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手机版网址 https://m.kq133.com/F4

裁员风潮席卷全球制药业 2013年十大药企裁员榜单

2014-03-03      来源: 中国医药报   访问量:222    在线投稿
    裁员通常是制药业的重大新闻,因为它被视为该产业是否健康发展的风向标。制药公司一般不喜欢将这种消息公之于众,但当他们决定要公布时,就会获得足够多的关注,它要给投资者们留下裁员是制药公司CEO们为保持成本线而做出的艰难决定的印象。当然,员工们对此也非常关注,因为他们要知道未来可能发生什么,并害怕厄运降落到自己头上。
  专利到期通常是制药业裁员的罪魁祸首。人们可能认为专利到期和裁员关系最为直接,但事实并非全都如此。医药咨询公司Evaluate Pharma预计2011年专利药到期金额为410亿美元,当年制药业排名前10的大公司裁员累计为26500人;2012年该咨询公司称专利药到期金额为670亿美元,当年前10大公司的裁员超过了34600人;2013年专利药到期金额下降到290亿美元,但是当年前10大制药公司裁员也达到了27900人。
  由此可见,引发裁员的因素不是那么简单。有些公司试图通过裁员的方式保持增长趋势,2013年礼来制药公司就是一个例子。有些公司因为没有达到成本线一直在裁员,默克公司就在2013年迎来了4年里的第四次大幅度裁员。
  有时专利到期甚至会带来惊喜。诺华的高血压专利药代文2012年9月到期,但是由于监管原因,兰伯西实验室到现在还没有推出第一批被批准的仿制药。说到监管因素,仿制药竞争并不总是裁员的动力。比如,由于入不敷出,在投资改进了在美国俄亥俄州贝德福德市的无菌工厂后,德国制药公司勃林格殷格翰认为继续投入会产生巨额亏损,于是在2013年底关闭了这家工厂,导致1100名雇员失业。
  那么,2013年全球制药业有哪些大公司的裁员排名靠前,引人关注呢?
  榜单1 默克再登裁员榜榜首
  2013年,默克公司再一次登上了制药公司裁员榜榜首。2011年默克曾经宣称裁员12000~13000人,成为当年裁员最多的制药公司。2013年,默克宣称削减研发和商业运营部门的8500名员工。而研发部门的裁员就发生在新研发主管罗杰·佩尔穆特上任之后,罗杰之前供职于安进公司。默克希望在2015年底前将年度运营成本削减25亿美元,此次裁员是其全球重组的一部分。此外,默克公司总部还将从新泽西怀特豪斯站迁到附近的肯尼沃斯,并关闭其位于Summit和怀特豪斯站的两个总部。
  专利到期和随之而来的仿制药厂商的竞争是导致默克大规模裁员的主要原因,去年仿制药竞争对手推出了默克专利药物顺尔宁(Singulair)的仿制药,使其销量下降了90%。研发失误同样影响了默克重获金融市场地位的机会,治疗失眠的药物suvorexant和麻醉处理药sugammadex的销售同样令默克失望。鉴于以上因素,分析人士认为在重组中默克要缩减10亿美元的成本,默克公司显然也同意这种说法,并希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重组。
  默克同时称,此次重组将裁员7500~8500人,这是默克2008年之后第四次大幅度宣布裁员,近几年来默克的裁员总数接近4万人。重组完成后,默克现在的81000名员工还要削减20%。
  榜单2 阿斯利康裁员降成本
  2012年,阿斯利康从竞争对手罗氏手中挖来了帕斯卡尔·索里奥特(Pascal Soriot),他被寄予帮助阿斯利康摆脱各种问题,重新走上增长轨道的期望。索里奥特思考了6个月后拿出了他的计划:重组研发部门,重视新兴市场,许诺通过并购来填补公司的一些空白,但这一切的基础是要降低成本,而做到这一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裁员。2013年,阿斯利康裁员超过5000人,其中1600人来自研发部门,2300人来自销售和管理部门,剩余的则分布在其他各个部门。
  影响这家英国公司发展的因素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单薄的产品线、研发失意、价格压力和专利丧失。在索里奥特到来之时阿斯利康已经因为其抗精神病药物思瑞康(Seroquel)专利到期而营收不振。接下来,阿斯利康每年营收40亿美元的胃药埃索美拉唑(Nexium)今年专利保护期也将结束,其最畅销的胆固醇药物可定(Crestor)专利将于2016年到期。而阿斯利康2007年以156亿美元购买的生物科技公司MedImmune目前还没有产品能够弥补这种损失。索里奥特已经做出了要进行收购的承诺,包括41亿美元收购百时美施贵宝的糖尿病药业务。
  榜单3  梯瓦非专利药也受冲击
