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执业药师考试资料整理——药理学——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2013-12-04
作者:康强药师网 ys.kq36.cn
来源: 康强药师网 ys.kq36.cn
访问量:565
次 在线投稿
哈,这就是传说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是ADME(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药剂学里也有这部分内容,大伙儿可以放在一起学习。往年的考试中出的大多是一些基本概念和公式、计算。咱根据执药新大纲,对此做了些总结整理,与参加今年考试的圈友们共同分享下
新大纲新要求: (1)药物的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2)药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3)药物代谢过程、代谢酶系,P450酶诱导剂和抑制剂 (4)药物排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2.药动学参数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峰浓度、达峰时间、半衰期、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稳态血药浓度及其临床意义 ● 药物转运:药物吸收、分布和排泄,仅是药物在体内位置的迁移。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1.药物吸收及影响的因素 (2)注射部位的吸收: ① 肌内注射 ② 皮下注射—不包括静脉注射。 ③ 其他注射给药:包括动脉注射和鞘内注射(将药物注射到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如进行脊髓麻醉) (3)肺部吸收:挥发性或气体性药物通过肺上皮细胞或气管黏膜吸收。 ● 药物吸收与排泄的规律是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2)药物的剂型 药物制剂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影响药物的吸收。 (3)首过(关)消除:某些药物在通过胃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被代谢失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过消除或首关效应。 ● “首”代表第一次,“过”谁?——肝脏。 药物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就给代谢了,真正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管事的药少了。
● 如硝酸甘油、利多卡因、异丙肾上腺素都具有明显的首过消除。 2.药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概念:药物进入血液后,随血液运至机体各组织的过程。 (2)影响因素 ①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进入血液后,与血浆蛋白结合成为结合型药物,未被结合的药物则称为游离型药物。 血浆蛋白结合率:即血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表示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
② 机体特殊屏障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是血液-脑细胞、血液-脑脊液及脑脊液-脑细胞三种屏障的总称。能阻碍药物穿透的主要是前二者。 血脑屏障的物质基础——与其他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相比,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内皮细胞之间无间隙,彼此重叠覆盖,连接紧密。表面又被星形胶质细胞所包围,比一般的毛细血管壁多了一层胶质细胞。
血脑屏障是保护大脑的生理屏障。只有分子量较小、脂溶性较高的药物才有可能通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组织。
2)胎盘屏障----形同虚设!
概念:由胎盘将母体血液与胎儿血液隔开的屏障。 特点:通透性与一般生物膜无明显的差别,几乎所有药物均可通过,无屏障作用。仅快慢和程度不同。
意义:凡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孕妇应禁用或慎用。
③ 血眼屏障 是血液与视网膜,血液与房水,血液与玻璃体屏障的总称。脂溶性药物及分子量小于100的水溶性药物易于通过血眼屏障。一般全身给药,在眼内难以达到有效浓度,往往采用局部滴眼和眼周给药。
.药物的代谢 药物进入机体后,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药物代谢或生物转化,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1)代谢过程 药物代谢过程分为2个时相,
I相:包括氧化、还原、水解,使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巯基、氨基等。
Ⅱ相:为结合反应,将药物分子结构中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葡萄糖醛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等,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的结合物排出体外。
(2)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肝药酶,在药物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M: e
①酶诱导剂:能使酶活性增强的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卡马西平、灰黄霉素和地塞米松等药物能诱导P450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使药物效应减弱。
②酶抑制剂:能使酶活性减弱的药物。如氯霉素、别嘌醇、酮康唑、异烟肼、西咪替丁、吩噻嗪类等药物能抑制P450酶的活性,降低其他药物的代谢,使药物效应增强。 药物排泄:血液中的药物或代谢物经机体的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的途径
(1)肾脏排泄:——主要排泄途径。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三种方式排泄。碱化尿液使酸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或酸化尿液则使碱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加速其排泄,这是药物中毒常用的解毒方法。 2)胆汁排泄:某些药物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部分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重吸收,这种现象称为肝肠循环。 意义:使药物排泄减慢,维持时间延长。 3)乳汁排泄:乳汁pH略低于血浆,因此吗啡、阿托品等弱碱性药物可自乳汁排泄,可以影响乳婴。 (4)肺排泄:挥发性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如用乙醇检测仪检测呼气中的乙醇含量,用以诊断酒后驾车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5)唾液、汗液及粪便的排泄。 二)药动学参数——[难点]。 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给药后,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得到反映血药浓度动态变化曲线,称浓度-时间曲线(c-t曲线)。
血药浓度峰值(高值),称为峰浓度;达到峰值需要时间,称为峰时间。
由c-t曲线和横坐标围成的面积称为曲线下面积,即AUC。其是血药浓度(c)随时间(t)变化的积分值,反映一段时间内,吸收到血中的相对累积量。
2.半衰期(t1/2)——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1/2反映药物消除快慢的程度及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是临床上确定给药间隔长短的重要参数之一。一般要经过5~6 t1/2达到稳态血浓度,停药后也要经5~6 t1/2基本消除。
【为什么?】
清除率 (Cl)——单位时间内,多少体积血浆中药物从体内被清除。Cl是各器官消除率的总和。
4.生物利用度——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制剂优劣的重要参数。
分为******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指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与给药量的分数,主要采用非血管途径给药的AUC与其静脉注射的AUC比较。(AUC——曲线下面积)。
【相对生物利用度】是指一种受试制剂与已知的参比制剂的吸收程度的比较。主要用于比较同种药物的两种制剂的吸收情况:
表观分布容积(Vd)——了解。 是指体内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分布所需要体液的总容积。其本身不代表真正的容积,只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结合的程度,无直接的生理学意义。 6.稳态血药浓度(坪浓度)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经多次给药后,血药浓度出现有规律的波动,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血药浓度递增速率逐渐减慢,当给药量等于消除量时,血药浓度呈锯齿状波动,直到稳态浓度又称坪浓度。一般药物要经5~6个半衰期达到稳态血浓度。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