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是在孩子出现了第一颗蛀牙或是换牙时才想到带孩子来看牙科医生,这时有的(孩子)已经到了六七岁甚至更晚。其实家长应该在孩子长出第一颗乳牙时就带他们检查,如果那个时候没有去看医生,第一次看牙科也应该不晚于三岁。”儿童牙科专家倪娜说。 一位家长带着3岁半的孩子来看牙科,就诊前家长说孩子的牙齿不错,平时没有定期看牙科的习惯。事实真像家长所说的那样吗? 在牙科诊室里,儿童牙科专家倪娜给孩子做了检查后说,孩子平时的口腔清洁做得并不是很好,牙齿上留有食物残渣,其中一颗乳磨牙积累了软垢,如果不留心照料就容易变成蛀牙。“在这里,家长第一次带孩子来的时候,我们都要先教会家长怎么正确地给孩子清洁口腔,如何做好生长发育管理。”倪娜说。 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孩子的一口好牙呢?根据牙科专家的推荐,口腔保健和生长发育管理其实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 为什么要看牙医 “不少家长是在孩子出现了第一颗蛀牙或是换牙时才想到带孩子来看牙科医生,这时有的(孩子)已经到了六七岁甚至更晚。其实家长应该在孩子长出第一颗乳牙时就带他们检查,如果那个时候没有去看医生,第一次看牙科也应该不晚于3岁。”倪娜说。 根据美国牙医协会的建议,家长应该在孩子的第一颗牙长出后6个月之内带孩子去看牙医,最晚不应该超过孩子一周岁。 及早和定期的牙科检查有助于筛查和矫正孩子反颌(也就是俗称的地包天)或下颌后缩等问题。6个月以后孩子母乳喂养逐渐减少,用奶瓶喂养孩子的方法不当就容易造成面部和口腔发育的异常。根据临床经验,3岁是矫正这些异常问题的最佳时间,“这时候孩子生长发育很快,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和最简单的干预手段达到矫正的目的,如果等到七八岁再来矫正就会使问题变得复杂。12岁之后则太晚了,有可能终身都会留下问题。”倪娜说。 之所以要带孩子到牙科做筛查是因为家长有时候会忽略这些问题。倪娜介绍说:“家长们容易以成人的标准来看孩子,有的孩子即使已经出现了 地包天 ,可是由于孩子的脸小,差异并不明显,有的 地包天 的孩子牙齿也长得很整齐,家长往往要到换恒牙的时候才发现问题。其实这种问题在小时候就存在了,如果以孩子的标准来考量,他的下巴可能太长或太短了,但可能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很快看出问题来。” 为了预防孩子的错颌畸形,家长要学会正确的喂养方法,这也是为什么要及时带孩子就诊的重要原因。在儿童牙科门诊,医生们往往要教会家长如何正确喂养孩子,牙医建议一定要给孩子选用适合其年龄大小的奶瓶,将奶嘴塞入婴儿口中时应保持奶瓶呈45度角。 另外需要注意,家长应始终帮孩子握着奶瓶,不能因为看见孩子能自己持握便放松下来,玻璃奶瓶对于婴儿来说太重了,如果让他们自己抱着,他们则可能因为下颚紧咬用力而形成下颌发育过度。 另外,奶瓶喂养的时间也不能过长,一般来说孩子到了一岁左右就应该戒掉奶瓶。一岁的孩子开始能坐立起来吃东西,这时候家长会发现奶瓶依然要保持45度角喂养是一件困难的事,这也就是提醒家长是时候舍弃奶瓶了。 牙科专家们推荐要给孩子的口腔制定“零计划”,也就是说要做到“零岁检查,零蛀牙”。第一次和牙医建立联系后,就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带孩子做定期检查。 不少成年人本身并没有定期看牙医的习惯,因此也不认为应该带孩子进行定期检查。实际上,定期检查有助于医生了解孩子口腔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早发现问题。 多久看一次牙医 在儿科诊室,总能看到一些因为蛀牙哭闹不止的孩子。如何让怕生的孩子接受陌生人的诊疗,让不少父母头疼不已。 “没有一个孩子会在这种情况下欣然接受看牙。”卫生部执业口腔主治医师刘晓静说,国内的情况和国外不太一样。外国家庭可能有两三个孩子,老大看牙的时候,老二也可以跟着一起来“旁观”。等到老大看完牙之后,老二也会躺到椅子上,像模像样照照镜子,看看牙齿。这是一种逐渐接受的过程,等到有一天,年幼的孩子真的也需要接受牙医检查的时候,自然也会更容易接受。 