  首席执行官一般不会成为制药公司裁员计划的牺牲品,但这样的事却发生在了以色列梯瓦公司的CEO Jeremy Levin身上。在去年夏天,梯瓦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药物考帕松(Copaxone)在美国遭专利诉讼后,Levin便开始致力于他的削减成本计划。梯瓦对此药的18个月独享权到期日为2014年5月,但在此之前梯瓦便受到了来自仿制药竞争者的冲击。接着,梯瓦宣布裁员5000人,试图在2017年前节省20亿美元。但当得知梯瓦的瘦身计划影响到以色列本土员工就业时,以色列劳工******和政府官员便开始加以反对,以色列工会更是愤怒地进行抗争。
  劳工******们谴责梯瓦高管拿着高薪的同时却大幅裁员,一些梯瓦的股票持有者也公然加入到抗议队伍来,要求Levin和其他管理层减薪。随后,以色列媒体曝出了Levin和梯瓦董事会不和的传闻,梯瓦虽然否认了这一说法,但在裁员宣布3周后,Levin便离开了。
  现在梯瓦有了新任CEO Erez Vigodman,这家公司也开始通过专注于更大、更有效率的生产设施和把生产线转移到全球消费成本低的地区的方式来削减成本。这些行动也引发了大幅度的裁员,去年5月梯瓦关闭了其在美国宾西法尼亚洲Sellersville市的一家工厂,这家工厂有474名员工;今年2月梯瓦宣布关闭其位于加利福尼亚洲Irvine市的一家工厂,这家工厂在过去几年里已经裁员200余人。
  榜单4 威郎制药边收购边裁员
  相较于财务压力,总部位于加拿大的威郎制药,其裁员更多地与公司发展战略有关。威郎CEO J. Michael Pearson致力于将公司打造为一家年收入200亿美元的公司,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收购来实现,裁员便成为支付每一次收购所需资金的策略之一。去年威郎以87亿美元收购了博士伦,Pearson称收购完成后新公司要削减8亿美元的成本,为此,威郎称要裁员10%~15%,大约2700人。
  2012年,威郎在以26亿美元收购皮肤专科公司Medicis后裁员300多人,节省2.25亿美元的成本;2010年在收购加拿大制药公司Biovail后即裁员1100人,节省3.2亿美元。
  榜单5 勃林格殷格翰生产混乱引发裁员
  勃林格殷格翰在2013年有一次超过1000人的重大裁员,但与其他公司不同,裁员不是因专利到期或产品表现不佳所引起,而是由生产混乱所导致的。在投资3.5亿美元对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Ben Venue工厂进行改造后,公司却发现如果保持运营,未来5年预计亏损7亿美元,因此不值得继续投资。2013年年底,公司关闭了这家无菌工厂,解聘了1100名员工。此前,这家公司因为生产达不到标准曾被FDA要求暂停生产。
  Ben Venue工厂并不是勃林格殷格翰关闭的******工厂,这家制药公司还决定关闭其在美国维吉尼亚州彼得斯堡市的一家原料药生产企业,导致240人失业;在法国一家工厂裁员54人。此外,价格压力也使得该公司在法国削减了178名销售人员。2013年,勃林格殷格翰的裁员人数超过了1570人。
  榜单6 武田制药削减成本提高效率
  武田制药新任CFO Franois-Xavier在去年9月上任后没有浪费任何时间,11月便细化了武田制药5月宣布的“最高计划”——一项缩减成本的行动。计划包括裁减5%的员工,这对于总共31000名员工的武田制药来说相当于削减1500人。此次裁员计划到2017年将为武田制药年节省10亿日元,这主要是因为其重磅专利药治疗糖尿病药物爱妥糖(Actos)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该药品占到武田制药全球销售额的18%。
  公司希望,2015年将从研发部门中削减250亿日元支出,到2017年削减300亿日元;2015年在销售和市场端节省250亿日元。为此,武田制药计划集中行政区域,向金融和IT业一样,重组其销售部门以提高效率。裁员将是未来几年公司削减成本的先行渠道。在过去的几年里,武田制药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裁员,2012年12月,在整合瑞士制药公司Nycomed时公司宣布裁员2800人,裁员范围主要在欧洲,涉及研发、管理、运营及商业方面。
  榜单7 诺华裁员实施“归核化”战略
  诺华没有像其他制药公司一样公开宣布削减成本和裁员计划,诺华CEO乔吉米内斯和主席约尔格莱因哈特更热衷于出清变现,又称资产交易,获取现金和降薪将一直进行下去。一些裁员公告也陆续宣布。首先,诺华在它位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的一家非处方药工厂裁员300人,公司还宣布将关闭位于加拿大的一家眼科护理工厂,这将使300名员工失业。不只是生产部门,研发部门也进行了裁员,公司决定撤销其在英国霍舍姆的一个研发部门,导致299个工作岗位流失。同时,诺华在英国市场提高了对治疗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药物销售的支持,另外还在加州Emeryville的一家疫苗工厂裁员54人。
