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手机版网址 sp.kq133.com/F1

2014年 执业药师考试资料整理——药理学——第5章 抗微生物药概论

2013-12-04   作者:康强药师网 ys.kq36.cn    来源: 康强药师网 ys.kq36.cn   访问量:343    在线投稿

     作为三素一汤(是指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联合,加入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给药方法的简称)之一的抗生素,在咱们医药界那是相当的有威信,有地位啦!用途广泛,作用强大。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医生手里是一把救死扶伤的手术刀,而在屠夫手里却是一把人畜无异的杀猪刀,所以要警惕抗生素的滥用。
 新大纲新要求:

1.常用术语:抗菌谱、抗菌活性、化疗指数和抗菌后效应
2.抗菌作用机制:(1)抑制细胞壁合成(2)影响细胞膜功能(3)抑制蛋白质合成(4)干扰核酸代谢

3.细菌的耐药性:耐药性种类及产生机制
4.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

(1)明确病因,针对性用药

(2)根据PK/PD原理指导临床用药

(3)根据患者生理病理情况合理用药

(4)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5)防止和杜绝抗菌药滥用

(6)防止联合用药的滥用

第一节 抗微生物药常用术语
1.抗菌谱: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
①窄谱抗菌药:仅作用于单个菌种或某些菌属

②广谱抗菌药:抗菌谱广泛者。
2.抗菌活性: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一般采用体外方法定量测定抗菌活性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受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3.化疗指数:某药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化疗指数,以此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化疗指数越大,表示该药的疗效越好,毒性越小。
   4.抗菌后效应(PAE) 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此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

 

第二节 抗微生物药的主要作用机制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磷霉素、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杆菌肽等,通过抑制细胞壁合成的不同环节而发挥抗菌作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使转肽酶活性降低,抑制转肽作用,使粘肽不能合成,造成细胞壁缺失,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二)影响细胞膜功能
  通过抑制细胞膜功能发挥抗菌作用的抗生素,多粘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等均可以使胞浆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菌体的氨基酸、蛋白质及离子等物质外漏而发挥抑制或杀灭细菌的作用。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

  细菌蛋白质合成包括:起始、肽链延长和终止3个阶段,在胞浆内通过核糖体循环完成,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分别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的不同阶段,发挥抗菌作用。
    1.起始阶段 氨基糖苷类阻止30s亚基和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2.肽链延长阶段 四环素类与30s亚基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与其A位结合,肽链形成受阻而抑菌;氯霉素、克林霉素抑制肽酰基转移酶;大环内酯类抑制移位酶,从而阻止肽链的延长。【前后联系】口诀:30而立四环素,红绿林中50载。

  3.终止阶段 氨基糖苷类阻止了终止因子与A位结合,使肽链不能从核糖体释放出来,使核糖体循环受阻,而发挥杀菌作用。

  【小结】氨基糖苷类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
(四)干扰核酸代谢
1.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抑制敏感细菌的DNA复制和mRNA的转录,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2.利福平:抑制细菌DNA依赖的RNA聚合酶,阻碍mRNA的合成。乙胺丁醇与二价金属离子如Mg2+结合,干扰菌体RNA的合成。
3.磺胺类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止四氢叶酸的合成

4.齐多夫定、阿昔洛韦、阿糖胞苷等抑制病毒DNA合成的必需酶,终止病毒核酸复制。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由于抗微生物药物的广泛使用,微生物通过改变自身代谢途径或产生相应的灭活物质,抵御抗微生物药物的侵害,从而使微生物对抗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
(一)耐药性的种类

  1.天然耐药性:是染色体介导的代代相传的耐药性。如肠道阴性杆菌对青霉素及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耐药

  2.获得性耐药性:当微生物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从而避免被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9 w2   (二)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①水解酶,如肽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及头孢菌素耐药后,产生了裂解其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的β-内酰胺酶。大量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临床常见致病菌产生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机制之一

【前后联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奥格门汀(克拉维酸钾+阿莫西林  

②钝化酶,如乙酰转移酶、核苷转移酶和磷酸转移酶等。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索耐药的革兰阴性菌,可产生多种钝化酶。

【前后联系】对钝化酶稳定的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2.改变靶部位  

抗菌药物对细菌的原始作用靶点,称为靶部位。若此部位发生结构或位置改变,则药物不能与靶部位结合,细菌即可产生耐药性。

比如:革兰阳性菌耐药多为PBPs与药物结合亲和性下降,PBPs数量减少或出现新的低亲和性PBPs等,上述情况单独出现或二者同时发生,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
3.增加代谢拮抗物
磺胺药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接触后,后者可使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产量增加20-100倍,高浓度的PABA与磺胺药竞争二氢蝶酸合酶时占优势,从而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抗药性


