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华润医疗大跃进般的扩张背后,却也潜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3月5日,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也承认:“医院整合起来难度是比较大,花的精力会多一些。" “药价虚低”·比例药品采购普药减少 赵东科委员说,有三方面的数字使人们对多年来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成果表示质疑: 一是许多二级三级医院的业绩每年以百万甚至千万的数字在增长,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当地GDP指标和人均收入的增长率。2012年,某省药品收入增长幅度最快的三家市级中心医院的增长率分别为38.75%、33.63%、31.06%; 二是全国医药行业总产值每年以千亿的数字在增长,2011年我国医药行业总产值15694亿元,10年年均增长速度为21.9%,较10年前增长6倍多; 三是在二级以上医院药品采购总量中,许多“药价虚低”的普药所占的比例在迅速下降,甚至退出了医院。譬如“鱼精蛋白”,在2011年因价格过低,无厂家愿意生产而一度脱销,导致一些心外科手术无法实施。 “药价虚低”·推手看病更贵看病更难 “药价虚低”成为看病更贵的推手,其主要原因在四个方面: 一是医院,由于利益驱动和考虑药品品质及疗效等因素,医院不愿购进“药价虚低”的普药,医生也不愿开“药价虚低”的普药,而被其他高价药品所取代。 二是药企,由于多种原因许多良心企业迫于无奈放弃中标,使得许多质优价廉的药品退出了市场,医院无法购进,老百姓也买不到。 三是患者,大量“药价虚低”产品流入了农村,因“三统配送”,乡镇一级医疗机构缺医少药问题存在,大量农村患者流向二三级医院,中高端医院人满为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更严重。 四是原研药单独定价政策。这一政策向外企倾斜,不但对已超过专利期的外企药品还在保护,且同种药品的外企药价远远高于内企药价。譬如“奥美拉唑”,内企26.9元,外企182元,相差6.77倍;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内企8.7元,外企80.3元,相差9.23倍。外企数量不足20%,占中国医药总值却已超过50%。原研药单独定价实质打压了内企,招标采购时优质优价药品要比同品种高出30%到100%。在某省招标中,一种当地企业生产的地黄丸是5.4元,荷兰的一家药厂的同类药品是优质优价,是11.55元,高出了100%以上。 “优质优价这个命题就是错的,所有的制药企业都应生产优质产品。采购托管也不好,采购托管单位额外蚕食药品利益链中10%到30%的空间,迫使许多空间不够的低价药品退出了空间,高价药品在医院中占比增大。”从这可以看出“采购托管”影响了医药正常流通。2013年2月报告的案例,河南一家医院药品采购一年达2000多万元,采购托管给一家医药公司,向中标公司收取28%的中介费,从而从药企中获利600多万。很多省的采购托管过程中招标中名目繁多的评分标准,人为地操纵,使许多企业失去了中标的机会。“当然,在招标中,肯定会有企业被淘汰,但应该是通过市场的手段,而不是人为的手段。作为企业希望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委员建议 放开低价普药取消药品托管 赵东科委员建议:能够把普药,特别是日用量在5元以下的药品放开,不要列入招标采购,给其留出一块市场的空间,通过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使其回归到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环境中。政府招标采购应重点关注对“看病贵”影响较大的,日用量15元以上的高价药品。 此外,还应该取消和禁止医院药品托管,防止任何药品销售利益链中新生的吞食利益的群众和个人的出现。 这些医院合作的背后,均是华润集团的“全方位合作”作保障。例如,早在2009年,华润集团电力、燃气和房地产三大板块就已经开始涉足天津的经济建设;太原则是华润“总部基地”项目的所在地,仅其中一项旧城改造项目就已经投入近300亿元;昆明也是华润商超和房地产同时推进的地方。 被收购的医院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选择权。