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十几年来,医院药房托管方兴未艾,近段时间,它又开始再度热起来。最近,华润医药吞下了广东两家大医院药房的管理权,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表面来看是各大药企在竞相争夺药房托管这块蛋糕,而诸多观点却指出,这轮热潮获利最明显的并不是热心、积极的药企,反而是医院。
因为,药房托管无法破除以药养医,患者的负担依然会存在,但对医院而言,这个结果可以依然保持甚至提高托管前的盈利额,自然是利大于弊的。
我国目前的医改仍是现在进行时,药房托管就是医改的一种形式,参与药房托管的药企大多打着“减少医院药品流通环节、降低医药成本、促进医药分开”的政策大旗,可以说,医院接受这种形式的改革也是顺医改形势而为。
医院门诊药房需适时转身
抛开药房托管利弊之争,业界已渐渐形成共识——随着药品零差率的“医改好声音”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县级医院及一些试点公立大医院开嗓后,医院门诊药房也该适时转身了。
转身才能“活”。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之后,医院赚不了药品的利润了,门诊药房的运营成为医院的一块硬支出,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医院减少的药品利润,政策已经明确由政府补助和医疗业务收入来弥补,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已从县级公立医院启动,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供应能力上看,让药房转型发展,才有出路。
转身才有“解”。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少则半个月多则一个月,就得去医院开药。这部分患者达到城市公立医院就诊人次的五成以上,他们挤占了优质医疗资源,无形中推高了看病的成本,加重了看病难。不信你在医院排队取药的时候可以问问,也许前后左右都是他们。其实,患者家附近都有药店,他们本可以拿着处方去药店买药。但是这些药店要不是没有他们要开的药,要不就是没法用医保报销。
(来源:人民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