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手机版网址 sp.kq133.com/F1

2014年 执业西药师专业知识一药理学讲义第十五章 抗恶性肿瘤药

2013-12-03   作者:康强药师网 ys.kq36.cn    来源: 康强药师网 ys.kq36.cn   访问量:268    在线投稿
第十五章 抗恶性肿瘤药


  重点内容:
  1.分类与机制
  2.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3.直接破坏DNA并阻止其复制的药物
  4.干扰RNA转录的药物
  5.影响蛋白质合成和功能的药物
  6.激素类药物
  氨鲁米特、他莫昔芬、氟他胺的临床应用
  
  恶性肿瘤也称癌症,是机体某些细胞无节制、快速增殖,并向其他组织扩散的疾病,是目前主要的致死原因。
  
第一节 抗恶性肿瘤药物作用机制和分类

  
  抗肿瘤药物作用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376.png
  肿瘤细胞群包括: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532.png
  依据抗肿瘤药物作用的周期,分为:
  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作用于增殖细胞群的S期。肿瘤细胞分裂增殖快,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如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合成速度,比正常细胞迅速。特点:
  (1)对处于增殖周期的细胞有作用,对静止期肿瘤细胞基本没有作用。
  (2)对增殖缓慢的正常细胞作用轻微,具有相对的选择性,毒性略低。
  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对增殖细胞群、非增殖细胞群均有作用。特点:
  (1)对增殖、非增殖周期的细胞都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2)对正常细胞也有很大的杀伤力,因此毒性大。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药物作用机制,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干扰核酸(DNA、RNA)生物合成的药物
  通过抑制核酸合成中的酶,或作为伪底物掺入核酸,从而影响核酸的功能。
  根据其干扰核酸合成的环节不同,可进一步分为:
  1.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抗嘧啶药):氟尿嘧啶(5-Fu)。
  2.嘌呤核苷酸合成抑制剂(抗嘌呤药):巯嘌呤(6-MP)。
  3.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甲氨蝶呤(MTX)。
  4.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羟基脲(HU)。
  5.DNA多聚酶抑制剂:阿糖胞苷(Ara-C)。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196.png
  (二)直接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通过共价键直接与核酸结合,使DNA链交连或断裂,破坏DNA功能。
  (三)干扰RNA转录的药物
  本类药物可嵌入DNA碱基对中,阻碍RNA转录。
  (四)影响蛋白质合成和功能的药物
  干扰氨基酸供应,干扰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装配。(五)影响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
  因某些肿瘤的生长依赖于体内激素水平,本类药物通过改变激素平衡而发挥作用。
  
