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将自体、异体及异种生物组织的植入统称为移植。随着骨移植在临床的推广和研究的深入,人们意识到植骨材料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②可以迅速发生再血管化,促进骨质的愈合; ③不影响新生骨与牙种植体之间的骨结合; ④具有骨诱导或骨引导作用; ⑤植骨材料的吸收速率与新生骨的成骨速率相协调,否则植骨材料吸收过快,将导致成骨不良; ⑥能恢复缺损区骨质的正常形态与功能; ⑦异体或异种骨不应引起交叉感染。 关于移植后新骨形成的机制,主要有三种观点。骨诱导学说认为移植物中的某种成分具有诱导宿主体内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并在受植床形成新骨,现在认为BMP具有骨诱导能力;骨生成观点认为自体骨移植后,移植骨中存活的成骨细胞与BMP的诱导功能相结合,共同完成新骨生成,此学说不能解释异体骨或异种骨移植骨愈合与新骨形成;骨传导学说认为移植骨游离植入后,骨细胞和骨质均不能成活,移植骨中的钙质支架引导宿主成骨细胞向其中生长,移植骨最终被新生骨替代。 临床上按照供骨来源可将移植材料分为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复合异种骨和人工合成骨替代物[1]。 1、自体骨移植 自体骨常用的有骸骨、肋骨、颅盖骨,还可就近取下领升支或下领隆凸处骨。新鲜自体骨含有存活的骨细胞,并可早期于受植床建立血循环,手术最容易获得成功,是公认的理想的移植材料[2,3,4] 。 自体移植骨可以分为有完整血液循环的血管化和无血液循环的非血管化的两种,血管化的生长较非血管化的生长好。不过对于8mm以内的小范围的骨缺损,非血管化的效果也非常好。自体骨可以提供骨引导,也就是被动的提供空间支架,使骨细胞能够在其中生长;也可以主动的产生骨诱导环绕着自体移植骨的间充质细胞可以得到生物讯号而转化为造骨细胞,所以自体骨移植的功效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口腔内自体骨取得量有限,还是常常得借助于其它来源。 Cordaro L [5]对15位进行了自体骨移植的病人进行随访,发现术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愈合良好,无严重并发症,认为自体骨移植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修复萎缩牙槽嵴的方法。 2、同种异体骨移植 同种异体骨具有免疫原性,因此临床上在进行同种异体骨移植之前,必须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处理,包括冻干、冷冻、煮沸、脱钙、X线照射等。但放射和高温处理可能破坏移植骨中的BMP。目前应用的异体冷冻骨、冻干骨、脱钙骨以及自溶并提取抗原后的异体骨(autolyzed antigerallogenenic,AAA)植入后均具有较好的骨诱导能力,其中AAA被认为是最具有前景的同种异体移植骨。 脱钙冻干骨是更进一步以药用酒精除去皮质骨表面的脂肪,再用HCl 除去强酸可以溶解的物质,留下蛋白质,骨生长因素和胶原。所以脱钙冻干骨可以有骨诱导和骨引导作用,而且病毒感染的机率大为减低。脱钙冻干骨使用于牙周骨缺损的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牙周再生效果。 脱钙冻干骨植入后,会先形成血块,接着是炎性有中性多形核细胞进入,成纤维细胞样的间充质细胞直接和植入的骨替代物接触,脱矿骨刺激DNA的合成,传递生物讯号,使间充质细胞转化成软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再形成骨基质,然后钙化成新生骨。脱钙冻干骨愈合的速度大约是在自体骨和冻干骨之间,而且愈合是成功的。 Block .MS[6]在11位病人的严重吸收的下牙槽嵴植入脱钙,通过一年的随访,发现******的牙槽嵴稳定,未发生吸收。 von Arx T等[7] 将自体骨和脱钙冻干骨移植于狗的下颌骨缺损处,4个月后植入种植体,并在两个月后将狗处死,组织学观察发现脱钙冻干骨与自体骨一样能与种植体达到较高的接触,其接触面积高达59%~75%。 