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孩子笑着走出去”。这是我在工作中常说的一句话,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同事。看起来比较简单的道理,但是要把这一理念深入内心,才能在行动中时刻注意细节。
儿童牙科在国内发展比较晚,由于经济原因,不象烤瓷,正畸,种植发展那么快,以至于几乎没有单独的儿童牙科诊所能生存,就连儿童医院的口腔科也免不了要看成人。因此,常常是一般门诊兼看儿童,很多人不太注意儿童就诊的心理,就有可能造成儿童恐惧治疗甚至留下心理创伤。比如说,常见的,“张开嘴,就看一下。”然后,欺骗性的乘儿童不注意,就在非麻醉下拔掉了活动的乳牙。动作甚快,但是小孩子却不再相信,不愿再张口。
所以,不是装饰得卡通,有玩具,就可以称作儿童牙科了,而是要改变理念——建立愉快治疗的理念。理念决定行动。
其实孩子像一张白纸,只要没有过心理阴影的,一般经过引导,都能愉快的接受治疗。配合的好坏,也是可以训练的,只不过需要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这就需要监护人和医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技巧,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纳,进入治疗游戏的角色。
时刻记住“让小孩子笑着走出去”这一行动指南,家长与医者的思想言行都要做好准备。
A,家长的准备:
1,不紧张。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把去医院或诊所当回事,可以轻描淡写得就像去书店或理发店一样,说成看医生(英语的说法see a dentist)而不要说成上医院。如果是连医院也不敢去的小孩,就可以说看朋友(**父母本来就认识医生)。
2,不渲染。不要提打针,钻牙等听起来可怕的事。
3,治疗时**不要在旁边,当然胆小的孩子的父母可以在身边,但**不要插话,更不要在旁边嘘寒问暖,好像比孩子还担心。尤其不要“痛不痛?”这些敏感的词。
4,要有耐心。不要在孩子牙痛得厉害才想起来马上治疗。而是平时带他到你认可的医疗机构去做检查,同时熟悉医护人员和环境。**是幼童初诊时不做任何治疗,就像去玩耍一样,以后需要治疗时会配合得更好。
B,医者的准备
1,医生和助手要先熟悉家长和孩子的名字。跟家长打招呼像老朋友一样,让孩子安心。
2,医疗环境温馨,让人放松。看不到尖锐器械。全体人员都不要提“打针,钻,痛”等会产生联想的字眼,更不要恐吓。
3,要有耐心,第一次来的,**时陪她熟悉环境,交朋友。
4,操作流程遵守“Tell—Show—Do”的原则。Tell,也要用轻松的语言。比如,先告知要给牙洗澡(Tell),先在手背喷点水,空钻一下(show),然后才在牙齿上做(Do)。
5,无痛,微痛原则。不要怕麻烦,只要有可能痛,就需局部麻醉。
6,不要欺骗,不要说“一点也不会痛”。
7,熟练操作,快速完成。清醒状态下,每次躺在门诊牙椅上的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30分内更好。
运用以上原则,在家长的努力配合下,我们可以对小到2,2岁的孩子实现主动配合的愉快治疗,有的连注射局麻药都没有在意。
因此,“让小孩子笑着走出去”是可以做到的,有点还舍不得走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