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血脂调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重点内容: 1.血脂调节药 (1)他汀类药物 (2)他汀类代表药物药动学及药理作用特点 (3)考来烯胺 (4)贝特类药物 (5)烟酸 2.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药物的药理作用与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二十碳五烯酸及二十二碳六烯酸 (3)藻酸双酯钠 概述 动脉粥样硬化(AS)主要发生在大、中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脑动脉和主动脉。呈现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脂质沉着、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脂条纹及斑块、管腔狭窄乃至阻塞,所支配的器官可发生缺血性病变,动脉壁弹性减弱易于破裂,造成出血。 AS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性反应,是多种遗传基因、环境危险因素相互关联的结果。 (1)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损伤血管内皮。 (2)单核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沿血管壁滚动→黏附于血管内皮,移向内皮下间隙→转化为巨噬细胞→摄取脂质,特别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成为泡沫细胞; 受损内皮细胞释放某些活性因子→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向内皮迁移→摄取ox-LDL→成为泡沫细胞。 (3)泡沫细胞的脂质逐渐累积→形成脂质条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4)斑块自内膜突向血管腔→阻塞血流→造成靶器官供血不足。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呈现急性临床事件。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早期或轻度:采用饮食疗法,适当增加体力活动。 较重:药物治疗,血脂调节药、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一节 血脂调节药 血脂:血浆或血清中所含的脂类,包括: ●胆固醇(Ch) ●三酰甘油(TG) ●磷脂(PL) ●游离脂肪酸(FFA) Ch又分为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896.png 血脂+载脂蛋白(apoprotein,apo)→脂蛋白(Lp),溶于血浆,进行转运和代谢。 (1)脂蛋白:呈微小颗粒状,所含脂类和蛋白的不同,应用超速离心或电泳的方法,可将Lp分为: ●乳糜微粒(CM)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中间密度脂蛋白(IDL):是VLDL在血浆的代谢物,密度为1.006~1.019。 (2)apo:主要有A、B、C、D、E五类,又各分为若干亚组分,不同的Lp含不同的apo。 主要功能:结合和转运脂质。 其他功能: apo A Ⅰ激活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识别HDL受体。LCAT催化胆固醇的酯化。 Apo A Ⅱ稳定HDL结构,激活肝脂肪酶(HL),促进HDL的成熟及ch逆向转运。 Apo B100能识别LDL受体。 Apo C Ⅱ是脂蛋白脂酶(LPL)的激活剂,促进CM和VLDL的分解。 Apo C Ⅲ则抑制LPL的活性,并抑制肝细胞apo E受体。 Apo E参与LDL受体的识别。 Apo D促进ch及TG在VLDL、LDL与HDL间的转运。 血脂代谢紊乱和AS: 各种脂蛋白在血浆中有基本恒定的浓度,以维持相互间的平衡,如果比例失调则为脂代谢失常。 高脂血症:某些血脂或脂蛋白高出正常范围。 高脂血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和发展。TC、LDL、脂蛋白(a)的血浆水平增加,与冠心病、脑血管病密切相关,降低血浆TC、LDL是血脂调节药的重点。 HDL降低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一、主要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药物 (一)他汀类 人体内的ch大约1/3来自饮食,其他大部分靠肝脏合成。 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是肝细胞合成ch过程中的限速酶。 作用:催化HMG-CoA生成甲羟戊酸(MVA),为内源性ch合成的关键步骤。 抑制HMG-CoA还原酶,阻碍内源性ch合成。 包括: ●洛伐他汀 ●辛伐他汀,是洛伐他汀的甲基化衍生物,调血脂作用更强。 ●普伐他汀 ●阿伐他汀、氟伐他汀,人工合成品。 【药理作用与机制】 1.调血脂作用 在治疗剂量下,降低LDL-C的作用最强,TC次之,降TG作用很小,HDL-C略有升高。 呈剂量依赖性,约2周出现明显疗效,4~6周达高峰,长期应用可保持疗效。 机制: ●他汀类具有与HMG-CoA相似的结构,和HMG-CoA还原酶的亲和力高,对该酶发生竞争性抑制,使Ch合成受阻,血浆Ch浓度降低; ●通过负反馈调节,导致肝细胞表面LDL受体代偿性增加、活性增强,使血浆LDL降低。导致VLDL代谢加快,肝脏合成及释放VLDL减少,导致VLDL及TG相应下降。 ●HDL的升高,可能是由于VLDL减少的间接结果。 各种他汀类药物与HMG-CoA还原酶亲和力的不同,所以调脂的效应各异。 他汀类药物调血脂的一般作用强度见表29-1。 表29-1 常用他汀类药物对血脂的影响