第二节 常用抗肿瘤药物

  
  一、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也称抗代谢药,为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中的DNA合成期(S期)。
  化学结构与细胞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叶酸、嘌呤碱、嘧啶碱等相似,能竞争性地拮抗相关的物质代谢,干扰DNA的正常生物合成。
  氟尿嘧啶
  【体内过程】
  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氟尿嘧啶,5-Fu),口服吸收不完全,生物利用度低,需静注、静滴给药。
  静注后迅速分布到全身各组织,易通过血脑屏障。
  主要在肝代谢灭活后排出。
  【临床应用】
  用于乳腺癌、胃肠道肿瘤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也用于一些非手术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尤其是胃肠道、乳腺、头颈部、肝、泌尿系统和胰腺的恶性肿瘤。
  【不良反应】
  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其他不良反应:指甲变化、皮炎、皮肤色素沉着和萎缩、急性和慢性结合膜炎、心肌缺血、肝损害等。
  甲氨蝶呤
  【体内过程】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口服吸收良好,但常规为静脉给药。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50%,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大部分以原形经肾排出,少量可经胆管从粪便排出。
  【药理作用】
  与二氢叶酸还原酶有高亲和力和抑制力,阻止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使胸腺嘧啶核苷酸、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中止。
  抗瘤谱狭窄,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S期,属于周期特异性药物。
  【临床应用】
  用于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绒毛膜上皮癌有较好疗效。
  也用于乳腺癌、膀胱癌、睾丸癌、头颈部肿瘤等。
  临床常大剂量使用MTX,为保护正常的骨髓细胞,可补充甲酰四氢叶酸作为救援剂。
  【不良反应】
  主要为骨髓和胃肠道毒性。
  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对血小板也有一定影响,严重时全血象下降。
  胃肠道反应:主要为口腔炎、胃炎、腹泻和便血。
  其他有脱发、皮炎、间质性肺炎、肾毒性、流产、畸胎等。大剂量长期用药可引起肝肾损害。
  巯嘌呤
  【体内过程】
  巯嘌呤(mercaptopurine,6-巯基嘌呤,6-MP),口服吸收不完全,在肝脏有首过消除,口服生物利用度在5%~37%之间,个体差异大。静注血浆半衰期约50min。
  主要在肝代谢,少部分以原形由尿排出。
  【药理作用】
  嘌呤类拮抗剂。
  6-MP体内→6-巯肌苷酸→抑制肌苷酸转变为腺苷酸、鸟苷酸→干扰嘌呤代谢→阻碍DNA的复制,也可影响RNA转录。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单独使用可使25%的儿童和10%的成人完全缓解。
  对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有一定疗效。
  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等基本无效。
  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器官移植。
  【不良反应】
  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但发生比叶酸拮抗剂类缓慢得多。
  成人中厌食、恶心或呕吐的发生率约为25%,胃炎和腹泻罕见。儿童的胃肠道反应比成人少见。约1/3成人可发生黄疸。
  羟基脲
  【体内过程】
  羟基脲(hydroxycarbamide,hydroxyurea,HU),口服吸收迅速,能透过血脑屏障,主要经肾排泄。
  【药理作用】
  羟基脲→抑制核苷二磷酸还原酶活性→核糖核酸还原转化为脱氧核糖核酸受阻→DNA生物合成受抑制。
  选择性杀灭S期细胞,是周期特异性药物。
  【临床应用】
  主要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头颈癌、卵巢癌等。
  【不良反应】
  主要为骨髓抑制,其他有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肾功能受损、肺水肿、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等。
  阿糖胞苷
  【体内过程】
  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口服易破坏,一般静注或静滴给药。给药后迅速分布于组织。
  大多数在体内经脱氨基,成为无活性的阿糖尿苷后自尿排出。
  【药理作用】
  Ara-C体内→二磷酸、三磷酸核苷酸(AraCDP和AraCTP)→AraCTP→强力抑制DNA多聚酶→抑制细胞的DNA合成,干扰DNA修复→细胞死亡。
  S期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临床应用】
  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药物,对成人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特别有效,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效果更佳。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此外,可出现恶心、呕吐、口腔溃疡、血栓静脉炎和肝功能受损。
  替加氟
  替加氟(tegafur,喃氟啶,TGF),氟尿嘧啶的四氢呋喃衍生物,在体内经肝药酶作用缓慢转变为氟尿嘧啶而起作甩。
  作用与用途与氟尿嘧啶相同。
  骨髓抑制作用较氟尿嘧啶轻。神经毒性较大,常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和小脑性共济失调。胃肠道反应与氟尿嘧啶相似。

