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连锁药店导入品类管理模式的做法可谓如火如荼。但效果如何呢?从笔者接触到的上百家药店的现状看,可以总结为三种类型:一是员工参加了不少培训,老师和研究人员也告诉大家很多非常时髦的理念,但药店全面导入品类管理的还是为数不多,停留在“说”而非“做”的企业占绝大多数。二是一些区域性的领头药店,在厂商的帮助下,选择了一两个功能主治类别,尝试应用品类管理的理念。自上而下地推动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比如成立了品类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但门店一线人员通过实施品类管理得到的实惠却寥寥无几。据保守估计,这一类企业不到三成。三是有不到三成的企业不知道从哪里做起。也许在一两个功能主治类别药品中导入了品类管理,但由于对整改体系把握不准,在实施品类管理的过程中误入了歧途。 药店管理人员由于对实施品类管理所发生的费用估计不足,导致最终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这种没有提前预见的成本上的阻力,是大部分企业导入品类管理失败的主要原因。因为品类管理需要成立一个内、外部小组。专家费用,软、硬件改造费用等等,半年的成本要达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在不能马上看到效益的情况下,老板或管理人员很少具有很强的意志力来坚持完成品类管理在药店的成功导入工作。因此,目前这种大刀阔斧式导入品类管理的方式是错误的,也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 具体包括:一是人们对于实施品类管理过程中固有认识上的摩擦力,指导实施品类管理的专家的经验和水平等,直接影响着门店的工作方法。二是性格上的摩擦力,实施品类管理需要一个团队,其中组员之间在性格上的差异也需要时间来相互磨合认可。 三是业已存在的部门或个人在利益分配上的摩擦力。推进品类管理的实施,就要调整人员的职责和薪资体系,有些部门或人员因此减少了所得,就会出现阻力。而有些部门也会因为改变了工作职责或权利而阻止品类管理的顺利实施。 药店为了不流失顾客,往往不惜大量囤积商品。在企业发展初期,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我要满足每一位顾客的需求”的心态让人敬佩。这种经营理念导致了过多的库存,因而也就造成了浪费。比如,90天、60天不动销和30天慢销的商品便是药店**的商品浪费。另外一种现象也是激烈竞争所造成的:企业在亏损状态下,会竭尽全力采购高毛利品种,过多的自有品牌(含代理品种等高毛利品种)反而让一部分高端顾客流失了。深圳某知名企业的自有品牌品种在门店品类中所占比重已经高达80%。这种浪费被称之为“过多的自有品牌采购造成的浪费”。 将门店的销售利润除以门店面积所得的值,是很多药店在衡量门店效益或药店选址时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在现在,单纯考量这一指标已经不够了。柜台、货架等延长米的效益已成为衡量门店效益的最新评判标准,药店效益正从平面走向三维。所谓延长米,是指摆放货物的货架长度的总和。一个1米长的4层货架延长米就是4米。6层货架的延长米就是6米。同样面积不同层数所产生的延长米是明显不同的。这个概念的推出对于未来药店的选址和内部结构的规划将有很大的影响。以前大家总以为上千平方米的药店才是气派,但面积比较少的药店通过对货架的调整也能获得一样的柜台延长米数。如果两者的销售额接近的话,面积大的药店房租成本比较高,在延长米的效益指标上就会落后于小药店。同时,这一理论最核心的内容还不在于如何增加延长米,关键还在于对延长米的控制。如每个延长米上是放置2个药品还是5个药品、放置品牌药品还是高毛利药品。将延长米概念与品类管理的其他技巧相结合,就是未来药店管理的新趋势——空间信息管理,其目的就是控制陈列货架的浪费。 尽管经过了多年的市场洗礼,但仍然可以发现一些药店的经营空间存在极大的浪费现象。一方面,药店面临不断攀升的房租压力;另外一方面,管理者对经营面积的浪费却视而不见。这不是从事零售工作的人应有的职业习惯。所以,导入品类管理首先是不要浪费药店经营面积。 业内人士都知道,门店一线人员最忙的上班时间不过4小时/天。其余时间,一线人员在干什么呢?很少有人关注这种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可以说,在非高峰时段,包括促销人员在内的门店一线人员无所事事,已成为药店的一大景观。导入品类管理的药店一定要把人员的这种浪费问题一并解决好。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