①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血管内皮对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 ②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增殖和迁移,促进VSMCs凋亡; ③减少动脉壁巨噬细胞、泡沫细胞的形成,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缩小; ④降低血浆C反应蛋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炎性反应; ⑤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黏附和分泌功能; ⑥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纤溶活性等。 【临床应用】 1.动脉粥样硬化 适用于杂合子家族性、非家族性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Ⅱb和Ⅲ型高脂蛋白血症(LDL、TC******)亦可应用;也可用于2型糖尿病和肾病综合征引起的高Ch血症。 对病情较严重者,可与胆汁酸结合树脂合用。 对纯合子家族性高脂血症难以生效,对高TG血症疗效不显著。 2.肾病综合征 对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和改善作用。 机制:调血脂、抑制肾小球膜细胞的增殖、延缓肾动脉硬化。 3.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类似性,他汀类对再狭窄有一定的预防效应。 4.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 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使斑块缩小,减少脑中风或心肌梗死的发生。 5.其他应用:可用于缓解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治疗骨质疏松症。 【不良反应与应用注意】 不良反应:较小而轻。 大剂量应用时患者出现胃肠反应、肌痛、皮肤潮红、头痛、无症状性氨基转移酶升高,偶见肌酸磷酸激酶(CPK)升高,停药后即恢复正常。 偶有横纹肌溶解症,辛伐他汀、西立伐他汀(拜斯亭)引起肌病的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1%~33%和6%~9.4%,氟伐他汀的发病率最低。绝大多数是肌病,极少数发展成为横纹肌溶解症。 动物实验可见超大剂量引起犬的白内障。 用药期应定期检测肝功,有肌痛者应检测CPK,必要时停药。 孕妇、有活动性肝病(或氨基转移酶持续升高)者禁用。原有肝病史者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与胆汁酸螯合剂联合应用,降低血清TC及LDL-C的效应增强。 与贝特类、烟酸联合应用,可增强降血清TG的效应,但是也能提高肌病的发生率。 与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等配伍,也能增加肌病的危险性。 与香豆素类抗凝药同时应用,有可能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应注意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及时调整抗凝血药的剂量。 【常用他汀类药物】 洛伐他汀(美维诺林) 为无活性的内酯环型,服后30%吸收,水解成开环羟酸型呈现活性。对肝脏有高度选择性。经肝脏的首过消除为80%~85%,经2~4h血药浓度达峰值。 调血脂作用稳定可靠,一般用药2周呈现明显效应,4~6周可达最佳治疗效果。 辛伐他汀(舒降脂) 调血脂作用与洛伐他汀相似。升高HDL和apo A Ⅰ的作用强于阿伐他汀。 长期应用辛伐他汀,在有效调血脂的同时,显著延缓As病变进展和病情恶化,减少心脏事件和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 阿伐他汀 降TG作用较强,大剂量对纯合子家族性高Ch血症也有效。 (二)胆汁酸螯合剂 胆汁酸螯合剂进入肠道后不被吸收,与胆汁酸牢固结合,阻滞胆汁酸的肝-肠循环和反复利用,消耗大量的Ch,使血浆TC和LDL-C水平降低。 考来烯胺 考来烯胺(消胆胺),苯乙烯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氯能与其他阴离子交换,1.6g考来烯胺能结合胆盐100mg。 【药理作用与机制】 考来烯胺能降低TC和LDL-c,强度与剂量有关。 对TG和VLDL的影响,轻微而不恒定。 