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省一名公务员的求医经历在网络上热传。因为做晚饭切肉时不小心伤了左手大拇指,他和妻子来到距家很近的昆明某知名大医院就诊,却不得不在急诊科、骨科、注射室、门诊大厅之间往返竟2个小时,花费上百元,最后一肚子气结束诊疗。 有着相似求医经历的人恐怕不在少数。虽然越来越多的社区医院、民营医院让"家门口看病"成为现实,但一旦遇上点病痛,人们权衡一番,总会舍近求远,去大医院求个放心诊疗。云南省社区医院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为何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大医院总是人们的就医******,而就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却总是在当替补? A 现象 这厢熙熙攘攘,那边患者寥寥 上午10点,正是昆明各大医院的就诊高峰期。 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从门口到门诊大楼,一路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医院药房的取药窗口,数条"长龙"早就排成形了,人们领着各种单据,等待着,交谈着,场面、人气如集市般火爆。"人实在太多了,感觉自己在赶街子天,我刚刚才挂了号,看来还要等个把小时才能轮到我。"从禄劝来昆明看病的张先生无奈地说。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是人满为患,电梯里的导乘员早早地就开始上岗了,门诊大楼一楼的休息等候区内座无虚席,许多人只能站着,紧盯着电子屏显示的各科专家出诊信息,再去挂号。 与大医院车水马龙的场景相比,社区医院就显得冷清多了。 同样是上午10点,同样是门诊区,在盘龙区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人数寥寥,稍显热闹点的,也只有接种室和中医诊疗室。"娃娃打预防针的时间到了,我才来的,平时有个头痛脑热,还是先想去大医院看看。"谈起看病时的选择,王女士直言道。"在我印象里,冬春两季社区医院的人要多一些,因为气候的变化,感冒和身体不适的人很多,大家就过来输液,来做中医诊疗。"一位前来领药的市民对记者说。 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五华区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室里冷冷清清,医生正和药房的人闲聊,楼上有10张床的输液中心也空无一人。说起原因,医生笑笑:"往前走5分钟就是区医院,再多走点路就是附一院,我们这儿只能打打针开开药,要想做检查什么的还得去大医院。" 记者多次走访发现,自苦自支的公办医院分院、民营的社区医院都觉得自己还有余力接待更多病患,在方便老百姓的同时也希望能多盈利。但遗憾的是,因为投入经费少、医护人员少、配置不齐全、政策不到位等因素,社区医院的发展往往不尽如人意。 B 原因 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1999年7月18日,国务院10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将社区卫生服务列为满足群众医疗卫生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此开始,无论是区县医院的分院还是民营社区医院,各类社区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居民小区落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医压力。 丹霞路与近华浦路交叉口的棕树营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医历史超过15年,现覆盖两万多人口。"不久前,预防保健科的一位护士辞职了,她工作做得很出色的。"中心主任李松霞一脸惋惜地说,由于待遇问题,这位护士离开了医院,"感觉就像少了一名精兵。"2013年8月到中心工作的小谭,负责给病人开药、帮病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筛查结核病人以及冠心病、脑卒中高危人群调查等多项工作,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然而她每月的工资只有1800元。作为中心主任的李松霞,每个星期都要在医院和社区出诊,每天接诊五六十位病人,工资也并不比小谭高很多。 据介绍,该中心早些年就在建设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组织构架和目标任务都已明确,但是由于配备人员不够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工作没有完全展开,全科医生团队的优势和效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而让李松霞感到忧虑的是,许多居民对社区医院知之甚少,甚至没有社区医院的意识。"我们每个星期都有上门服务,包括给老人免费体检、送药,等等,然而敲10家的门,只有1家给你开。有时看到对方投来鄙夷的眼神,听到不客气的话语,我们觉得很委屈。"李松霞说,为了获得居民的信任,将服务做到位,他们除了采取发布通告、打电话预约等办法和方式,还常常请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一起参加上门服务,"然而,人家也有自己的工作,不可能呼之即来,我们的工作常因此而陷入困境。" 另据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的经费,很大一部分来自政府下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为30元/人,这30元里,包含家庭随访、健康知识讲座、精神病人管理、对老人和儿童等群体提供重点预防保健服务,等等。以棕树营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中心每年可获得60多万元的经费,但是,仍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的医疗服务需要和医院的发展需求。 C 未来 配置全科医生,也需医疗体制改革 尽管大多数社区医院人气不足,但也有一些医院发展得不错。 盘龙区联盟王旗营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天都很热闹,从早上坐下开始问诊,负责人游元鸿就忙得不可开交。学中医的他看病很有一套,附近的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的都爱找他。慢慢地,附近的年轻人和孩子图方便也会选择在卫生站看病。几年下来,这个卫生服务站成了社区居民最爱去也最放心的家门口的医院,平均每月都有1000人来这儿就诊。 游元鸿认为,社区医院能给社区居民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是其能否良好发展的关键。