纳入第三代药局。现在,董事长陈国明又看到了人口老龄化的新商机,以及健康产业范围扩大的机会:医疗保健、行动辅具、居家照护、学习才艺、健康商品、保险理财、保健美容、休闲旅游…… 

 

台湾求新求变的基因 

  中华商店经营发展协会理事长龚荣茂表示,大陆药店业者到台湾参访时经常问到几个问题:台湾药局的经营定位模式有哪些?经营获利模式是什么?有何可供大陆同行借鉴的地方? 

  目前,台湾共有2300万人口,7400多家药店,人店比约为3100人/家药店,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台湾药店求新求变的基因正来自于市场的压力,迫使它们在产品规划与经营定位方面进行转型。 

  与大陆相比,台湾药店**的特点在于业态的快速变化与丰富多样。从业种的概念分类,目前台湾药店的形态包括医疗机构+药局、医院药局、联合门诊药局、门前药局等;从业态概念分类,包括专门型药店(健保调剂专门型、医美专门药店)、复合型药店(药婴型、药妆型、医疗保健器材药店)、便利型药店(便利型、药妆精品百货如康是美)等。 

  “始于顾客的需求,终于顾客的满意,这将是零售药店企业应予思考的。”龚荣茂说,1978年~2010的业态变迁中可以发现,台湾药店的每次转型都与消费者的消费特性相呼应,而反观大陆药店,经营者并未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更多是凭感觉或者赶新潮。台湾药店业态变迁如下: 

  1.传统药局——满足消费者的基本生理需求; 

  2.开架式药局——满足追求便利、时效、明亮、舒适的需求; 

  3.药妆便利店——满足喜爱多品种、高品质商品的需求; 

  4.大型妇婴店——满足消费多样化的需求; 

  5.复合式药局——满足多功能休闲购物的需求; 

  6.综合型药局——满足追求乐活、自我照护的需求; 

  7.便利型药局——满足“安健美”的需求。 

  对台湾药店业态的研究,还应放置在整个台湾流通业的背景下,须知台湾是亚洲流通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台湾商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吴师豪介绍了1950年代后台湾流通业的变迁,这个过程同样与消费者需求变化相呼应,并和药店业态的变迁步调基本一致—— 

  1950~1969——传统通路商主导流通业。满足基本生理需求; 

  1970~1979——大型商场、百货公司主导流通业。满足消费者喜爱多品种且高质量商品的需求; 

  1980~1989——便利商店与超市兴起、连锁经营兴起、专门店盛行。满足消费者注重便利、快速、明亮卖场的需求; 

  1990~1999——百货公司再造,量贩店、3C卖场兴起,购物中心出现,餐饮连锁盛行。满足消费者喜好低价商品、消费多样化的需求。 

  2000年迄今——便利商店转型升级,商店竞争转换为商圈竞争,业态竞争与替代激烈,业态创新与模仿风气盛行,平价商店兴起,宅配、电视购物兴起,实体与虚拟通路盛行,各业态连锁品牌多元化发展。满足消费者重视消费体验的需求。 

  “流通革命的意义是货畅其流,抢占销售据点,掌握消费需求,创新生活提案,创造顾客价值。”吴师豪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商业。” 

  龚荣茂也表示,唯有创新求变才能真正胜出。 

  无论是台湾的流通业还是药店业,其发展历程都为“创新”两字提供了**的注脚。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图片

本周 本月 

热门资讯

本周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