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需“润滑剂” 根据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五成的医患矛盾与沟通不足有关。笔者连日走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采访多名患者,发现医患双方在“沟通”环节上需要上些“润滑剂”. 医患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接触——患者投诉。“患者的批评其实是对医院的爱护,不然他也懒得提意见了。”省中医院把患者的投诉看作是给医院“送礼物”. 他们专门开发了一整套患者投诉管理系统,把投诉分为红色、黄色、灰色和恶意投诉四个等级。对投诉关键是及时回应,做到三个“第一时间”: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第一时间改善提高,从根本上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医院曾有一场“安静运动”.它源自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患者投诉。这位患者说,医院手推车的轮子是不锈钢的,护士推着走太响,影响他休息。于是,医院很快把轮子全部换成塑胶的。 对话:接诊是一门学问 记者:您的病人很多,排队要排很久,但从未有人因为等待而投诉您,怎么做到的? 刘钧澄:我们的工作强度病人都看在眼里。我常和他们沟通,医生都想病人好,希望他们理解,一有机会我就会让他们住进来,他们也看到我们的努力。所以,关键还是沟通。 记者:当下医患之间常有摩擦,您怎么看? 刘钧澄: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过我想说一点,希望大家能得到启发。中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今年已经90多岁了。老人家曾讲过一门课,接诊学。现在几乎没有年轻医生听过这门课了,但老一辈都要学。可见接诊是一门学问,要做好不容易。 世卫官员:中国医疗体系进步很大 世界卫生组织官员11月1日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世界上没有完全免费的医疗,任何形式的医疗体系,都需要找到各种资源进行筹资,如税收、社保或个人支付等,以支持服务的提供。政府有责任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但个人也有责任,免费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如何评价一国医疗体系的绩效?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卫生系统发展负责人林光汶说,主要从三个方面,即能不能保证任何人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服务,提供的医疗服务是否满足大家的需求,医疗保险的筹资与分配是否公平。中国在医改之前,整个体系存在问题,现在正在进行世界上规模**的医改,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 免费医疗理论上不成立,实践中也行不通 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指出,在医疗卫生服务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完全免费的。即便有个别国家推行所谓的“免费医疗”,也不是全部免费,而是有限定的项目和类别的。医疗服务全免费,不仅不符合医疗卫生规律,而且会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应亚珍说,医疗服务的一个特点是需求弹性大,对价格的敏感度高。一旦免费,很容易造成过度利用。免费医疗在理论上不成立,在实践中也行不通。 媒体呼吁: 从制度层面保障医患双方权益 许多媒体分析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不在医生或患者的任意一方,而在于医疗卫生体制本身,在患者与医生之间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体制的缺陷加深了患者对医生的误解,从而导致社会对医患关系定位的畸形。 畸形的“以药养医”制度让医患走向对立,使得医生为体制背黑锅,尽管这些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支持日益缩减,以至于连正常人员的工资都无法保证。因此,从本质上看,政府限制医疗服务费用不仅没有减轻患者的负担,还将医护人员推到了患者的怒火面前,成为财政投入不足的医疗制度的替罪羊。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