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全世界的医生都是靠技术吃饭的,唯有中国的医生要靠卖药来生存。中国的医院和医生首先得自己能养活自己。医药分离,适当提高服务费标准,不仅是为了避免低价药被逆淘汰,更是为了从源头上理顺医患关系,使医院能够堂堂正正地存在,医生能够无愧于内心地救死扶伤。 6月底,北京市发改委公布了北京第一批低价药品清单,确定了共160种低价药品。不过,记者走访市区多家药店发现,过去的经典低价药仍难觅踪影,即便有一些低价药,有些药店也不愿意推荐给消费者,将其摆在了不显眼的位置。(8月5日《京华时报》) 这是老问题,也久为社会所诟病。 我们不妨先观察另外一个现象:正当季时,许多蔬菜品种上市,越是这个时候,这些品种的蔬菜价格越是便宜。菜场里、超市里也从来不缺乏这些品种的蔬菜,它们往往被摆放在最为显眼的位置,更因其价格低廉被大大小小的超市在广告海报上浓墨重彩地宣传。 低价药与低价菜,都是低价,为什么前者难觅踪影,而后者“风光无限”呢?原因就在于他俩的经营体制不同。菜场可谓是市场竞争、自由选择的典范,是买方市场,以顾客利益为核心。而药品却是在非常封闭的体系中售卖,8成左右是在各级医院里售出,再加上所谓的“医保定点药店”,真正留给市场化主体的空间非常狭窄。只要医院控制,医生不开,市场性药店薄利且不能多销,难以为继,低价药自然就会被淘汰。 由此来看,将市场竞争、自由选择机制引入药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就显得很有必要。而与国际接轨,实行医药分离,更是重中之重。所谓医药分离,就是医生只开处方,医院不卖药,买药去药店,药店之间形成一种开放式的竞争模式。 因为,只有实行医药分离,彻底斩断医生因开药而获得回扣等衍生利益的灰色链条,保证医生与患者的现实利益不互相冲突,才能真正杜绝医生“不开对症的,只开最贵的”这种尴尬处境。一旦开放式竞争的局面打开,竞争的结果一定是:在同等疗效的前提下,低价药胜出,并因此能够保证生产者、经营者的适当利润。 在医药分离后,适当提高服务费标准,保证医生收入,当然也是无可厚非的。 反之,单纯地强调在现行体制基础上结束“以药养医”、“药品加成”,非常不切实际,难以落实。垄断一日不除,药品加成就一定会以两种形式存在:要么是明的,要么是暗的,即巨额回扣。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医院的许多药品明说只加成了15%,但实际上恐怕要比药店贵出很多吧?更何况,药店卖药本来也是要赚钱的。 所以,无论是否制度性地结束了明面上的加成,只要暗地里的加成存在,就无法斩断灰色利益链条,避免不了医生乱开药、开贵药的现象,低价药也就无法立足。 全世界的医生都是靠技术吃饭的,唯有中国的医生要靠卖药来生存。中国的医院和医生首先得自己能养活自己。医药分离,适当提高服务费标准,不仅是为了避免低价药被逆淘汰,更是为了从源头上理顺医患关系,使医院能够堂堂正正地存在,医生能够无愧于内心地救死扶伤。患者对医生、医院的信任,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同时也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后者甚至更为重要。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