   二、直接破坏DNA并阻止其复制的药物
  (一)烷化剂
  作用机制相似,可产生高活性的烷化基团,烷化基团化学性质活泼,很快即可使细胞中核酸、蛋白质、酶上的氨基、羟基、巯基以及嘌呤基等发生反应,从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产生DNA链内和链间的交叉连接,干扰转录和复制。
  还能使核苷酸发生配对错误,使细胞的分裂增殖受到抑制,或引起细胞死亡。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能杀伤静息期和分裂中的细胞,但大多数药物对增殖细胞的活力更强。
  本类药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选择性低,故毒性大。
  氮芥
  氮芥(chlormethine,nitrogenmustard),为最早应用于临床的烷化剂。化学性质活泼,在体内迅速生成高化学活性物质。
  起效迅速,作用维持较久,选择性低,对各期细胞(包括静止期细胞)亦有杀灭作用。
  主要用于霍奇金病和其他淋巴瘤及肺癌,疗效较好,也可用于头颈部肿瘤的治疗。
  局部刺激性大,接触皮肤和黏膜可致组织发泡、糜烂和坏死,因此不能口服、皮注和肌注,只能静注或腔内注射。
  消化道症状是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抑制程度与剂量相关。
  环磷酰胺
  【体内过程】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口服吸收良好,1h血药浓度达到峰值。
  肝和肿瘤组织内分布浓度较高,可通过血脑屏障。
  环磷酰胺在肝脏代谢,经肾排泄,其中约30%排出物为原形或活性代谢物,对肾脏和膀胱有刺激性。
  【药理作用】
  本品原形无活性。
  CTX→肝P450酶代谢→4-羟基环磷酰胺→靶组织→结构互变成为醛磷酰胺→自发裂解→磷酰胺氮芥→对DNA有烷化作用,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抑瘤作用明显,毒性较低,化疗指数比其他烷化剂高。
  对淋巴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也用作免疫抑制剂。
  【临床应用】
  抗瘤谱广,临床应用较多。
  对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效果较好。
  亦用于妊娠绒毛膜上皮癌,脑、颈、乳腺、子宫内膜、肺、前列腺和卵巢等部位的恶性肿瘤以及儿童的一些恶性肿瘤。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胃肠道黏膜溃疡等,但比氮芥轻。
  抑制骨髓:造成白细胞显著下降。
  出血性膀胱炎:本品较特殊的不良反应,与其代谢物丙烯醛自尿中排出有关,较为严重且有血尿。大量补充液体和使用巯乙磺酸钠可降低发生率,减轻症状
  病人还可出现脱发、肝功能损害、皮肤色素沉着、心肌损害等。
  本品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白消安
  白消安(busulfan,BUS),在常规剂量下仅抑制骨髓,低剂量选择性抑制粒细胞生成,剂量增大也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很弱
  临床: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效果显著,但对该病的急变期、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无效。
  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偶见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心、呕吐、腹泻、阳痿、不育、停经、畸胎。大剂量可引起肺纤维化等。
  烷化剂类还有:
  卡莫司汀(earmustine,卡氮芥)、洛莫司汀(10mustine,环己亚硝脲)、司莫司汀(semustine):抗瘤谱较广,易通过血脑屏障。适用于治疗脑瘤、恶性肿瘤的脑转移,对霍奇金瘤疗效明显,对黑色素瘤和胃肠道肿瘤亦有一定疗效。
  达卡巴嗪(dacarbazine,氮烯眯胺):临床用于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恶性黑色素瘤、霍奇金病和成人肉瘤。
  (二)抗肿瘤抗生素
  丝裂霉素
  【药理作用】
  丝裂霉素(mimmycin,MMC),为从链霉菌培养液中得到的一种抗生素。
  含有烷化作用的活性基团,可与DNA上的嘌呤形成交叉连接,抑制DNA合成,还可引起DNA单链断裂和染色体断裂。
  有广谱抗瘤作用,是一种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的药物。
  是较强的放射增敏剂。
  有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比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强。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实体瘤,与氟尿嘧啶、阿霉素、顺铂等联合应用,治疗胃癌、肺癌、头颈部肿瘤、乳腺癌、宫颈癌和膀胱癌等。
  【不良反应】
  持久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胃炎、皮炎、发热和不适等亦有发生。
  最危险的毒性表现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当总剂量高于70mg/m 2时,肾衰的发生率高达28%。
  博来霉素类
  【药理作用】
  博来霉素(bleomycin),从放线菌培养物中分离到的水溶性混合物。
  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从我国浙江平阳土壤中的放线菌培养物分离到的抗生素。
  两者仅各组分间比例不同,作用机制相同。经活化可产生活性氧或游离基,将DNA氧化,使单链或双链DNA断裂,阻断DNA的复制,使细胞停留于G 2期。
  【临床应用】
  对睾丸、卵巢的生殖细胞肿瘤效果良好。治疗睾丸癌时与长春碱、顺铂合用,使部分患者获得完全缓解。
  与顺铂或其他药物合用,对头颈部、皮肤、消化道、生殖道的鳞状上皮细胞癌,恶性淋巴瘤也有较好疗效
  【不良反应】
  对骨髓抑制很轻。
  有显著的皮肤、黏膜毒性,可导致皮肤过度色素沉着、角质化和溃疡。
  肺毒性是本品的最严重的毒性。
  (三)铂类化合物
  顺铂
  【体内过程】
