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郭育培,1927年生,上海震旦大学口腔系毕业,原苏北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扬州医学会口腔组组长,是扬州口腔卫生事业奠基人之一,今年6月被授予“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 上世纪50年代,一位名叫郭育培的青年,从震旦大学口腔系毕业后,毅然放弃安逸的生活,离开繁华的上海大都市,来到了当时常常被人看低一眼的江北地区,一扎根就是60余年。 靠着国际救济总署的一只牙医箱子,郭育培在口腔卫生还是空白的扬州,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他一干就是60多年,一直到80岁才“正式”退休。 就在上个月,87岁的郭育培被授予“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抚摸着这块写满荣誉的奖牌,郭育培的思绪回到了63年前…… 1 坎坷求学未成, 茶馆当上账房 郭育培20岁之前,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海。其实,他的老家在福建福州。1934年,遭遇丧父之痛的郭育培,被母亲送到了上海的伯父家中。当时,从英国留学回来的伯父,正在英租界工部局工作,他也由此进入工部局小学读书,后进入大同中学就读。1944年高中毕业的郭育培,遭遇侵华日军轰炸上海。 彼时,伯父家中已经有10个儿女。郭育培又住到了同在上海的叔叔家中。开牙科诊所的叔叔家里负担不重,只有一个女儿,因此准备供郭育培读大学。正逢兵荒马乱,“你不如到内地去读书吧。” 郭育培的******,是当时处于安徽丽煌山区的安徽大学。在一位开茶馆的前辈的带领下,郭育培一路坎坷赶往安徽求学,却并未如愿。“当时安徽大学已经搬迁到山区,等赶到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学,报名时间过了。” “要不你在我这当账房吧。”同去的茶馆老板建议。于是,郭育培迎来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账房。但每天拨弄算盘数大洋的日子,只持续了一个月。 茶馆中的一位常客,改变了郭育培的人生轨迹,他是国民党部队话剧团的负责人。“你做账房有什么意思,我们马上离开山区到铁路线上去,你就跟着我走吧。”为了跟着话剧团更名正言顺,这位负责人还给郭育培安排了一个少尉的头衔。 离开丽煌,郭育培顶着少尉演员的头衔,一直跟着话剧团在前线到处转…… 2 叔叔一番劝告, 考上震旦大学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终于胜利了。这时郭育培得以请了一个长假,回到了上海。1946年初,大学还没有正式开始招生,郭育培的伯父当时正是英租界卫生局防疫科副科长。 在伯父的安排下,郭育培转业成为英租界卫生局的一名小科员。“当时工资也不少,但是我叔叔说你还是去读书吧。”就这样,在卫生局呆了短短三四个月之后,郭育培的第三份“工作”又结束了。 “叔叔对我真是不错。”如今已经87岁的郭育培说,当年叔叔坚决让自己继续求学,现在看来无疑是最明智的决定。郭育培原本想报考建设类专业,但最终听从了叔叔的建议,就和伯父家的弟弟一起考取了震旦大学牙科专业。震旦大学实行差生淘汰制度,因此郭育培学习得非常刻苦、扎实除了学习先进的牙科专业知识,当时各种先进的牙科设备,郭育培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1950年,郭育培毕业,进入知名的上海广慈医院实习。 3 毕业后赴苏北, 立志回报社会 对于郭育培而言,他未来的路其实已经十分明确,“叔叔开牙科诊所,他的诊所生意很忙。就是想让我接他的班。”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繁华,以及伯父叔叔为自己铺好的路,看起来未来毫无疑问是美好的。一次苏北行署的招聘,却改变了郭育培的人生轨迹。 此时新中国才成立不久,江苏省苏北行署卫生处到震旦大学招聘医生。