在她看来,**培养孩子养成牙齿长出来就开始看牙医的习惯,从两三岁开始就应该定期看牙,一般为三到六个月一次。 如果医生经过检查后,发现孩子牙质不错,卫生状况也不错,与父母沟通后发现孩子的口腔习惯也很好,就会建议半年来看一次。反之,如果医生检查完,发现牙齿上有斑斑驳驳的可疑地方或者已有蛀牙,加上了解到孩子的口腔清洁卫生习惯不太好,就会建议三个月来一次。 “如果定期检查的话,被牙医检查出来的******问题,一般都是小问题,属于早期。比如蛀牙,就算需要补牙,龋洞很浅的话,整个过程不会有疼痛的感觉,对乳牙也是初步的影响。但如果是家长发现的,一般都是有洞了,这种就不浅了。有些(孩子)有洞不疼也不看,疼了再来基本上已经到了牙髓。” 刘晓静建议,孩子在3岁半之后,如果配合的话,可以开始定期洗牙。洗牙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问题,绝不会把牙齿洗坏。小孩子洗牙,大部分是洗掉沉积下来的软垢、色素。乳牙有牙结石的不多,所以洗牙的过程不会像成人那样又酸又难受,可能局部碰到牙龈会有点敏感。实际上,全方面地洗牙也是一次全面的检查。 “平时聊天总说老外的牙齿真好,笑得很爽朗。其实,洗牙、牙线都是他们在做的事情。我们只看到了他们光鲜的一面,没见到底下做的功夫。”刘晓静说。 孩子怕痛怎么办 “任何广告说的无痛治疗都不完全是无痛的,没有完全无痛的治疗,所谓无痛也是在打完麻药之后。”刘晓静说。 国内的孩子,都害怕看牙医,觉得补牙看牙总会痛或者不舒服。父母为了哄孩子看牙医,就会随便给出承诺。例如,今天肯定一点都不痛,今天这个医生不会用上次那个东西等等。 “不要随便承诺,孩子不是傻瓜,他们即便说不清楚,但心里很明白。”作为一名儿童牙科医生,刘晓静很能掌握孩子的心理。在她看来,建立起与孩子之间的信任,是她能更好地为孩子看牙的基础。任何会引起疼痛的事情,家长都不能给出承诺,信任被破坏一次之后,孩子就很难再相信,配合度就会下降。 那父母应该怎样与孩子沟通呢?刘晓静建议,应该和孩子把事实说清楚。首先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看牙医, 比如有蛀牙,就该告诉他,牙齿蛀了之后吃东西会酸痛,再严重可能会有洞。告诉孩子,这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至于怎么做检查,怎么治疗,那得医生说了算。妈妈不是医生,不能随便答应他(她)。但如果在看牙的时候不舒服,可以告诉医生,不要害怕。 如果平时父母也能和孩子好好沟通,要让孩子明白看牙的重要性,应该不是难事。 家长要不要作陪 要让孩子相信医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常情况下,孩子在见到医生时都会紧张、害怕。这时父母可能会陪在孩子身边,但这在医生看来并不必要。 “4岁以上的孩子,建议家长不要在旁边陪同,当然建立在家长愿意信任医生的前提下。”从刘晓静的从医经验判断,家长陪在孩子身边,对于建立医生和孩子之间的信任感会有很大影响。 当然,如今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都相当宝贝。如果不能马上放手,可以先陪同一次,之后慢慢放手,离开诊室。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明白,看牙是他(她)和医生之间的事。 如果父母在身边,孩子有任何问题都会找父母,而不会求助医生。比如,哪里不舒服,他(她)会直接告诉妈妈,妈妈再转述给医生。想要漱口,也会拉住妈妈,不会告诉医生。只要妈妈在,医生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就会被阻隔掉,孩子会选择性地屏蔽医生和护士。在孩子看来,医生和护士都在做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所以,要告诉妈妈。 但如果妈妈不在身边,儿童牙医也能哄孩子看牙。医生会事先告诉孩子,如果不舒服可以举左手,医生会马上停下来。往复几次,有互动、有交流,孩子就会知道自己的要求能得到满足,就能建立起他(她)与医生之间的信任感,对于之后定期检查、治疗都有帮助。 2万家牙科招聘,6万名牙医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