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1 概念 1-2 中药学的主要发展 2.中药的产地、采收与炮制 2-1 产地 2-2 采收 2-3 中药炮制 2-4 中药炮制的方法 3.中药的性能 3-1 四气 3-2 五味 3-3 升降浮沉 3-4 归经 3-5 毒性 4. 中药的配伍与应用 4-1 中药的配伍 4-2 用药禁忌 4-3用药剂量与用法 5. 中药的调配 5-1 调配概念与步骤 5-2 流程与注意事项 1.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1 概念 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既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各专业和中药学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 1-2 中药学的主要发展 1)《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其序列部分概要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2)《本草纲目》 简称《纲目》,为明代草本代表作.该书的作者为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于公元1578年完成这本巨著.全书共52卷,约2000万字,载药1892种,绘药图1100余幅,附方11000余首.其序列部分对本草史及药性理论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和发挥;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各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简称《中国药典》,是我国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是国家的药品法典,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纂,政府颁布实施,具有法律的约束力.药典中收载了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和制剂,并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和检验方法等,作为药品生产、供应、检验和使用的主要依据.现行《中国药典》为2000年版,于1999年10月完成,2000年7月1日执行,分为一部和二部,共收载药品2691种.一部收载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共992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生物制品共1699种。 目前为止,《中国药典》先后有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和2000年版共七版。 2. 中药的产地、采收与炮制 2-1 产地 1)道地药材 受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影响,中药材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且产地与其销量、质量有密切关系.许多药材由于天时地利及当地药农的精心培植,优质高产,即有道地药材之称,道地药材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即所谓“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2)主要道地药材介绍 四川:黄连、附子、川芎;云南:三七、茯苓;甘肃:当归;青海:大黄;宁夏:枸杞子;内蒙古:黄芪;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东:北沙参、金银花、阿胶;江苏:薄荷、苍术;广东:砂仁;安徽:牡丹皮;浙江:玄参、贝母;福建:泽泻;广西:蛤蚧 。 2-2 采收 植物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1)根及根茎类 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 收,此时根或根茎中储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如怀 牛膝、党参、黄连、大黄、防风等.有些中药由于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在夏 季采收,如浙贝母延胡索半夏太子参等.例外者,明党参在春季采收较好。 2)茎木类 一般在秋、冬季采收,如关木通、红藤、首乌藤、忍冬藤等。有些木 类药材全年可采,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3)皮类 一般在春末夏处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 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如黄柏、厚朴、秦皮等。采皮时 可用半环状剥取、条状剥取或砍树等方法。少数皮类药材于秋、冬两季采取 ,如川楝皮、肉桂等,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树皮通常在挖根后剥取,或 趁鲜抽去木心,如牡丹皮、五加皮等。 4)叶类 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如艾叶、臭梧桐叶等。但桑叶需初霜后采收。 5)花类 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开放过久几近衰败的花朵,不仅影响药材的颜色、气味,而且有效成分的含量也会显著减少。花类中药,在含苞待放时采收的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在花初开时采收如: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番红花;红花则要求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摘等。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质量。有些药材如蒲黄、松花粉等不宜迟收,过期则花粉会自然脱落,影响质量。 6)果实种子类 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栀子、山楂等;有的在成熟经霜后,采摘为佳,如山茱萸经霜变红、川楝子经霜变黄;有的采收未成熟的幼果,如枳实、青皮等。如果实成熟期不一致,要随熟随采,过早肉薄产量低,过迟肉松泡,影响质量,如木瓜等。种子类药材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牵牛子、决明子、白芥子等。 7)全草类 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如青蒿、穿心莲、淡竹叶等;有的在无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荆芥、香薷等。全草类中药采收时大多割取地上部分,少数连根挖取,全株药用,如细辛、蒲公英等。根据有效成分研究,茵陈有两个采收时间,春季幼苗高6-10厘米时或秋季花蕾生长时。春季采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的习称“茵陈蒿”。 8)藻、菌、地衣类 采收情况不一,如茯苓在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马勃宜在子实体刚成熟期采收,过迟则孢子飞散;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挖;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可采收。 2-3 中药炮制 1)中药炮制的含义 含义: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依据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为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 )2中药炮制的目的 *保证用药安全:药物需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保证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如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马钱子等炮制后降低其毒性;常山酒制可减轻其催吐的副作用。 *改变或缓和药性:药味性能寒、热、温、凉,有的不一定适合临床应用的需要,有的甚至因性味带来副作用,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等。为了适应不同病情和体质的需要,经炮制改变其性能。如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制后则止咳平喘作用增强;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用止血;生姜煨熟,则减其发散力而增强止痛作用。 *提高临床疗效:蜜炙款冬花,增强其润肺止咳作用;羊脂油脂淫羊藿,增强治疗阳痿的功效;姜汁炙黄连、竹茹,增强其止呕作用;醋制元胡、香附,增强止痛作用。 *改变和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有些药物通过炮制可引药入经,改变作用部位及趋向。生大黄为下焦药,酒制后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火邪的作用;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引药入肝经;小茴香、橘核等经盐制后,引药入肾经。矿物及介壳类药物,质坚难碎,不便调剂和制剂,如自然铜、磁石、穿山甲等,经过加工处理,便于分剂量及配方、制剂。 *保证药物净度,利于贮藏:药物经过净制,可除去泥沙、杂质及非药用部位,使用药剂量准确,如金樱子去瓤;动物药去头、足翅等;桑螵蛸蒸干后晒干,可杀死虫卵,以防贮存过程中因虫卵孵化而失效。 *矫味矫臭,利于服用:动物类或其他有特殊臭味的药物,在服用后可能引起呕吐,常采用酒炙、蜜炙、醋制、麸炒、水漂、炒黄等方法处理,以达到矫味矫臭的目的。 2-4 中药炮制的方法 1)水飞 水飞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2)炒 炒有炒黄、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用文火至药物表面微黄称炒黄;用武火炒至药材表面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有焦香味者炒焦;用武火炒至药材表面焦黑,部分炭化,内部焦黄,但仍保留有药材固有气味(即存性)者称炒炭。炒黄 、炒焦使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种子类药物炒后则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的功效。除清炒法外,还可拌固体辅料如土、麸、米炒,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米炒斑蝥等。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药物受热均可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或便于服用,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胶等。 3)炙 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通常使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蜜制黄芪、酒制川芎、醋制香附、盐水炙杜仲。炙可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4)煅 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其中直接放炉火上火容器内而不密闭加热者,称为明煅,此法多用于矿物药或动物甲壳类药,如煅牡蛎、煅石膏等。将药材至于密闭容器内加热煅烧者,称为密闭煅或焖煅,本法使用于质地轻松,可炭化的药材,如煅血余炭、煅棕榈炭。 5)煨 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加热的方法,称为煨法。以面糊包裹者,称面裹煨;以湿草纸包裹者称纸裹煨;以草纸分层隔开者,称隔纸煨;将药材直接埋入火炭中,使其高热发泡者,称为直接煨,如煨木香、味葛根等。 6)淬 *将药物煅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淬后不仅易于粉碎,且辅料被其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醋淬自然铜、鳖甲;黄连煮汁淬炉甘石等。 *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子类药物的去皮和肉质多汁药物的干燥处理,如杏仁、桃仁、白扁豆以去皮; 马齿苋、天门冬以便于晒干贮存。 2万家药店招聘,6万名药师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