当时,同学们普遍认为,苏北太艰苦,落后于苏南,经济基础薄弱,因此鲜有应者,郭育培却动心了,“通过接触我了解到苏北缺医少药,尤其是牙科没有人。” “当时我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如今想想63年前的那次决定,郭育培并不后悔,“当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热血青年,对党忠诚,热爱祖国,渴望着走出校门用我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 郭育培笑道,其实当时自己也有“私心”,“我想上海这么多医生,而扬州缺医少药,我去那里反而能闯出名堂来。”郭育培不仅自己报名了,他甚至还动员了一个同学跟着他一起到扬州,“我们去吧,试试看”。 4 苏北医院报到, 得到特殊照顾 当年8月,郭育培和他的同学一起离开上海,踏上了前往扬州的路。未来,未知。 从上海到扬州,首先要乘几个小时的火车赶到镇江,就是这短短的几个小时把他们都“伤”到了“当时我们心里就想打回票了。” 也正是在8月份前后,同样从上海赶来,后来成为郭育培爱人的许华琼,也在路上打起了退堂鼓。让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到镇江的时候,我们坐黄包车,“后面有一群叫花子跟着推车要钱,可怜巴巴的,我当时就真的不想来了。” 郭育培没有退缩,他继续向着扬州进发。半个小时的轮渡到六圩,紧接着又赶汽车到达了扬州。郭育培至今记得,自己是从渡江桥进的扬州城,63年前的扬州是这样一幅场景:“渡江桥还是木头的,**的马路只能拉黄包车。”他只能感慨:苏北的条件跟上海真的没法比。 当时苏北医院还在吴道台府。郭育培和同学赶到吴道台府报到,就被安排到吴道台府的小洋楼二楼,而楼下就是院长办公室。这两位从大城市来的大学生知识分子得到了特殊照顾,这从工资上就能看出来,前两个月,每个月工资达到80块钱,“那时80块已经很不得了了,很高了。”这样的工资,即便在上海来看,也都已经算是高工资了,这曾着实让他高兴了好一阵子。不过后来,他的工资降低到三四十块钱苏北的整体落后,不可能给他们一直维持高工资,这是后话。 5 一只牙医箱子, 上世纪50年代,全国刚刚解放,百废待兴,扬州各家医院都是一无专业人才,二缺医疗设备,真可谓一穷二白。当时,苏北医院的床位也不过80张。在苏北医院,与“牙科”有关的,只有前国际救济总署留下的一只箱子。 “这个箱子别人都不懂,只知道大概是牙科的设备。”郭育培打开一看,箱子里只有一个军医用的牙科的铁椅子,另外就是一台脚踩的牙科牙钻。“当时我一看心里就凉了半截,这简直就是古董啊!”当初他在上海震旦大学牙科学习时,用的都是电动设备,用的是电钻。 更让郭育培意外的是,当时在苏北医院,甚至连一个拔牙的钳子都没有。这样艰苦的条件,郭育培的同学不能接受,临走之前说了一句话,“我实在受不了了,我走了。”当时,从上海招来的医生护士中,隔三岔五就会有人离开,回到繁华的上海。郭育培还是没走,“我就要在小地方闯出个名堂来!”他在和自己较劲。 这种脚踩的“古董”牙钻,郭育培在之前接触得并不多。干就干吧。没钱买大设备,小零件总要买一些。“当时我就到上海买了一些补牙的东西、银粉、拔牙的钳子,总算把牙科搞起来了。 6 简陋设备去痛患, 名声开始传开 牙科第一天开张,略显冷清。郭育培看的第一个病人,是医院里的一位医生。这以后,先是有牙病的医生之间口口相传,再传到了市民的耳朵里,慢慢开始有人主动来找这位郭医生了。 当时在扬州市面上,还有两家私人的牙科小诊所。一位病人牙疼得不得了,到私人诊所始终没有解决问题,只好含着冷水止疼,赶到苏北医院牙科向郭育培求治。郭育培仔细检查以后,有了主意,这时那套“古董”牙钻派上了用场。 破旧的牙科诊室里,郭育培一边脚踩,一边用牙钻在病人口中精细作业。郭育培给病人疼痛部位的牙齿上打了个小洞之后,病人的疼痛居然神奇地消失了。 “这其实是很简单的手术,”郭育培解释说,自己在检查之后发现,疼痛是由蛀牙引起的,“牙齿里化脓,脓水已经压迫神经导致疼痛。在牙齿上打了个小洞,打通了透气,脓水出来之后不压迫神经了,马上就不疼了。” 郭育培的名声慢慢开始传开。“苏北医院口腔科真了不起!” 7 8年筚路蓝缕, 打造口腔科室 上世纪50年代,大部分牙科医生对镶牙不太重视,也很少亲自做假牙,“这个工作主要由技师来完成。”不过在1954年之前,整个苏北医院口腔科连一个牙科技师都没有,病人要镶牙,怎么办?郭育培只好自己亲自制作假牙。 “白天牙科很忙,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制作。”当年制作牙齿不像现在这样机械化,“那个时候都是手工来做啊。”