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行的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上,专家围绕“中医药协同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主题,对中医药服务人类健康、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进行了讨论。据悉,如今我国拥有中药材的******优势,但却只占全球市场5%的份额。从总体来看,促进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已成为当下中药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市场波动驱使改变
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但资源优势并未真正转变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多为廉价出口。据德国药典生物学部主席、雷根斯堡大学教授格哈德·弗兰茨(Gerhard Franz)在会上所言,中药产业在欧洲市场遇到了质量安全、市场接受度不高等问题。
数据显示,2012年中药出口约160亿元,仅占整个中药产业规模5156亿元的零头。加上国外药企从中国进口药材提取物,在国外进行深加工以后,变成“洋中药”高价返销,这与中国传统中医药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目前,韩国、日本、美国等直接垄断了中成药国际市场约90%的份额,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大批量地从中国进口粗加工的中药原料精加工成中成药。而中国在出口不足5%的份额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出售中药原料和低端产品创造的,附加值高的中成药比重只有25%。事实上,“洋中药”正在反食中国市场。而转化能力差、科技含量低、标准体系缺失、加工方式落后、有害残留超标等,正是阻碍我国中成药出口的主要原因。
此外,近年来我国中药材产量的锐减和价格的频繁波动,也给中药生产的科技化和规范化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中药方面的科技研发与生产加工应用脱节,必须加大投入,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的建设。随着野生资源的加速枯竭,更要加强对中药材新品种的培育及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同时,要在植物药提取技术上实现大的突破,开发研制具有独立品牌的中成药产品,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因此,中药产业若要表现出更加良好的市场前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承和创新传统中药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应进一步加大对中药国际化的投入。科技部秘书长李萌指出,我国中药产业应向多样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积极有效地协同创新,优化产业结构,驶进现代中药国际化的轨道。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愿望,更是整个中药产业的需求。 技术创新焕发生机
有行业人士指出,在国际市场,植物药提取技术一直是日本和美国的强项,能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中成药提纯技术寥寥无几,能够享誉国际市场的中药品牌更是稀缺。因此,要想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必须加强科技创新,进而实现生产加工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在植物药提取技术上实现大的突破,开发研制具有独立品牌的中成药产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中药国际化,要坚持中医药的原创思维,以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同时探索国际合作机制,建立标准规范体系。
“提高科学含量,增加中药附加值,中药产业需要不断用质量来征服世界。”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部主任张奇表示,随着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深入推进,相关部门不仅要继续深入进行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作用机理等研究,还应该对中药进行广泛与深入的科学研究。
在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彭宇行看来,要想突破,必须得靠科技创新,要将科技创新平台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不断开发新产品、申报新成果,用技术来创造优势,赢取市场。对此,云南农业大学杨永红教授也表示肯定:“中药是一个******潜力的产业,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不过要想真正实现国际化,还得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据了解,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定”——这一目标的提出,表明我国已经开始从国家层面重视传统医药的发展,开始把握中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将推进“中药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纳入了新时期的重点战略任务。在标准上统一,可以有效应对我国高附加值的中成药产品在科研道路上面临的“定性”问题。
总的来说,只有将中药资源纳入国家战略资源管理,对质量体系、监管体系进行不断完善,用可量化的科学标准来建立起产业规范,并通过技术创新,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才能真正让中药产业焕发生机,进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快国际化进程。(dynasty)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