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LGIC修复髓室底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颗髓室底穿孔患牙随机分为LGIC组(38颗)和对照组(22颗), 穿孔处分别采用LGIC和氢氧化钙充填修复,然后均行根管治疗,并作******性充填,所有治疗牙均随访观察18-24月。结果: LGIC组成功25颗,进步11颗,失败2颗,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医源性和龋源性穿孔之间,其疗效差异无显著性 (p>0.05);穿孔直径小于2mm者及2-3mm者,其疗效均明显优于3mm以上者(p<0.05)。结论: LGIC是修复髓室底穿孔较好的一种材料,其疗效与穿孔大小有关。 关键词:玻璃离子水门汀 髓室底穿孔 髓室底穿孔是牙髓治疗或龋坏等原因造成的髓腔和牙周组织的联通,常导致牙髓治疗失败和患牙被拔除。自Frank 和Weine(1973) 首先应用氢氧化钙修复髓腔穿孔以来,已有多种其他材料相继应用于 临床,如银汞合金、复合树脂、磷酸三钙和玻璃离子水门汀等[1,2,3]。本研究应用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light glass ionomer cement 简称LGIC)修复髓室底穿孔,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以龋坏或牙髓治疗造成的髓室底穿孔患牙为研究对象,患牙无松动,无牙周袋,均为恒牙。 2.临床资料:收治60颗髓室底穿孔患牙,其中男性32例,女性 28例;年龄**者66岁,最小者16岁。随机将60颗患牙分为LGIC组(38 颗)和氢氧化钙对照组(22颗 ),其中LGIC组患牙病情如下:医源性髓 底穿孔24颗,龋源性髓底穿孔14颗;穿孔直径1mm左右19颗,2-3mm 14 颗,3mm以上5颗。 3.材料: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日本GC),光固化氢氧化钙 (美国Keer)。 4.修复方法:医源性髓底穿孔患牙,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龋源性髓底穿孔患牙,先去净龋坏组织及髓室底增生的肉芽组织,3%过 氧化氢液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碘酊棉球压迫止血,或暂封固1-2d。 常规消毒、隔湿、干燥,LGIC组和对照组分别取适量LGIC和氢氧化钙糊剂于穿孔处,使穿孔区完全封闭,光照40S固化。如穿孔区接近 某一根管口,可将扩大针先插入该根管内,待充填材料固化后,再拔出扩大针并稍扩根管,保持根管通畅。常规根管预备、冲洗,酚醛碘仿糊剂(塑化液+碘仿)[4]充填根管,双层垫底,银汞合金充填。最后摄X线片备查。 5.疗效评定标准:成功:患牙治疗后无自发痛,无咬合痛;临床检查无松动、叩痛、牙周袋及窦道;X线片示髓底穿孔处阴影消失。进步:自觉症状及临床检查同成功,X线片示髓底穿孔处阴影缩小。失败:患牙治疗后出现自发痛,咬合痛;临床检查患牙出现松动、牙周袋、窦道或脓肿形成;X线片示髓底穿孔处出现明显阴影或阴影增大。出现任何一项失败指标者均为失败。 6.统计学处理:采用等级秩和检验。 1、 临床疗效:本文所有治疗牙随访观察1.5-2年,临床疗效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 组别 n 成功(%) 进步(%) 失败(%) P值 LGIC组 38 25(65.79) 11(28.95) 2(5.26) 对照组 22 7(31.82) 9(40.91) 6(27.27) <0.05 2、 疗效与穿孔直径的关系:LGIC的修复疗效与穿孔直径的关系见表2。 表2 疗效与穿孔直径的关系(LGIC组) 穿孔直径 n 成功(%) 进步(%) 失败(%) P值 <2mm 19 17(89.47) 2(10.53) 0(0) 2-3mm 14 8(57.14) 6(42.86) 0(0) <0.01 >3mm 5 0(0) 3(60.00) 2(40.00) <2mm组与>3mm组比较 P<0.01,与2-3mm组比较 P>0.05 2-3mm组与>3mm组比较 P<0.05 3、疗效与穿孔原因的关系:LGIC的修复疗效与穿孔原因的关系见表3。 表3 疗效与穿孔原因的关系(LGIC组) 组别 n 成功(%) 进步(%) 失败(%) P值 医源性 24 18(15.00) 5(20.83) 1(4.17) >0.05 龋源性 14 7(50.00) 6(42.86) 1(7.14) 4、充填物超填情况:X线片显示LGIC组有2颗治疗牙充填物明显超填,占5.26%,均系穿孔直径3mm以上者。 讨论 1、牙髓治疗或龋坏造成的髓室底穿孔均引起穿孔区牙周组织程度不等的炎症,消除炎症是修复髓室底成功的关键。穿孔区组织的炎症反应主要取决于机械创伤程度和充填材料的生物相容性[5],还与穿孔的大小和部位及与龈沟的关系、有无感染、充填材料的毒性和密封性以及超填的存在和程度等有关[1,2,6]。充填材料的性能又是主要因素。理想的充填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不致癌、不致敏,可诱导或引导牙骨质及牙槽骨的再生,取材方便经济,封闭性能好[2]。 2、本研究采用的LGIC具有良好的性能,LGIC与牙体组织形成化学性粘结,与牙体间产生强有力的粘结,且其热膨胀系数与牙体硬组织相近似,具有良好的边缘密封性能[7],同时LGIC在潮湿环境中结固性能良好[3]。因此,采用LGIC可有效封闭髓室底穿孔处,可在穿孔区形成屏障作用,严密隔绝髓腔和牙周组织,为减少穿孔区组织炎症,促进组织愈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另一方面,LGIC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无免疫原性,不致癌,炎症反应轻,LGIC的这种性能对进一步减少穿孔区组织炎症,促进组织愈合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LGIC组成功25颗,进步11颗,失败0颗,经统计学处理,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LGIC在修复髓室底穿孔方面是行之有效的。 3、避免充填材料超填,对髓室底穿孔修复成功甚为重要。超填常加重穿孔区组织的创伤,同时防碍牙周组织的愈合及牙骨质的封闭,最终导致治疗失败。本研究采用的LGIC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充填时不必加过大压力,同时,穿孔区组织对流动性材料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性,这样就减少或防止了充填材料的超填。此外,LGIC操作方便,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充填修复,避免了化学固化型GIC因快速凝固造成充填修复时间仓促的不足。本研究结果表明,LGIC组中仅2 颗治疗牙出现明显超填,占5.26%,与Lee等研究结果相近似[8]。提示采用LGIC修复髓室底穿孔,只要充填压力适当,超填是可以避免的。 4、本研究结果显示,在LGIC治疗的病例中,医源性穿孔和龋源性穿孔之间,其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穿孔直径小于2mm者,其疗效明显优于穿孔直径3mm以上者(P<0.01),穿孔直径2-3mm者,其疗效优于3mm以上者(P<0.05)。本研究LGIC组中有2颗治疗牙失败,占5.26%,均系穿孔直径3mm以上者, 且均系充填物明显超填者。其中一例为医源性穿孔, 另一例为病理性穿孔,穿孔面积均达髓底面积的2/3。提示LGIC的修复效果与髓底穿孔大小有关,支持Sinai等的观点[1,6]。 综上所述,LGIC具有良好的性能,集多种优点于一体。如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密封性良好,具有流动性,可减少或防止超填的发生等,是修复髓室底穿孔一种较好的修复材料。 2万家牙科招聘,6万名牙医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