4.改变通透性
细菌通过各种途径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细胞外膜,而对青霉素等有天然屏障作用。如铜绿假单胞菌。胞壁外膜小孔很少,药物不易进入,因此对大部分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耐药。
5.加强主动外排系统
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均有主动外排系统。经其外排引起耐药的抗菌药物有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和β-内酰胺类等。  

6.其他  

(1)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肠杆菌、假单胞菌等是由于拓扑异构酶的结构改变所致。
(2)对利福霉素类药物产生耐药的肠球菌、链球菌、肠杆菌、假单胞菌等的耐药是由于降低了RNA聚合酶的亲和力  

(3)耐红霉素的大肠杆菌中都存在红霉素酯酶,能酯解红霉素的大环内酯结构

|第四节 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
(一)明确病因,针对性用药
确定感染部位、致病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的敏感度为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前提。
1.可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经验治疗。例如成人患化脓性脑膜炎,可选青霉素及磺胺嘧啶;泌尿道感染(常为大肠埃希菌或变形杆菌引起),可选氟喹诺酮类或头孢菌素类。  

2.如经验治疗疗效不佳者,可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适当调整用药。
(二)依据PK/PD(药动和药效学结合模型)原理指导临床用药
1.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即药物的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维持在MIC以上时间的长短有关,而药物浓度继续******时,其杀菌活性和速率并无明显改变。用药方法:小剂量均匀分次给药,甚至持续给药。

2.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即药物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此类药物一般具有首剂效应,在最小中毒剂量范围内通过提高药物的给药剂量提高临床疗效。用药方法:一般每天给药一次  

(三)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合理用药
1.新生儿:因肝药酶系统发育不全,肾脏排泄能力差,一些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均应尽量避免使用。
    ①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磺胺类。

    ②主要自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黏菌素类、四环素类。

    ③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四环素、氟喹诺酮类

  2.妊娠期:应避免使用对母婴有一定毒性的药物。可选用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除酯化物
  3.老年人:肝、肾等器官功能减退,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4 U* m& H/ S7 `
  4.肾功能减退时不宜或尽量避免使用的药物有:四环素类、磺胺类、头孢噻啶、氨基糖苷类、羧苄西林、多黏菌素类、万古霉素等。
  

5. 肝脏是大部分药物代谢器官,肝功能减退时,对药物的代谢灭活能力下降,导致血药浓度******,毒性增加。因此,肝功能不全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使用此类抗菌药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  

(四)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随便进行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并不能减少感染的发生,有时反有促进耐药菌株生长和导致二重感染的危险,甚至掩盖症状和延误诊断及治疗的时机。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主要适应证是:

①严重创伤、开放性骨折、火器伤、腹内空腔脏器破裂、有严重污染和软组织破坏的创伤等;②大面积烧伤;

③结肠手术前肠道准备;

④急症手术患者的身体其他部位有化脓性感染;

⑤营养不良、全身情况差或接受激素、******药物等的患者需作手术治疗时;

⑥进行人造物留置手术;

⑦有心脏瓣膜病或已植有人工心脏瓣膜者,因病需作手术时。
   如抗菌药预防手术后感染时,一般应在术前和术中给抗菌药物各一次,术后继续用1~2日。仅术后才应用抗感染药物对预防感染的效果较差。

【小结】要么不用,用就彻底用足!
(五)防止和杜绝抗菌药物滥用
1.病毒性感染 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为病毒性感染,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即便有细菌感染,也多为自限型的,如急性中耳炎自愈率高达90%以上;而急性鼻窦炎自愈率亦在70%左右。  

2.发热原因不明者 不宜用抗菌药物——以免临床症状不典型(如:热型)和病原菌不易被检出,延误正确诊断和治疗。
3.一些腹泻、肠炎者 腹部受凉引起肠蠕动加快,对乳制品、鱼虾等食物过敏引起的变态反应;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甚至胰腺癌等都会引起腹泻,此类腹泻没有细菌感染,不应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4.皮肤和黏膜 应尽量不在皮肤和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尤其青霉素等应禁用,头孢菌素应慎用。因为局部用药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和过敏反应。新霉素、磺胺醋酰钠、杆菌肽、莫匹罗星等******皮肤和黏膜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在治疗中确需局部用药才可选用。
(六)防止联合用药的滥用   

1.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

  

A.病因未明而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
B.混合感染;
C.减缓耐药性的产生

D.降低毒副作用;
E.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

  2.严格控制联合用药的药物间相互作用
   联合用抗菌药物有时不如单独应用安全、有效。联合应用的药物越多,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不合理的联用有时还会产生拮抗作用。因此,对于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应严格控制。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图片

本周 本月 

热门资讯

本周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