  顺铂(eisplatin,顺氯氨铂,DDP),静注后,迅速分布到全身,其中肾、肝、小肠、睾丸药物浓度较高,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血浆蛋白结合率超过90%,经肾缓慢排泄,24h内排出约25%。
  【药理作用】
  顺铂进入细胞后,与DNA发生反应,形成DNA内两点或两链的交叉连接,从而抑制DNA复制和转录,导致DNA断裂和错码,抑制细胞有丝分裂。
  作用较强而持久。
  ******谱较广,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顺铂还可能具有放疗增敏作用。
  【临床应用】
  联合用药治疗睾丸癌、卵巢癌、膀胱癌、宫颈癌、头颈部癌、骨髓瘤、非小细胞肺癌和胃癌等。
  本品与常用抗生素******药物无交叉耐药性。
  【不良反应】
  肾功能损害较常见,可通过常规使用利尿药缓解。
  耳毒性,导致耳鸣、高频听力减退等,重复用药可加剧,儿童对此更敏感。
  卡铂
  卡铂(carboplatin,碳铂,顺二氨环丁烷铂),第二代铂类化合物。
  作用机制、适应证与顺铂相同,具有抗瘤活性较强、毒性较低的特点。
  肾毒性轻微且不常见,耳毒性和神经毒性罕见。
  骨髓抑制比顺铂强,是剂量限制性毒性。
  与顺铂有交叉抗药性。
  奥沙利铂
  奥沙利铂(oxaliplatin),第三代铂类******药。
  用于乳腺癌、卵巢癌、黑色素瘤、睾丸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与其他作用环节的******药合用可以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未见肾毒性。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轻度骨髓抑制。
  (四)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拓扑异构酶的作用是打开DNA超螺旋,参与DNA复制、重组、修复和转录过程。
  抑制拓扑异构酶可阻断DNA的复制、修复,导致DNA断裂破坏等。
  喜树碱类化合物
  喜树碱类化合物,包括:喜树碱(camptothecin)、羟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拓扑特肯(拓扑替康,topotecan)、依林诺特肯(irinotecan)。
  机制:特异性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Ⅰ,产生DNA断裂,使肿瘤细胞死亡。
  主要作用于S期。
  与其他常用******药无交叉耐药性。
  临床:用于胃癌、肠癌、直肠癌、肝癌、头颈部癌、膀胱癌、卵巢癌、肺癌,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
  表鬼臼脂素 <epipodophyllotoxins)
  包括:依托泊苷(etoposide)、替尼泊苷(teniposide),均为鬼臼脂素的半合成衍生物。
  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Ⅱ,干扰该酶对DNA链断裂的重新连接,导致DNA链断裂,细胞死亡。
  主要杀伤S期和G 2期的细胞。
  ******谱较广。
  临床:用于小细胞肺癌、睾丸癌、霍奇金病、恶性淋巴瘤、膀胱癌、肝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三、干扰RNA转录的药物
  放线菌素D
  【体内过程】
  放线菌素D(dactinomycin D),口服吸收差,需静注给药。静注后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其中肝、肾浓度最高。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约50%以原形经胆道排泄。
  静注时外漏,可致局部组织坏死。
  【药理作用】
  可嵌入到DNA中的鸟嘌呤、胞嘧啶之间,形成稳定的复合物,阻断了RNA多聚酶对DNA的转录。
  通过游离基中介,或通过Ⅱ型拓扑异构酶(TopoⅡ)的作用,引起单链DNA断裂。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G 1期,已知最强的******药之一。
  【临床应用】
  最主要的用途:放疗、手术后,与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合用治疗间充质细胞瘤。
  对卡波齐(Kaposi‘s)肉瘤、软组织肉瘤、内皮细胞骨髓瘤(Ewing‘s tumor)和其他肉瘤也有缓解作用。
  【不良反应】
  抑制骨髓,使血小板、粒细胞减少。
  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
  包括多柔比星(doxorubicin,阿霉素)、柔红霉素(daunorubicin)、伊达比星(idarubiein)等。作用机制基本相似。
  【体内过程】
  静脉给药后,迅速分布到全身,心、肾、肺、肝和脾较多,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可通过胎盘。
  主要在肝代谢,代谢产物主要经胆汁排出。
  【药理作用】
  抗瘤作用机制复杂。
  ● 药物分子嵌入到DNA的双链中,形成稳定复合物,影响DNA的功能,阻止DNA复制和RNA的转录;
  ● 抑制TopoⅡ功能,引起DNA断裂;
  ● 形成自由基,造成细胞膜及其他细胞器的损伤。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但S期细胞最敏感。
  具有免疫抑制和抗菌作用。
  长期应用易产生耐药性,包括本类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性,以及对长春碱、长春新碱的交叉耐药性。
  【临床应用】
  柔红霉素: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髓性白血病效果良好,与阿糖胞苷合用是治疗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方案之一。
  多柔比星:对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有效。与柔红霉素不同,多柔比星对其他实体瘤也有效,尤其是乳腺癌。
  【不良反应】
  毒性大,对骨髓有明显的抑制,引起白细胞减少。
  心脏毒性:是此类药物独特的不良反应。心脏毒性与总累计剂量密切相关,因此应限制总剂量。
  其他不良反应尚有恶心、呕吐、口炎、脱发、高热等。
  本类药物还有:阿柔比星(aclarubicin)、米托蒽醌(mitoxantrone)、表柔比星(epirubicin,表阿霉素)。
  