每天晚上,当别人休息的时候,郭育培就开始忙碌了,石膏塑模,再用水煮,然后再进一步打磨……做活动假牙还需要摆弄钢丝,做固定假牙还要用榔头敲;接下来又要组装,紧接着又要抛光原本技师做的事情,郭育培都做了。 做假牙需要焊接,郭育培用的又是最原始的设备,“用下面一个皮老虎的焊枪,现在很多做金首饰的都还在用。”多年的制作假牙的经历,郭育培竟然能算得上半个“金匠”了。甚至有人专门拿金子过来,请郭育培帮忙做首饰。 直到1954年,医院从上海聘请了一位技工来做假牙,郭育培才从制作假牙的繁琐过程中暂时解脱出来。 前来求诊的病人越来越多,设备简陋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就在开业后半年左右,前国际救济总署留下的那把牙科铁椅子惹“麻烦”了。郭育培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苏北行署军区的政委来找他看牙,“刚坐到铁椅子上,就直接掉下去了。”郭育培笑着回忆说,“这可是一位大领导,幸亏没摔着哪里。” 从最初的只买了拔牙钳子这些小设备,到后来医院终于下决心买了一个电动的设备。工作半年后,单位去上海添置了一套牙科治疗机,又从南京招聘了一位牙医,郭育培还自己培养了一位牙医,这个时候苏北医院口腔科已经成为本市**的专业口腔医疗科室了到了1958年,口腔科已经有6位口腔医生、三台设备了。 8年之后,医院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口腔科室,“也实现了我的梦想。” 8 主动下放兴化, 乡村医院8年 上世纪60年代,全国医疗工作者们纷纷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要将卫生工作开展到农村去。1968年,41岁的郭育培,已经在苏北医院闯出了一片天地,但这次,他再一次选择“往低处走”主动要求下放到兴化沈伦,决心为兴化乡村卫生院打开工作局面。 这一天,郭育培在南门街附近的响水桥踏上木船,在河面上漂了七八个小时之后,终于到达沈伦公社。尽管有心理准备,这里的艰苦条件还把郭育培吓了一下。 “我们扬州不是太好,那个地方又更艰苦了,什么都没有。”郭育培回忆说,当时一个农民为他腾出一间房来,总算是把住的问题解决了。但更大的问题还等着他:郭育培从苏北医院带去了一套牙科治疗台,但没能用上兴化沈伦当时还不通电,牙科治疗台根本就用不了! 幸好,郭育培将存在库房多年未用的“古董”脚踏牙科牙钻顺手带去了。就是这些郭育培以为不会再使用的简陋设备,再次发挥了用途。 没有专门的房间,在一片空地上,郭育培的牙科诊室开张了。 当时在兴化沈伦以及周边的乡镇,口腔患者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沈伦来了个下放的郭医生。不少周边甚至外地的患者专门乘四五个小时的船赶来就诊,一时间竟然出现排队的场面。 在兴化沈伦,郭育培一呆就是8年,将口内、口外、口矫各种业务全面开展起来。甚至在他离开扬州之后,还有不少人专门从扬州赶过来,请他诊治。也正是在兴化下放期间,过度劳累的郭育培落下了病根,老胃病、胆结石等病痛一直延续至今。 9 积极建言献策, 创设口腔医院 1950年,郭育培参加了市农工民主党,后曾任市农工民主党副主委,并担任市政协和广陵区政协常委。在政协任职期间,郭育培积极参政议政,为扬州的卫生事业提了不少好建议。 当时在江苏,其他各市都已经有专业的市级口腔医院,唯独扬州市没有市级专业口腔医院,只有一所城南口腔医院。在郭育培看来,“这不利于全市人民口腔疾病预防及治疗工作的开展。” 为此,郭育培同另外一个牙科医生一起,连续三年提出相关提案。多年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最终经市政府批准同意,以城南口腔医院为基础,正式挂牌成立扬州市口腔医院,这让郭育培十分高兴。 为了让扬州市口腔医院能够尽早步入正轨,郭育培坚持每周都到市口腔医院坐诊三天,为患者解决一些疑难杂症,并对年轻的医生们进行业务知识培训指导。正是在他和其他同行的努力下,扬州市口腔医院的发展蒸蒸日上。 不过郭育培仍然不满意,"市口腔医院"牌子虽然挂了,但还是属于广陵区管,并不属于市卫生局直管。”对于这所医院的未来,87岁的郭育培还在关注着。 2万家牙科招聘,6万名牙医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