  有些裁员是在莱因哈特担任诺华主席后实行“归核化”战略的一部分。他称,生物制药、仿制药和眼科保健部门是诺华的核心部分,疫苗、动物保健和非处方药则不同,公司已经同意以17亿美元将其血液诊断部门出售给西班牙Grifols公司。最近,坊间又传出诺华正在和默克做一桩交易,用它的疫苗和动物保健部门与默克的非处方药进行交换。如果交易实现,谁都无法想象会发生多少数量的裁员。
  榜单8 礼来专利到期损失巨大裁员度日
  礼来的营业收入已经连续两年大幅下降,预计从2011年起下降了40亿美元,专利到期对其冲击巨大。首先到期的是最畅销的治疗精神病药物再普乐,其次是抗抑郁药物欣百达。专利到期的巨大损失使礼来在美国裁减了1000名销售人员,这几乎是礼来在美国40%的销售力量。留下的人也并非毫发无损,他们被告知2014年的薪资将会被冻结,礼来希望到2016年削减4亿美元的成本,没有什么能在短期内弥补专利到期所带来的损失,预计今年将比2013年更糟。
  礼来CEO约翰李励达承诺研发部门在未来的几年里将推出多种新药使公司重现繁荣。但是这种承诺在以前就发出过,不过自2009年以来礼来实际上只有一个新药通过审批。收入还在不断下降,而李励达却称2014年诺华的利润要保持30亿美元,因此很难想象礼来今年会不会有更多的裁员动作。
  榜单9 赛诺菲裁员步履维艰
  CEO们并不总是能通过裁员得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赛诺菲CEO克里斯·魏巴赫深知此理。早在2012年夏天,赛诺菲便传出要裁员2500人的信息,但直到去年7月裁员计划才正式出台,公司决定在研发、动物健康和仿制药部门裁员800人。裁员消息公布后便引来了政府和工会的反对,通过反复交涉,最终裁员的数量难以获知,但与赛诺菲当初的诉求大相径庭。
  赛诺菲法国研发部门的裁员最具争议。2012年,魏巴赫公开声宣称法国研发部门在过去的20年里没有产生一个重磅新药,因此试图要关停其在法国图卢兹的一个研发部门,但是这样的裁员在法国并不容易,受到了政治家和工会的强烈反对。通过与工会的谈判,最终赛诺菲放弃了关闭图卢兹单元的决定,而是宣传将通过与政府的合作,5年后实现自给自足。
  榜单10  远藤制药业务重组15%员工失业
  像辉瑞和诺华一样,美国远藤制药也正在进行“归核化”。去年6月,公司宣布重组计划,将公司重心从综合医疗解决方案中脱离出来,这导致其15%的员工失业。彼时,远藤制药正面临困境,前一年公司股价下跌了24%,拥有其10%股份的富达投资公司也急于出售这部分股份。此外,美国FDA拒绝了远藤制药阻止OpanaER仿制药上市的请求,该药占到企业总收入的10%。几个月后,公司畅销药物Lidoderm受到来自仿制药的竞争,使该药年9.5亿美元的收入难以保证。因此,远藤制药决定每年节省3.25亿美元的成本。
  目前,公司打算在器械和生物制药方面加大力度。当然,远藤制药还将步另一家制药公司威郎的后尘,因为其CEO拉吉夫·席尔瓦来自威郎。威郎以善于兼并收购而闻名,他在远藤上任后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并购。
  编辑点评
  裁员不是******药
  □ 胡  波
  2013年,全球十大制药企业裁员27900人。过去的5年间,这一数字超过10万人。不过,与以往裁掉的大多是销售人员不同,近几年研发人员也深受裁员风波之害。大制药公司似乎发现自己内部的研发效率并不高,有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没有新药问世,于是纷纷裁减研发经费,导致研发队伍萎缩。现在,许多大药企宁愿花钱去买中小公司的技术和产品,也不愿意扩充自己的研发队伍,花更多冤枉钱,去做更多的无用功。
  进入2014年,全球范围的裁员风波似乎并没结束,阿斯利康又宣布要裁员550人。施贵宝也在考虑,如果法国政府希望用更多仿制药,它也会考虑再裁减550名法国员工。估计其他公司也会陆续宣布新的裁员计划。
  但是,裁员不是******药。甩了“包袱”未必就能摆脱困境。与裁员大鳄相对的是,美国再生元公司去年宣布了扩招计划,要扩招几千人。在别人都在裁员的时候,它凭什么底气大肆扩招?主要还是靠创新。因为再生元有多个产品研发进展顺利,需要生产和销售,自然会需要更多员工。所以,制药企业研发创新做得好,就不必斤斤计较人工成本;每年都有新产品或重磅药上市,日子自然会好过,何必为保持业绩和每股盈余而裁员?殊不知,每次裁员,就难免流失优秀员工,就会涣散军心,影响士气和研发效率。这笔账未必划算。

2万家医药制药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图片

本周 本月 

热门资讯

本周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