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府气温近来逐渐降低,不少市民都因为受冷空气影响而感冒发烧。另外,一些由于室内外冷暖空气变化明显、家里暖气过热,导致上火、燥热的病人也在逐渐增多。这时就有一些消费者为了省事、省钱听从药店医导的指导,不去医院检查改为自行购买处方类或来路不明的药品服食,甚至一些药店自己开设了三无门诊为市民诊治。正因为如此,在这样的误导下,很多病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延误了病情。而面对这样的情况药监局往往不能监管到实处,来准确地解决这些隐患问题。 处方药方随便开 12月7日下午,在位于艺术厅北街某大药房的门诊室内,记者以病人的身份提出开一种叫头孢曲松(抗生素类药物)的处方药,该大夫听后大笔一挥,迅速在一张处方笺上写下了药名和数量。其间,该大夫既没有询问记者的病情,也没有告诉记者此类药品有没有禁忌。随后,记者在随机走访了几家药店后同样发现,只要顾客上门提出购买处方类药品,大多医导都会爽快的出售药品,却很少有人能询问病情。 据了解,由于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所以抗生素类的药品属于处方药,是国家近年来反复强调要谨慎使用的药品种类。但是就目前首府的各大零售药店而言,却对此并不十分重视。“一般我只要去药店买抗生素类的药品,十家有九家都不会询问,直接出售。”家住金河湾小区的雷婧告诉记者,她的同事有一次因为脸上长痘痘就在网上查询了一个偏方,而这个偏方正是使用某种抗生素涂抹祛痘,“她去药店买时也没有人告诉她禁忌,结果她用了以后全脸过敏,最后去医院才治好。”随后,记者在中山西路进行了随机采访发现,不少市民都经历过购买处方药品而损害身体的情况,“我在网上看到还有人卖处方药单呢,什么病的都有,你说这样瞎买的药吃了能治病吗?”路过的钱榕东无奈道。 医导变医生 主推高价药 12月6日上午,记者在中山西路一家药店内进行暗访是发现,当记者在随意选购药品时,该药店里的营业员上前询问道:“你哪里不舒服,我可以给你推荐几款药。”记者一边摇手谢绝,一边穿越了营养品、保健品、甚至酒类养生产品的营销柜台,一路寻找,来到了药店深处的肠胃病用药区域。“我肚子不舒服,有点上火应该买什么药啊?”记者向柜台的医导询问道,该药店导购立即向记者推荐了几款售价均高于40元的下火类片剂药品。“这样的病不用去医院咨询一下大夫吗?”记者问。“不用,你问我就行,我给你推荐的这几盒药你只要按时吃,很快就会好的。”医院导购补充道。 此外,记者还发现不少药店的医导还会向顾客推荐高价药来赚取回扣。一位从事医药代理多年的代表王军坦言,目前市面上有相同功效的同种类药品最少的就有十几种,多的甚至还有上百种之多,再加上市民去药店买药时,普遍比较相信医导的推荐。“一般只要是医导一直不停向你推荐的药品,肯定存在着猫腻。”王先生说道。而作为同行的杨峰则坦言:“不少药店的医导还会凭业绩领工资,所以售价越高挣得也就越多。” 非医疗机构不得拔罐 目前,记者在采访时还看到,不少药店还推行拔火罐等理疗服务,而这些又是否合法呢?12月9日, 记者从人民网内看到,早在200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联合发出通知,规定以医疗为目的,按照中医理论和诊疗规范等实施的中医推拿、按摩、拔罐等属于医疗活动,必须在医疗机构内进行,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对于非医疗机构开展中医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的行为,可按非法行医论处。对没有资格证、医疗机构许可证的可依法取缔。 然而,在首府不少中医药房内,很多大夫都会私自开设拔罐、针灸、按摩等行为,其中当属火罐最为普遍。但是由于看似简单的拔火罐对医生的专业熟练程度有相当的要求,一般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中医师,在掌握拔罐速度速、酒精浓度以及穴位的精准把握上都有一套标准守则,所以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伤害。但是如果去不专业的外行大夫那里拔罐则会产生不必要的身体伤害。“我前一段时间一直腰疼,就在小区内口的药店里找大夫拔了火罐,可是第二天我发现不少地方都被酒精烫伤了,真是得不偿失。”在汇商广场上班的白领牛晓萌无奈道。 坐诊医生力推药品 记者在这几日的采访后发现,首府药店行医在很多街道内已司空见惯,甚至一些药店还会把坐诊行医的大夫冠名称为“执业药师用药指导”。12月7日和8日,记者在首府较为繁华的中山西路、新华大街等路段连续走访了4家药店,其中2家有大夫为患者诊疗。 在兴安南路附近的一个居民小区药店里,记者看到,一张简易的白色桌子和几把椅子围成了一个中医诊室。环顾四周,没有看见任何医生本人或医疗机构的相关证件。店员介绍,药店的大夫都是从外面聘请的,一般一周就坐诊两天。而在建设街附近的一家药店,记者看到,一名男子正为患者把脉、开药。同样,记者没有看到挂出相应的证件。采访时,前来买药看病的刘瑞告诉记者:“去大医院要预约挂号,程序非常复杂,而且那里面卖的药售价也要比药店高出很多,虽然在这里看病,大夫也会推销一些我没见过的药品,可是我一般生病了还是会选择就来这儿就诊。” 首府药品购销难监管 相信游走于首府大街小巷的你,肯定都会看到或多或少将门诊、药店集于一体的各类药店,而这样的营销模式又是否符合规定呢?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近日,在海拉尔西街一家连锁药店内,该店的王友明经理向记者透露,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医药品零售这个行业都长期以来都竞争愈演愈烈,除了与其他零售药店比拼价格外,想要谋求更多盈利手段的方法就是开设门诊,同时他也表态道:“为了药店的利益需求,我们一般聘请的门诊医生其资质等要求都不会很严格。”此外,他还坦言“药店+门诊”的经营模式同样会对药品购进渠道的把关问题造成影响。“我看到很多药店为了躲避监管,在进药的时候把同一个负责人的药店一分为二,有些药品通过其他渠道流失,或者从非法渠道购进后放在门诊,悄悄出售,到最后药管局监管时,处方药到底购进了多少?是否有非法药品出售?都无从得知,更难以对其质量进行监管。” 而对于目前的监管现状,长期从事药品经营的业内人士孙闫明建议道,虽然现在是药监部门负责药品质量,而卫生部门负责监管诊所,但是对于这种二合一的特殊经营模式,政府的相关部门更应该抓紧监管的力度,确保其具备诊疗功能和诊疗水平。此外,对于此类新兴的诊所与药店并存的形式,应该马上建立药监与卫生系统联动的工作制度,加大力度来取缔无证行医或非法行医的诊所,让市民们能安心就医、买药。 文/本报记者 张文静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