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黄芪 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云:“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本草经集注》云:“第一出陇西、叨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折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帖。”《新修本草》云:“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宜州、宁州者亦佳。”《本草图经》云:“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 根长二三尺已来,独茎,或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宋代《本草别说》云:“黄耆本出绵上者为良,故名绵黄耆。”《本草蒙筌》云:“绵耆出山西沁借鉴绵上同,此品******。” 《药物出产辨》云:“正芪产区分三处,一关东,二宁古塔,三卜奎。”当今黄芪药材主产山西,内蒙古及东北地区。质量为佳。 来源: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科属:豆科黄芪属 形态描述:高大草本.茎高60~150厘米,有长柔毛,羽状复叶;小叶21~31,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0毫米,两面有白色长柔毛;叶轴有长柔毛;托叶狭披针形,长约6毫米,有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下有条形苞片;花萼筒状,长约5毫米,萼齿短,有白色长柔毛;花冠白色,旗瓣无爪,较翼瓣和龙骨瓣长,翼瓣、龙骨瓣有长爪;子房有毛,有子房柄。荚果膜质,膨胀,卵状矩圆形,有长柄,有黑色短柔毛。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阳处、草丛中和灌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甘肃、四川、西藏;朝鲜,苏联也有。 来源: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 科属:豆科黄芪属 形态描述:多年生草本。主根长而粗壮。茎直立,高40~80厘米。羽状复叶,有25~37小叶;小叶小,宽椭圆形、椭圆形或矩圆形,两端近圆形,上面无毛,下面密生短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较叶长;花多数;萼钟状,外面密生短柔毛,萼齿5,披针形,与萼管近等长;花冠黄色;子房无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形,先端有短喙,有长子房柄,有显著网纹,无毛,下垂。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