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ljuon 黏结是指两个同类或不同类的物体在接触时发生的相互作用,它涉及表面、界面的化学和物理以及交接接头的形变和断韧力学。通常,我们称能将两种或多种材料黏合起来的物质为黏结剂,被黏结的固体物质则称为黏结体或黏结物,全瓷修复中,瓷冠和基牙组织都是黏结物。最早奠定黏结机制的是在19世纪,该机制主要以吸附理论为基础,而到目前为止,相对成熟的学说主要有:吸附理论、扩散理论、机械结合理论、化学键理论和静电理论等。
牙体缺损和牙列缺损是牙科修复中最常见和多发的疾病,根据不同的情况通常可以选用体、桩冠、全冠和固定桥进行修复治疗。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审美观以及口腔环境的重视性也逐步提高,全瓷修复体已经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及患者的青睐。陶瓷色彩生动逼真、耐磨损、耐腐蚀,不仅生物相容性优异,它的热膨胀系数也接近于自然牙,而且可模拟自然牙的层次感和乳光效应。目前临床上常使用的全瓷体系的机械性能都要优于牙本质或牙釉质,然而全瓷修复体的折裂和破坏仍是临床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再这我们应该认识到,单纯提高陶瓷的机械性能并不是决定修复成功的******因素。
1、 黏结对修复体固位的作用
对于嵌体、桩核及全冠等修复体来说,预备后的基牙必须有一定的抗力形和固位形,在此前提下,黏结可以起到协同的作用,辅助获得全瓷修复体的良好的边缘封闭、充足的固位力和抗折强度。对于一些无法获得足够固位形的修复体来讲(贴面和粘接桥),黏结几乎意味着全部的固位力,此时它对修复体的成功作用就显的更加突出。
2、 黏结对提高修复体和基牙抗折强度的作用
人的牙体组织包括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三个部分,牙釉质本身的脆性很大,日常生活中我可以常看到牙体表面釉质裂纹的形成,但在正常情况下天然牙釉质却不会发生碎裂和脱落,这主要归因于牙体各层次间的牢固结合。比如,牙本质与牙釉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当受到合力的作用时就可以将承载力快速有效的转移和分散,避免了硬组织的损伤和和碎裂。全瓷修复体与基牙牙体组织的牙本质和牙釉质主要依靠黏结,黏结剂就成为了修复体和牙体组织尖的中间介质,正是黏结剂的介入对全瓷修复体内应力的转移与分散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陶瓷与牙体组织之间的黏结对全瓷修复的成败必然是一个关键的所在。
传统的黏结剂,临床常使用的有磷酸锌、聚羧酸锌、玻璃离子等水门汀类黏结剂,水门汀类黏结剂与牙体组织间主要依靠机械力的固位,聚羧酸锌和玻璃离子水门汀有较弱的化学黏结作用,但不足以将修复体与牙体组织间形成紧密的复合结构。修复体承载时,材料界面出现的应力集中影响了应力的转移与分散,所以修复体易碎裂。对于其它黏结材料来讲,树脂类黏结剂对牙本质、牙釉质和陶瓷均有较强的黏结作用,可将陶瓷修复体与基牙组织形成紧密的复合结构,使修复体所承受的合力直接、快速、均匀地传递至牙体组织,借助与基牙的牙周组织缓冲合力的撞击作用。同时,磷酸锌、聚羧酸锌、玻璃离子等水门汀类黏结剂,刚性较大,抗弯曲强度差,当基牙聚合角度加大时,它们的黏结力会快速下降。而树脂基水门汀黏结剂,在抗弯曲度、刚性、酸度、X线阻射性等方面均表现出理想的效果,另外黏结力受基牙聚合角度的影响较小。
全瓷修复体的碎裂往往起始于陶瓷表面的裂纹,全瓷修复体在技工室的制作工程中和临床黏结面处理的操做中,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气孔以及裂纹等缺隙的形成,这将使它的强度大幅度下降。同时,口腔内是一个潮湿复杂的化学环境,进食过程中温度在4~60°C之间变化,除了温度的变化外,全瓷修复体还要经受唾液、龈液以及食物中的酶(对陶瓷晶有降解作用)和各种离子还有其它代谢物等化学成分的腐蚀,而另一方面反复的合力作用和温度变化所造成的应力作用,不断使陶瓷裂纹变化,水分将渗入裂纹产生应力侵蚀对陶瓷强度造成损害,这些又成为导致全瓷修复体失败的另一个可能性。树脂黏结剂在陶瓷黏结面经过表面的处理后,树脂可渗入陶瓷的裂纹中形成断裂面间的连接结构,限制了裂纹的进一步扩散和延伸,树脂在固化时的体积收缩可使断裂面呈相互靠拢的趋势,使陶瓷得以强化。同时,树脂封闭了陶瓷表面的裂纹,防止水对陶瓷应力的侵蚀作用。增强陶瓷的抗疲劳性。
目前全瓷修复体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随着临床应用部分修复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不正确的黏结造成的,所以正确的选择黏结材料以及多渠道掌握信息才是必要的,不要片面的听从广义上的宣传——对黏结材料无特殊要求。