以他所在的盘龙区联盟王旗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例,他是科班毕业的中医,也在社区卫生所接受过相关部门组织的转岗培训,是个能号脉、能打针、能治病、会调理的全科医生。因为什么病都能看,所以居民都愿在家门口就把小病解决了,免去了去大医院排队受罪之苦。 除了全科医生外,医联体则是社区医院发展的另一个趋势。 在新建成的西山区人民医院综合大楼,"西山区人民医院"和"昆明三博脑科医院"两块牌子一左一右,显得格外醒目。就在不久前,来自北京的民营医院三博脑科医院落户昆明市西山区人民医院,从此开始了一栋大楼里的"公私合营". 这是云南省医联体合作的一个典型案例。西山区卫生局副局长、西山区人民医院院长叶军川介绍说,与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的合作,使双方的优势得到互补,"西山区人民医院可以在外系科室的发展方面找到突破口,很快地提升外科特别是神经外科方面的技术层次。" 而对于北京三博这样一家三级甲等民营医院来说,要扩大发展,就要寻求走出去落地的可能。"整个昆明对北京副高以上的专家都是认可的,可以在这边办多点执业。我们是一个专科医院,需要利用综合的支持突出我们治疗脑科疾病的技术。"昆明三博脑科医院院长王保国说。 作为云南省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医联体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稀缺的优质医疗资源送到了家门口,让一些社区医院除了简单的输液、开药外,还能开展各种相关检查,或许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医院、社区医院的资金和人才短缺问题。 业内看法 社区医院为何受冷落? A "人人都问病人为什么不去社区医院看病,得不到更多支持的社区医院本身发展就举步维艰,还谈何留住病人。" 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办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负责人认为,社区医院待遇差,留不住人,没有好医生的医院不可能有病人。其次,社区医院硬件和人员配置不合理,更是其难以发展的一大硬伤。 这位负责人说,如今社区有公办和私营两种医疗服务机构,从医疗水平来说,公办的明显占上风;私营的医疗水平虽然一般,但条件各方面都明显好于公办。他透露,很多公办社区医院很想有所作为,但限制条件太多。上级单位对社区医院几乎没有资金上的支持,但又对社区医院有指标要求,害得多数公办社区医院都为了完成任务而想方设法。 "给医生下商人的指标,这本身就不合理。搞得医生每天想的不是如何提高业务水平,而是动歪脑筋以期留住病人。"这位负责人感叹。 B"我们的服务活动没有做医疗广告,只是单纯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和开展义诊活动,却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医院挂在门口的有关接种疫苗的宣传横幅,也数次被城管人员扯了下来。" 谈及社区医院的困难,昆明市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这样概括,"现在社区医院的社会认可和支持性环境尚未形成。" 据介绍,该医院为了扩大认知度,以前曾每月都组织医疗服务进社区活动,向居民免费发放健康保健材料,并免费开展医疗咨询服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这位负责人介绍道,由于城管工作人员对此有意见,他们的医疗服务进社区活动只能偃旗息鼓。"活动取消后,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只能拄着拐杖,亲自到医院来检查身体。" 政府举措 云南省社区医院发展3措施 社区医院是缓解老百姓就医难的一个重要举措。云南省社区医院将如何发展?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卫生厅相关负责人。 1、鼓励社会办医 "我们将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支持民营资本与公立医院合作,在确保公益性、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前提下,探索开展特需服务,满足各层次医疗需求。" 2、大力加强人才培养 "不折不扣地实施乡、村、社区医疗技术人员3年6万人培养计划;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加强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使用机制,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服务;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采取县管乡用、乡招村用等方式,将人才吸引和稳定到基层。" 在全科医生培养方面,省卫生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培养力度,在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探索单独或挂靠成立全科医学科。今年,将着力做好特岗医师(全科或全科认证)招聘、分配工作,解决部分乡镇卫生院无执业医师和缺少执业医师的状况。 3、推进医联体合作发展 "将以三甲医院和水平较高的医院为龙头,积极组建医疗联合体,带动基层医院发展。"省卫生厅介绍,将采取三甲医院带县级医院,县级医院带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形式,一级带一级,促使资源可以合理流动,上一级对下一级支持、帮扶,下一级成为上一级分诊病人的承接,改变各级医院各自为政的现状,推进县乡一体化,最终使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更好地发挥效用。 新词详解 医联体 医联体,是区域医疗联合体的简称,具体操作上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若干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目的是引导患者分层次就医,而非一味涌向三级甲等医院。 上海市在国内较早试验医联体。2011年1月28日,上海******"区域医疗联合体"在上海市卢湾区签约启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三甲医院)领衔组建,带动、整合区域内2家二级医院和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未来两到三年,北京市将建立20个医疗联合体,打通区域内患者转诊通道。目前北京市已经以朝阳医院、友谊医院和世纪坛医院为核心建立了3家医疗联合体,今年内医疗联合体的数量有望达到6至7家。 建立医联体后,社区居民可以签约在医联体内就医,也依然可以持医保卡在全市各医院就医。但是,医联体内就医的便捷性更为突出,如有完整的健康档案,可以优先享受门诊、住院的转诊通道,可在社区预约专家门诊等。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