  四、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长春碱类
  主要有长春碱(vinblastine,VLB)、长春新碱(vineristine,VCR)、长春瑞滨(vinorelbine,NVB)、长春地辛(vindesine,VDS)等。作用机制相似。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差,静注后分布于全身。经肝代谢,经胆汁或尿排出。
  【药理作用】
  与微管蛋白结合,阻止微管装配,阻碍纺锤体形成,使细胞分裂停止于M期。
  M期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大剂量长春新碱亦可杀伤S期细胞。
  各药之间无交叉耐药性。
  【临床应用】
  长春碱:与顺铂、博来霉素合用,是治疗睾丸癌的******,也用于急性白血病、霍奇金病、绒毛膜上皮癌、恶性淋巴瘤等。
  对乳腺癌、脑瘤、头颈部癌、卵巢癌、肾母细胞癌、肺癌、口咽部癌、恶性黑色素瘤以及皮肤癌等有一定疗效。
  长春新碱: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和恶性淋巴瘤。单独使用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达50%,与泼尼松合用疗效更高。
  长春地辛:骨髓抑制介于长春碱和长春新碱之间,主要用于耐药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突发危象,也适用于长春碱治疗的肿瘤。
  【不良反应】
  长春碱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因而限制了其用量。
  其他不良反应有脱发、恶心、呕吐、腹泻、皮炎、静脉炎以及神经症状如感觉异常、惊厥等。
  紫杉醇
  紫杉醇(paelitaxel),为短叶紫杉或红豆杉中提取分离的活性成分。难溶于水,制剂中含赋形剂,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
  【药理作用】
  与细胞中微管蛋白结合,促使细胞中微管装配,抑制微管解聚,导致纺锤丝和纺锤体不能形成,从而阻断细胞的有丝分裂,使之停止于G 2晚期和M期,发挥抗肿瘤作用。
  长期使用可出现耐药性。
  【临床应用】
  治疗卵巢癌、乳腺癌的一线药物。
  临床试验表明,紫杉醇对黑色素瘤、头颈部肿瘤、咽喉癌、膀胱癌等也有效。
  【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引起白细胞减少,此外还有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出现指端麻木、灼烧感等。
  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
  三尖杉酯碱(harringtonine,HRT)、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gtonine),是从三尖杉属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
  药理作用:抑制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使多聚核糖体分解,释放出新生肽链,抑制有丝分裂。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临床:用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效果良好,对其他各型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癌、绒癌和恶性葡萄胎等也有较好疗效。
  不良反应表现为骨髓抑制、心脏毒性,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口干、厌食等。
  门冬酰胺酶
  门冬酰胺是细胞生长必须的氨基酸,某些肿瘤细胞(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缺乏门冬酰胺合成酶,不能自身合成门冬酰胺,须从外界摄取。
  机制:门冬酰胺酶(asparaginase)→催化门冬酰胺分解→肿瘤细胞不能得到足够的门冬酰胺→阻断其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胞生长→导致细胞死亡。
  正常细胞能合成门冬酰胺,基本不受影响。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有一定选择性。
  用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常与甲氨蝶呤、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或泼尼松合用。合用时用药的先后次序非常重要,可影响疗效。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其他有低蛋白血症、高血糖、出血倾向等。
  