叶观瑞表示:“高州市也和华润有地产等方面的合作意向。医院都是国有的,政府方面答应了自然什么都好办。” 复制华源? 在“50家医院”的宏愿之下,华润医疗就这样不断在各地搜寻可到手的猎物。但一家大型药企负责人表示:“华润的资源确实比较丰富,他们在收购医院时能够发挥其他领域的协同优势。但在内部整合上,华润做的就不那么出色了。” 公立医院都为非营利性质,一旦实现股份制,外界普遍担心的是公益性能否保证。但实际上,公立医院改制的**障碍并不在此,而是在医院的核心生产力:医生身上。 在此之前,平安集团、方正集团也试图对地方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革。但要么浅尝辄止,要么被迫离场,其中失败的关键因素正是人员编制问题。昆明儿童医院的改制和其他医院一样,实行“老人老办法”,即原有医务人员保有事业编制。 同为昆明市定点改制医院之一的昆明第一人民医院有医生表示:“目前来看改制后身份没变化,待遇还提高了,但时间长了就不好说。”这正代表了众多儿童医院医生的心声,事业单位的身份和职称令很多医生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突然面临改制,引发的反弹不亚于当年的国企改革。 由于改成了股份制,2012年昆明儿童医院未能拿到国家的3000万元项目经费,省卫生厅也没能争取到。尽管华润明确表示不会派人员进驻医院,医院内部的抵触情绪却一直在悄悄弥漫着。 高州医院一度被认为最有可能成为华润医疗第二家正式收购的医院。叶观瑞表示:“华润已经详细介绍过体制怎么改、怎么合作,但医生们还是很担心身份的变化。” 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央企收购医院失败的案例。2003年,华源集团在涉足了医药生产、流通之后,认为公司独缺医院一环,就能凑成医药“产供销”产业链,因此斥巨资进行医院收购。当时华源计划在北京建立“首都国际医院”,在上海则收购知名的华山医院。 在上述计划均流产之后,华源将目光投向河南新乡、江苏镇江、徐州等地,并最终成功的将新乡市5家医院整体收购,成立了“华源控股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意图在中原地区先开辟出一条“大生命产业链”来。 中原医院管理公司遇到的一切,和今天的昆明儿童医院、高州市人民医院并无二般:财政停止拨款,医生担心编制问题。华源还通过药品、医疗设备的销售从医院获取收益,更加引发医院的不满。 这种缺乏有效整合的扩张随着华源集团的资金链断裂而最终失败,5家医院中有的甚至一度关门。2005年,华源集团被重组,重组方正是今天的华润集团。 有趣的是,华润医疗此刻正走上了它的“前辈”华源的老路。在尚未拿出一个成熟案例的情况下,华润医疗还在一步步地往医院收购的丛林深处高歌猛进,一切都像极了10年前的华源。 上械之痛 不仅在医院领域,华润医疗在医疗器械领域的整合也并不能算成功。 “上械厂的技术骨干和一批老专家目前都走掉了,还好销售人员大部分还在。”一位熟悉上海医疗器械集团的人士这样介绍。 上海医疗器械集团原来隶属于华源集团,2004年华润和华源重组,上械集团也就转到了华润旗下。但随着2010年华润控股了万东的母公司北药集团,万东和上械集团的关系就变得微妙起来。 万东医疗为上市公司,被认为医疗器械整合平台的不二之选。在市场上,上械集团与万东较为同质化,且一直次于后者列业内第二。因此,上械集团担心重组之后业务被完全抛弃,技术、市场则归入万东医疗。 于是,上械厂的一些技术人员开始不断流失,到一些民营企业寻求出路。更重要的是,2008年之后医疗器械开始集中招标采购,民营企业在花费两年时间之后,有一批也取得了生产资质,直接参与到和万东、上械的竞争之中。 “这几年,上械厂的产品没有多大的技术改善,品种和价格也没什么优势。之前靠政府订单还能活得挺滋润,现在招标了又要压价销售,上械厂遭遇到的是多重打击。”上述人士表示。 2011年前10月,上械厂亏损1500多万元,而2010年同期还是盈利的。 知情人士透露:“华润内部的相关医药板块似乎对华润医疗也有所不满,认为其占用集团太多资源,又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出。” 记者在与华润医药等华润集团相关子公司的交流过程中得知,华润医疗在华润体系内一直特立独行,“和其他业务板块没什么联系,除了公司总机,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联系方式”。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