zhang_ml2006 天然釉质之所以经常出现小的裂纹而不出现整体的破裂,其原因不在于釉质与本质的结合,而在于釉质中羟基磷辉石晶体呈现有规则的排列,即化学上的“有序结构”,晶格之间结合紧密而很少有缺陷,裂纹需要沿着晶体迂曲的边界扩展,不断地消耗掉能量,而牙科陶瓷,特别是早期的长石、Cerapeal、Empress等,总体上是在硅酸盐基质网格中添加各种增强粒子,比如白榴石、无氧化二磷等等,硅酸盐基质(简单地说就是玻璃基质)与天然釉质是有区别的,晶格排列杂乱无章,属于“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结构,因此在收到应力产生微裂使,裂纹可以比较容易地扩展,当裂纹从一个表面扩展到另一个表面时,即产生了大尺度的断裂,也就是临床意义上的“瓷裂”。
如果单纯考虑机械性能,即便是早期的陶瓷材料的硬度也远远超过天然牙体组织,但是抗弯强度却很难达到牙体组织的水平,在力学测试中也可以发现一下现象:当牙体标本与陶瓷样本同时受到载荷的时候,陶瓷能耐受的力值往往超过牙体组织,但是陶瓷受力一旦超过极限立即出现整体的破碎,而牙体只是出现局部的破碎,仍然保持其整体形态,也就是说天然牙体组织的独特结构赋予了它极强的抗破坏力和生命力,而且这个现象即便是在氧化锆等新兴陶瓷出现之后仍然存在。可见人类在从第一次在海滩上留下足迹以来千万年的进化历程中的卧薪尝胆,还不是几十年的科学发展所能企及的。
既然早期的牙科陶瓷强度不够,就不得不在其他方面动脑筋了,除了要求足够的牙体预备量之外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王宁大师所说的使用树脂类粘接剂了,也就是将陶瓷、牙体通过粘接形成均一的力学结构,避免应力在相对薄弱的陶瓷层中集中形成破坏,而以硅酸盐为主的牙科陶瓷为了获得良好的粘接,必须先使用氢氟酸、硅烷偶联剂进行处理,因此操作繁琐、技术敏感性高,同时氢氟酸还具有一定的毒性。这些因素也成为制约全瓷修复的部分原因。
此外,上面提到的这些全瓷系统的透光度是比较高的,因此会部分透出下方牙体的颜色,因此有时需要借助粘接剂的颜色来调节修复体的最终颜色,这也使树脂成了当仁不让的选择。
eviljuon 氢氟酸除了一定毒性外,可能回在牙体上遗留无定型氟沉淀,这将会影响牙齿抗龋的能力。
zhang_ml200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n-Ceram、Procera以及氧化锆等新兴全瓷体系的问世,人类在提高牙科陶瓷强度的道路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可以说这些陶瓷材料本身强度已经不需要借助树脂的帮助、独立完成咀嚼功能了,同时这些新型全瓷的共同特点是陶瓷内部硅酸盐成分极少,几乎完全是氧化物晶格,HF酸酸蚀不会在陶瓷表面形成任何凹凸结构,而氧化物成分本身又不能与绝大多数树脂粘接剂中的功能性单体HEMA、UDMA等形成化学结合,因此使用昂贵的树脂、花费大量的时间获得的固位作用,其实和玻璃粒子、聚羧酸锌一样不过是机械固位,再者这一类陶瓷的透明度也偏低,不需要树脂调整修复体颜色,因此对这一类陶瓷来说,树脂粘接的必要性确实已经很低了。
但是树脂的其他优点来,比如溶解度低、强度大,还是决定了树脂粘接在当今的全瓷修复中仍然有用武之地,而且树脂粘接材料本身的进步也给自己留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我觉得有一个公司不得不提:那就是Kurary,他所推出的Panavia21、F、F2.0等一系列粘接材料,依靠着其专利的MDP磷酸酯单体,实现了与氧化铝、氧化锆等材料的化学性粘接,而且它推出的Ceramic Primer等陶瓷预处理剂也取消了HF酸蚀过程,实现了安全性和简便性的同步进展,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最近一段时间全瓷粘接桥的应用越来越热。
dentistsjw 可乐丽实在在这方面贡献巨大。我们这么多年来用的都是他们Panavia系统粘全瓷。但是,Panavia颜色选择不多,有时候要调色时,我会用calibra。
zf00613 RelyX Unicem厂商说得很神,不用过分吹干,不用酸蚀,不用涂粘结剂,成本还是比较高,起码要一次粘两个才划算
zhangsimon 我目前用BISCO 的CHOICE,感觉性价比不错!
xqg1981 除了氧化铝、氧化锆全瓷以外,大多数全瓷**用树脂粘结,增加抗折性能。粘结前需要HF酸蚀修复体内表面,增加表面粗糙度,然后硅烷化,选择颜色适合的粘结剂进行粘结。
对于氧化铝、尖晶石类的全瓷修复体,不需要HF酸酸蚀,因为HF酸酸蚀不但不会增大粘结力,反而会降低全瓷强度。In ceram全瓷喷砂后即可粘结,硅烷化不是十分需要。Procera烧结前可以形成类似酸蚀的内表面,直接硅烷化后粘结。利用树脂类的粘结剂可以达到**的修复效果。
氧化锆类全瓷修复体,因为其本身强度非常大,加上底层的透明度较低,所以对于粘结剂的选择、粘结的要求是最低的。
全瓷修复体原则上主张使用树脂粘结剂粘结,粘结前处理有差异。硅酸盐类陶瓷可用氢酸氟酸蚀和使用硅烷偶联剂;氧化铝陶瓷或者氧化镁陶瓷,可以喷砂、采用硅喷涂加上偶联剂。氧化锆陶瓷修复体的强度极高,如果修复体的固位型良好,可以直接粘结或粘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