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腔科的日常诊疗工作中,因检查和治疗可能带来的各种感染有日渐增加的趋势,值得予以高度的重视。 口腔科的诊疗工作的特殊性为交叉感染提供了各种便利。例如,口腔科的操作基本上都在病人口腔内进行,医务人员的手与病人的血液、唾液、口腔粘膜接触频繁。操作时,唾液与血液的飞溅;使用的器械多有锐利的尖或刃,容易损伤手指皮肤;使用设备的特殊性限制了消毒灭菌的彻底性;特别是口腔科从业人员的疏忽大意,都使院内感染的可能性大大的增加。 从院内感染的病原学考虑,在口腔内既有大量的病原性细菌,又有病毒、真菌甚至原虫等其他病原体。现在最引人注目,又特别危险的,还是病毒感染,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爱滋病病毒(HIV),以及疱疹病毒。 当前对口腔科院内感染与其控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最关键的问题是对口腔科院内感染缺少正确的估价。 2、长期以来,不少口腔科医务人员存在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口腔不是无菌环境,无须严密消毒。 3、口腔科临床诊室、设备和器械的设计和制造,没有充分考虑到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因而很难清洁和消毒灭菌。 一、口腔科医源性感染 与细菌、霉菌相比,病毒的威胁更大。尽管在环境中成活性比较差,通常必须密切接触才能传染。但是,如果大量病毒存在于环境中,例如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病毒可能在其中成活相当长的时间。再加上口腔科工作的特殊性,就******不能因病毒成活能力较差而加以忽视。 A 感染、感染剂量和交叉感染 1、感染和无症状带菌者感染意味着微生物在组织中聚集与生长,引起宿主反应。如果宿主反应很小,则称为殖居(colonization)。所以人又是长期致病病毒或爱滋病病毒的携带者。这些无症状带菌者极有可能成为感染源。 2、感染剂量足以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数量称为感染剂量。微生物的数量及其毒性与机体抵抗力之间的平衡,与感染的是否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微生物引起感染,必须达到足够数量的易感状态。因此,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减少微生物的数量,使之少到一定程度,就可达到目的。微生物的毒性是引起交叉感染的另一个可变因素。有些病毒如乙肝病毒比爱滋病的毒性大得多。据估计,由于针头刺伤,因乙肝带毒者的血液传播的危险性为10~30%,而爱滋病的危险性小于1%。 3、交叉感染:在临床工作中,感染因子在病人之间或医患之间传播,称为交叉感染。传播方式可以是人与人 之间的接触,或通过污染物传播。交叉感染的条件是:1.感染源—患者;2.载体—血液、唾液飞沫、或者被血液、唾液和组织残片污染的器械,通过它们传播感染因子;3.传播途径—吸入或接种。 经常是仅有前驱症状的病人或无症状带菌者因牙病到口腔科接受治疗。因此,他们的血液或唾液具有传染性,而不为医务人员觉察。在口腔科具有疾病传播威胁的致病因子携带者可分为恢复期携带者和无症状携带者。前者可以从过去感染史中确定,而后者难以发现。在英国开业牙医中,估计每天就诊病人中有400名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美国1名牙医每天治疗20个病人,每7个病人中有1名乙肝病毒携带者。80年代初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九人民医院统计,在口腔外科的腰瓷盘中有10%乙肝病毒检查阳性,医师的手指6%乙肝病毒阳性,据此,他们提出,“口腔科应按传染科对待”。 B 口腔科临床工作中感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虽然许多感染因子都可能在口腔科临床上传播,但目前大家主要关心的是血液携带的疾病,如乙肝病毒和爱滋病病毒感染。 感染的传播主要发生在: 1)、直接接触带有分泌物的敷料。 2)、来自含有感染因子的飞沫。 3)、通过接触污染的、没有经过适当消毒的器械及其尖锐的边缘而感染。 传染途径 1)、空气携带传播:通过空气传播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有流行性感冒、结核等。高速涡轮机牙钻雾化,产生从0.001um~10000um大小不等的颗粒。颗粒直径大于100um,很快就会扩散到物体表面,称为“飞溅”;直径小于100um,颗粒可漂浮在空气中。较大的颗粒经过一定时间,可沉积远物体表面--如墙壁等。尤其在使用喷雾器械是,这种飞溅和漂浮更为显著。因此,对所有物体表面都应定期消毒。 2)、血液携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与爱滋病病毒是通过血液携带的。在口腔科临床上,交叉感染的主要途径是由于锐器引起的意外、使无所谓有可能通过皮肤或粘膜、或者直接被接种到被切割或破损的皮肤中。 3)、唾液携带传播:据美国牙科协会报告,在70%已知乙肝病毒带毒者的唾液中查出乙肝表面抗原。口腔内,HBV浓度**的是龈沟液。大多数病人口腔的这些区域容易出血,血液与唾液混合,使唾液具有传染性。我国的研究报告也表明,乙肝病人唾液的HBsAg阳性率为50~60%。说明通过唾液引起乙肝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在感染爱滋病病毒者的唾液中也发现HIV抗原和抗体。目前已采用唾液监测试验,对HIV感染做早期诊断。 C 口腔专业人员的感染状况 1、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性比爱滋病毒感染大得多。当比较不同职业的相对危险性时,口腔医师的危险性较大,口腔护士危险性较小,技术员更小。因为,口腔医师与病人密切接触,特别是与牙龈、血液、龈沟液的经常接触。 口腔科临床工作人员中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丹麦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为乙肝患病率高的人群作治疗,受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性增加2~3倍。美国的研究表明,如不注射乙肝疫苗,一般开业医师受HBV感染的危险性增加6倍。由于存在针头刺伤的可能,因此只带手套不能提供完全可靠的防护。1989年美国牙科协会检查开业牙医,8.8%为HBV血清阳性,口腔外科医师高达38.5%。估计美国约有3000牙医与牙科人员为HBV带毒者。1974~1987年间,共报告约200病人的HBV感染是由牙医传播的。我国口腔科医务工作者的乙肝感染状况也有调查报告,HBV血清阳性率为25.8%。另一 份调查报告显示牙科机头HBV标志污染总阳性率为62%。 2、对于爱滋病病毒感染是引起口腔科医务工作者提高感染控制意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接美国近年来的报告,通过职业性接触感染HIV的卫生工作者已有50人,至1991年11月,已有5例牙科人员感染HIV的报告。同时也有牙医将HIV传播给病人的报告。在我国HIV感染者的人数正在呈上升趋势,值得引起重视。 2万家牙科招聘,6万名牙医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