  五、激素类抗肿瘤药物
  乳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卵巢肿瘤、睾丸癌、甲状腺癌等都与相应激素失调有关。
  用激素或其拮抗剂调节体内激素水平,可抑制这些肿瘤生长,而且无骨髓抑制等不赶反应。
  激素作用广泛,不良反应较多,应用时需特别注意。
  氨鲁米特
  氨鲁米特(aminoglutethimide):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
  机制:(1)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阻止雌激素产生;(2)诱导P450酶,促进包括雌激素在内的药物代谢。
  临床:主要用于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尤其是含有雌激素受体肿瘤。但目前逐渐被他莫昔芬取代。
  他莫昔芬
  【体内过程】
  他莫昔芬(tamoxifen),口服吸收稳定,3~7小时达峰浓度,经肝代谢后,由胆汁经粪便排出。
  【药理作用】
  竞争性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抑制激素依赖性乳腺肿瘤细胞的生长。
  抑制肿瘤周围组织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l,IGF-1),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是停经后晚期乳腺癌的******药物。与雄激素疗效相同,但无后者的男性化副作用。
  对晚期卵巢癌、宫体癌等实体瘤也有效。
  【不良反应】
  主要有恶心、呕吐、暂时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大剂量可引起视网膜和角膜受损。
  氟他米特
  氟他米特(flutamide,氟他胺),非类固醇雄激素拮抗剂,无激素样活性。
  单独使用:抗雄激素等作用,导致血中睾酮、雌二醇、促黄体激素水平******。
  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同类物合用:如亮丙瑞林,可完全阻断雄激素作用,防止代偿性增加。
  临床: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同类物如亮丙瑞林,合用于转移性前列腺癌。
  不良反应为男子乳房女性化、发热、潮红、胃肠道不适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
  作用广泛。作用发生快,但不持久,且易产生耐药性。
  机制:抑制有丝分裂,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对淋巴组织产生抑制作用。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疗效较好,临床主要用于儿童急性白血病和儿童、成人恶性淋巴瘤。
  对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除减少淋巴细胞数目外,还可缓解并发的自身免疫性贫血。
  免疫抑制作用,有可能导致肿瘤扩散,故应严格控制适应证。用药时,应合用其他有效******药与抗菌药。
  雄激素
  作用:
  负反馈性抑制促卵泡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生成和分泌,影响乳腺癌生长;
  抑制促黄体素的分泌,使催乳素水平下降,引起肿瘤退化。
  临床:用于晚期乳腺癌,有骨转移者疗效更明显。
  雌激素
  能减少雄激素分泌,并能直接对抗雄激素的促前列腺癌组织生长的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前列腺癌和前列腺肥大,也适用于绝经期后7年以上的晚期乳腺癌有内脏或软组织转移者。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同类物
  包括:亮丙瑞林(1euprorelin,leuprolide)、戈舍瑞林(goserelin)、布舍瑞林(buserelin)。
  早期:一过性地增加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的分泌,引起男性睾酮和二氢睾酮、绝经期后女性雌酮和雌二醇水平提高。
  然后:抑制垂体生成和释放促性腺激素。进一步抑制卵巢和睾丸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降低雌二醇和睾酮的生成。
  临床:用于晚期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
  