考来烯胺在肠道通过离子交换与胆汁酸结合,发生下列作用: ①被结合的胆汁酸失去活性,减少食物中脂类(包括Ch)的吸收; ②阻滞胆汁酸在肠道的重吸收; ③由于大量胆汁酸丢失,肝内Ch经7-α羟化酶的作用转化为胆汁酸; ④由于肝细胞中Ch减少,导致肝细胞表面LDL受体增加和活性增强; ⑤大量含Ch的LDL经受体进入肝细胞,使血浆TC和LDL水平降低; 此过程中,HMG-CoA还原酶继发活性增加,但不能补偿Ch的减少,若与他汀类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临床应用】 适用于Ⅱa及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杂合子高脂蛋白血症,多在用药后4-7日见效,两周内呈**效应。 对纯合子家族性高Ch血症无效。 对Ⅱ b型高脂蛋白血症者,应与降TG和VLDL的药物配合应用。 【不良反应】 本药的剂量较大,有特殊的臭味和一定的刺激性,少数人用后可能有便秘、腹胀、嗳气和食欲减退等,大部在两周后可逐渐消失;若便秘过久,应该停药。 有可能出现短时的氨基转移酶升高、高氯酸血症、脂肪痢等。 【药物相互作用】 考来烯胺在肠腔内与他汀类、氯噻嗪、保泰松、苯巴比妥、洋地黄毒苷、甲状腺素、口服抗凝药、脂溶性维生素(A、D、E、K)、叶酸、铁剂及某些抗生素等结合,影响这些药物的吸收,应尽量避免伍用。必要时可在服此药1h前、4h后服上述药物。 二、主要降低三酰甘油、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药物 (一)贝特类 贝特类(苯氧芳酸衍生物)主要有:氯贝丁酯、吉非贝齐、非诺贝特、苯扎贝特。 【药代学】 一般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在血液中与血浆蛋白结合,不易分布到外周组织,最后大部分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少量以原形经肾排出。 化学结构各异,代谢亦不同: ●吉非贝齐、苯扎贝特:具活性酸形式,吸收后发挥作用快,持续时间短,t1/2仅1~2h; ●氯贝丁酯、非诺贝特:水解成活性酸形式,始发挥作用,tmax约为4~5h,t1/2约13~20h。 【药理作用与机制】 (1)调血脂作用: 主要降低血浆TG、VLDL-C,对TC和LDL-c也有一定降低作用,能升高HDL-C。 各药的作用强度不同:吉非贝齐、非诺贝特、苯扎贝特较强。 机制: ①抑制乙酰辅酶A羧化酶(TG合成酶),减少脂肪酸从脂肪组织进入肝脏合成TG及VLDL; ②增强LPL活化,加速CM和VLDL的分解代谢; ③增加HDL的合成,减慢HDL的清除,促进ch逆化转运; ④促进LDL颗粒的清除。 非诺贝特能激活类固醇激素受体类的核受体——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α(PPAR-α),此受体属于激素受体超家族激活转录因子,激活后增加LPL、apo A Ⅰ等基因的表达,降低apo C Ⅲ转录、增加LPL和apo A Ⅰ的生成,加速血脂的分解。 (2)非调脂作用: 抗凝血、抗血栓、抗炎作用等,共同发挥抗AS效应。 机制:可能与降低某些促凝血因子的活性,减少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产生有关。抗AS的炎性作用可能与贝特类药物作为PPAR的配体有关。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原发性高TG血症,对Ⅲ型高脂蛋白血症、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也有较好的疗效,也可用于2型糖尿病的高脂血症。 各药的效应不同: ●非诺贝特可降低血尿酸水平,用于伴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 ●苯扎贝特能改善糖代谢,可用于糖尿病伴有TG血症患者。 【不良反应】 一般耐受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约5%~10%。 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如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 其次为乏力、头痛、失眠、皮疹、阳痿等。 偶有肌痛、尿素氮增加、氨基转移酶升高,停药后可恢复。 氯贝丁酯不良反应较多且严重,可致心律失常、胆囊炎和胆石症等,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增加。 有肝胆疾病、孕妇、儿童、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药物相互作用】 与口服抗凝药同用,使抗凝活性增强,常需减少抗凝药的剂量。 与他汀类药联合应用,有增加肌病发生的可能。 (二)烟酸类 烟酸 烟酸,属B族维生素之一。 【药理作用与机制】 大剂量能降低血浆TG、VLDL,服后1~4h生效。作用强度、剂量,因高脂血症类型不同而异。 降低LDL,作用慢而弱,用药5~7天生效,3~5周达**效应。与胆汁酸螯合剂合用,疗效增强,再加他汀类作用还可加强。 升高血浆HDL。 降低Lp(a)。 机制: 降低cAMP的水平→降低脂肪酶的活性→脂肪组织中的TG不易分解放出FFA→肝脏合成TG的原料不足→难以进一步合成和释放VLDL→LDL来源减少。 TG浓度降低→HDL分解代谢减少→升高HDL。HDL的增加有利于Ch的逆行转运,阻止As病变的发展。 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抑制TXA2的生成,增加PGl2的生成。 【临床应用】 广谱调血脂药,对多种高脂血症均有一定效应,对Ⅱb和Ⅳ型(VLDL******)**。适用于混合型高脂血症、高TG血症、低HDL血症、高Lp(a)血症。 能减少冠心病的发作和死亡率。 与他汀类或贝特类合用,可提高疗效。 