Callan DP等[8]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脱钙骨移植的牙槽骨能够为种植提供足够的骨量,并且脱钙骨容易成型,与骨缺损的形态吻合。 Brugnami 等[9]1996年在拔牙伤口中放入脱钙冻干骨后,盖上聚四氟乙烯阻隔膜(ePTFE)。十三个月后,在种植牙科植体的当次手术中,观察到每个植牙位宽度及高度都足够牙科植体植入。取6毫米深的骨组织切片后,观察到脱钙冻干骨并没有被纤维组织包围,纤维组织仅存在于骨髓之中,量少且不具发炎反应,脱钙冻干骨被松质骨和皮质骨紧密包围,成骨细胞显示活性,脱钙冻干骨在拔牙伤口中像一个核心,可使新骨在其上沉积生长。 由以上研究可知,脱钙冻干骨运用于拔牙伤口牙槽脊增宽******时,可以得到不错的临床效果,但是为了确保骨结合的成功,**能混合自体骨的骨髓,或是使用阻隔膜覆盖。 3、异种骨移植(xenograft) 异种骨来源广,价格低,并且可以避免异体骨移植可能的交叉感染,目前普遍应用的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异体移植物,是去蛋白质多孔牛骨矿物质 (Bio-Oss),可以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骨缺损,如新拔牙伤口、解剖上的缺陷、鼻窦******术等。它可以在种植手术之前用于骨的增宽******,也可以在种植牙的手术同期使用[10,11]。 Bio-Oss 能成功地与新增生的硬组织结合, Yildirim M等[12]将自体骨和Bio-Oss用于上颌窦提升术,植入后7个月组织学研究发现,Bio-Oss颗粒能很好的与新骨结合,33.1%的Bio-Oss 颗粒与骨组织表面直接接触.关于颗粒如何同种植体表面接触,有学者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颗粒不与种植体表面直接接触,他们间有约0.5mm宽的正常矿化骨,组织学定量及定性观察,在Bio-Oss植骨区植入的种植体与对照正常骨区植入的种植体,其两者的骨结合完全一样[13]。 Zitsmann等[14]通过研究发现,Bio-Oss和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联合用于牙槽嵴******术效果是理想的,Bio-Oss植入后7个月后,植骨区31%由Bio-Oss 颗粒占据,Bio-Oss颗粒表面积的37%与编织骨接触,植骨区发生骨重建和Bio-Oss的吸收。 但也有相反的观点,Carmagnola D等[15]。在狗的颌骨缺损处植入Bio-Oss,三个月后植入种植体,四个月之后尸检发现Bio-Oss颗粒并与宿主骨组织并没有发生骨整合,Bio-Oss颗粒与宿主组织及种植体之间有一层纤维组织。 口腔颌面部的颌骨组织的缺损常常是影响口腔种植成功的关键。 4、复合异种骨 很多学者认为单纯异种骨移植效果不理想,主要因为去抗原异种骨缺乏骨生成诱导物质。众多研究已表明异种骨在消除抗原性的同时也破坏了诱导成骨物质。因此单纯异种骨无法解决消除抗原性和保持诱导活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将去抗原异种骨与骨活性物质进行复合,大大提高了骨移植效果。其中包括异种骨与BMP的复合、异种骨与自体红骨髓的复合、异种骨与骨基质明胶的复合、异种骨与多种生长因子的复合,这些生长因子除了BMP外,还包括转移生长因子(TGF—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类胰岛宗生长因子(1GF)等[16,17,18]。 Katoh等[19]用牛煅烧骨复合1.8~2.1mgBMP后植入免股骨缺损处,术后6周煅烧骨中心开始形成骨小梁,并伴有少量骨髓组织。 考虑到异种BMP仍有产生免疫排斥的危险,有研究采用基因重组(BMP)进行复合研究。Cook等[20]用牛脱钙骨基质与1.2mgrhBMP复合,植入狗尺骨缺损中,术后8周x线示所有6只动物骨缺损均获得修复,16周时骨性愈合。 种植植骨过程www.kq36.cn/55/53016 2万家牙科招聘,6万名牙医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