第三节 抗肿瘤药物的联合应用

  
  单一的化疗药物难以完全杀灭肿瘤细胞,联合用药可以对肿瘤细胞产生更广泛的作用,可以减少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产生。
  在选择药物进行联合化疗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明确化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并非所有的病人均适合化疗。
  2.要求所选择的每个药物,对被治疗的肿瘤细胞都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3.所选择的药物作用机制、作用部位应有所不同,以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
  4.制订合理的用药剂量和给药方案。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实行剂量的个体化,并随治疗的进展和病人生理指标的改变而调整。
  5.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毒性反应的表现、作用部位、发生时间应有所差别,以防止毒性叠加。
  因此,对适合化疗的病人,在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
  ①药物的抗肿瘤机制;
  ②药物的抗瘤谱;
  ③药物的毒性。
  
   小结:
  一、抗代谢药:
  氟尿嘧啶:乳腺癌、胃肠道肿瘤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甲氨蝶呤: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绒毛膜上皮癌。
  巯嘌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
  阿糖胞苷: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药物。
  二、破坏DNA
  ● 烷化剂
  环磷酰胺: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出血性膀胱炎。
  白消安:慢性髓性白血病,对急性无效。
  ● 抗肿瘤抗生素
  丝裂霉素:各种实体瘤。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博来霉素、平阳霉素:睾丸、卵巢的生殖细胞肿瘤,鳞状上皮细胞癌,恶性淋巴瘤。肺毒性。
  ● 铂类化合物
  顺铂:睾丸癌、卵巢癌、膀胱癌、宫颈癌、头颈部癌、骨髓瘤、非小细胞肺癌和胃癌。肾功能损害、耳毒性。
  ●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三、干扰RNA转录的药物
  放线菌素D:间充质细胞瘤。
  多柔比星: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实体瘤,尤其是乳腺癌。心脏毒性。
  四、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长春碱:睾丸癌,急性白血病、霍奇金病、绒毛膜上皮癌、恶性淋巴瘤等。
  长春新碱: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和恶性淋巴瘤。神经毒性。
  紫杉醇:治疗卵巢癌、乳腺癌的一线药物。
  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门冬酰胺酶: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荨麻疹、过敏性休克。
  五、激素类抗肿瘤药物
  氨鲁米特:用于晚期、转移性乳腺癌。
  他莫昔芬:治疗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是停经后晚期乳腺癌的******药物。
  氟他米特:转移性前列腺癌。
  
  例题
  
  A型题
  1.环磷酰胺抗肿瘤作用特点是
  A.在体内外均有活性
  B.在体内代谢为醛磷酰胺氮芥后有抗肿瘤作用
  C.在体外有抑杀癌细胞作用
  D.干扰转录过程
  E.干扰有丝分裂
  
  答案:B
  2.治疗白血病,具有抑制有丝分裂作用的药物是
  A.放线菌素D
  B.巯嘌呤
  C.长春新碱
  D.羟基脲
  E.甲氨蝶呤
 
  答案:C
  3.氟尿嘧啶抗肿瘤的机制是
  A.抑制DNA合成酶
  B.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C.抑制核苷酸还原酶
  D抑制脱氧胸苷酸合成酶
  E.抑制mRNA合成
  
  答案:D
  B型题
  A.氟尿嘧啶
  B.氟他米特
  C.甲氨蝶呤
  D.羟基脲
  E.博来霉素
  1.主要用来治疗消化道肿瘤

  2.主要用来治疗生殖道鳞状上皮癌

  3.主要用来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4.主要用于转移性前列腺癌
 
  5.主要用于儿童急性白血病

  答案:A E D B C
  A.抑制核苷酸还原酶
  B.抑制DNA聚合酶
  C.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D.阻止嘌呤核苷酸形成
  E.抑制脱氧胸苷酸合成酶
  6.5-氟尿嘧啶影响核酸合成的机制是

  7.6-巯基嘌呤影响核酸合成的机制是

  8.甲氨蝶呤影响核酸合成的机制是
  
  9.阿糖胞苷影响核酸合成的机制是

  10.羟基脲影响核酸合成的机制是

  答案:E D C B A
  A.多柔比星
  B.环磷酰胺
  C.博来霉素
  D.顺铂
  E.L-门冬酰胺酶
  11.大剂量可产生耳毒性,出现耳鸣、听力下降

  12.可导致出血性膀胱炎,引起尿频、尿痛
 
  13.具有心脏毒性,表现为心动过速、心律不齐
 
  14.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15.具有肺部毒性,表现为肺炎性病变和肺纤维化
  
  答案:DBAEC
  X型题
  1.长春新碱
  A.作用于肿瘤细胞增殖中的G1期
  B.作用于S期
  C.作用于M期
  D.属周期非特异性药
  E.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较好

  答案:CE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图片

本周 本月 

热门资讯

本周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