【不良反应】 用量较大,开始数周常有皮肤潮红、瘙痒等,故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与阿司匹林合用,可使反应减轻。阿司匹林不仅能缓解烟酸所致的皮肤血管扩张,还能延长其半衰期,并防止烟酸所致的尿酸浓度升高。 刺激胃黏膜,发生消化道症状,加重或引起消化道溃疡,餐时或餐后服用可以减轻。 长期应用可致皮肤干燥、色素沉着或棘皮症。 个别患者可有肝功异常、血尿酸增多、糖耐量降低等,停药后可以恢复。 溃疡病、糖尿病及肝功异常者禁用。 第二节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一、*********剂 氧自由基(OFR),氧化修饰脂蛋白,促进AS病变的发展。 ●氧化LDL(ox-LDL),影响As病变发生和发展的多个过程。 ●Lp(a)、VLDL被氧化,增强致AS作用;HDL被氧化,转化为致AS因素。 因此,防止0FR的产生和脂蛋白的氧化修饰,成为阻止AS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措施。 普罗布考(丙丁酚) 【药理作用与机制】 1.*********作用 能抑制ox-LDL的生成及其引起的一系列病变过程,如内皮细胞损伤、单核细胞向内皮下游走、清道夫受体摄取ox-LDL成泡沫细胞、VSMCs增殖及迁移等。 2.调血脂作用 可使血浆TC、LDL-C降低,HDL-C、apo A明显下降,对血浆TG和VLDL一般无影响。 与他汀类、胆汁酸螯合剂合用,可增强调血脂作用。 3.对AS病变的影响 较长期应用,使冠心病发病率降低,已形成的AS病变停止发展或消退,黄色瘤明显缩小或消除。 机制: 1)*********作用:普罗布考→被氧化为普罗布考自由基→阻断脂质过氧化,减少脂质过氧化物(LPO)的产生。自由基化的普罗布考,可被维生素C等还原恢复活性。 2)调血脂: ①抑制HMG-CoA还原酶,使Ch合成减少。 ②通过受体及非受体途径增加LDL的清除,血浆LDL-C水平降低。 ③提高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和apo E的血浆浓度,使HDL颗粒中Ch减少(HDL2减少,HDL3增加),HDL颗粒变小,数量和活性提高,增加了HDL的转运效率,使Ch逆转运清除加快。 【临床应用】 用于各种类型的高Ch血症,包括纯合子和杂合子型家族性高Ch血症。与其他降低Ch药合用可使效果加强。 较长期服用,可使肌腱黄色瘤消退,阻止AS病变发展或消退,冠心病发病率降低。 对继发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的Ⅱ型脂蛋白血症也有效。 有报道普罗布考可预防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的再狭窄。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少而轻。 以胃肠道反应为主,如腹泻、腹胀、腹痛、恶心等。 偶有嗜酸性细胞增多、肝功异常、高尿酸血症、高血糖、血小板减少、肌病、感觉异常等。 临床曾发现使Q-T延长者,但未见心律失常。用药期间注意EKG的变化,Q-T延长者慎用。不宜与能延长Q-T的药物同用。对近期有心肌损伤者禁用。 孕妇及小儿禁用。 维生素E 维生素E(生育酚),是植物油中分离出的成分,可分为α、β、γ、δ四种。口服易吸收,在体内分布于细胞膜、脂蛋白,被氧化为生育醌,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胆汁排出。 作用和应用: *********作用: ●苯环的羟基失去电子或H+,以清除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物; ●抑制磷脂酶A2和脂氧酶,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中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生成。 所生成的生育醌,被维生素C、氧化还原系统复原,继续发挥作用。 ●防止脂蛋白的氧化修饰,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 二、多烯脂肪酸类 多烯脂肪酸,又称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 根据不饱和键在脂肪酸链中开始出现位置的不同,分为:n-3(或ω-3)型、n-6(ω-6)型。 (一)n-3型多烯脂肪酸 n-3多烯脂肪酸有: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α-亚麻酸(α-LNA)。 主要来自海洋生物的油脂,个别陆地生物油脂中含有微量α-LNA。 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药理作用与机制】 1.调血脂作用 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能明显降低TG、VLDL-TG,升高HDL-C,apo A Ⅰ/apo A Ⅱ比值明显加大。 LDL-C、apo B一般无改变,甚至轻度升高。可能与制剂中EPA和DHA的比例不同有关。 机制:抑制肝脏TG和apo B合成,提高LPL活性,促进VLDL分解有关。 2.非调血脂作用 EPA和DHA较广泛地分布于细胞膜磷脂,取代花生四烯酸(AA),产生相应的活性物质,呈多方面的作用: ①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扩张血管的作用:在血小板取代AA形成TXA2,TXA2形成减少,促血小板聚集和收缩血管作用减弱;在血管壁取代AA形成PGI3,仍有PGI2的扩张血管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②由于抗血小板,抑制了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的释放,可控制VSMCs的增殖和迁移。 ③红细胞膜的EPA和DHA,增加红细胞的可塑性,改善微循环。 ④抑制炎症反应:EPA在白细胞,转化为五系白三烯的LTB5等,减弱了四系白三烯LTB4的促白细胞向血管内皮的黏附和趋化性。EPA使血中IL-1β和TNF浓度降低,抑制黏附分子的活性;EPA和DHA对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白细胞-内皮细胞炎性反应的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呈明显的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EPA和DHA抗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心脑血管病,适用于高TG性高脂血症。 与他汀类合用可增强疗效。 亦适用于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等。 【不良反应】 n-3PUFAs为人体所必需的脂肪酸,一般应无不良反应,但是若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有可能使出血时间延长,免疫反应降低。 PUFAs制剂易被氧化,产生过氧化物及0FR,使毒性增加,因此制剂中应加适量维生素E以防氧化。 (二)n-6型多烯脂肪酸 来源于植物油的n-6PUFAs,主要有: 月见草油、亚油酸:调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三、黏多糖和多糖类 黏多糖类的典型代表为肝素。常用: 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血栓形成作用较强。主要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PTCA后再狭窄等。 天然类肝素,如硫酸乙酰肝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软骨素、冠心舒等。 冠心舒(脑心舒):调血脂、降低心肌耗氧量、抗血小板、保护血管内皮、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作用,用于心及脑缺血性病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 酸性糖酯类:如糖酐酯、藻酸双酯钠(polysaccharide sulfate)等也具有肝素样的药理特性,能调血脂,抗血栓形成,保护动脉内皮,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等。临床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 小结: 他汀类:降低LDL-C、TC,HDL-C略有升高,降TG作用小。 考来烯胺:降低TC、LDL-c, HDL无改变。TG、VLDL影响轻微。 普罗布考:降低TC、LDL-C,HDL-C、apo A明显下降。TG、VLDL一般无影响。 贝特类:降低TG、VLDL-C,TC和LDL-c也降低,升高HDL-C。 烟酸:降低TG、VLDL,降低LDL,升高血浆HDL。降低Lp(a)。广谱调血脂药。 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降低TG、VLDL-TG,升高HDL-C,apo A Ⅰ。LDL-C、apo B无改变。 例 题 A型题 1.对考来烯胺的描述错误的是 A.能显著降低TC B.能显著降低LDL﹣C C.能明显降低TG和VLDL D.与他汀类合用有协同作用 E.与胆汁酸牢固结合,阻滞胆汁酸的肝肠循环 答案:C 2.有关烟酸的描述错误的是 A.广谱调血脂药 B.与贝特类或他汀类合用可提高疗效 C.升高Lp(a) D.可升高HDL E.能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答案:C B型题 A.考来烯胺 B.苯扎贝特 C.烟酸 D.普罗布考 E.洛伐他汀 1.具有*********作用,能有效地消除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皮肤和肌腱的黄色瘤 答案:D 2.影响洋地黄毒苷吸收 答案:A 3.广谱调血脂药,对Ⅱb和Ⅳ型高脂血症效果** 答案:C 4.抑制HMG﹣CoA还原酶,降低血中胆固醇 答案:E 5.阻断胆汁酸的形成,促使胆汁酸排除 答案: A X型题 1.关于考来烯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明显降低血中TG和VLDL浓度 B.对TG和VLDL的影响轻微而不恒定 C.对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有效 D.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E.适用于Ⅱa和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 答案:BDE 2.能降低血浆TG的药物有 A.考来烯胺 B.烟酸 C.吉非贝齐 D.氯贝丁酯 E.多烯脂肪酸类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