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手机版网址 https://m.kq133.com/F3

华润医疗整合难题 或重蹈华源覆辙

2013-03-1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访问量:361    在线投稿

  导读:华润医疗大跃进般的扩张背后,却也潜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3月5日,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也承认:“医院整合起来难度是比较大,花的精力会多一些。"
  成立一年多的华润医疗集团一直在默默的攻城略地。
  2月19日,华润医疗与武钢在香港签署合资合作协议,武钢总医院以净资产出资占股49%,华润医疗以货币资金出资占股51%,华润拉开整合武钢总医院的序幕。
  武钢集团规划处处长左锐表示:目前具体合作还没正式开展,因此涉及金额等也未详谈。武钢总医院一直是有改制的想法的,但现在改制细节还没制定出来。
  算上武钢总医院,华润医疗目前流露出有收购意图的各地医院至少在5家以上,包括北京、天津、广东高州、武汉、太原等地。此前华润已经收购了昆明市儿童医院66%的股权。
  不仅如此,由上海医疗器械集团、万东医疗、三九脑科医院等华润集团旗下业务板块拆分重组而成的华润医疗还在医疗器械领域高歌猛进。1月18日,华润万东(600055.SH)公告称,华润万东已经完成对上海医疗器械厂100%股权的收购,而华润集团旗下的医疗器械板块也正式并入华润医疗。除此之外,华润医疗还在重庆、漳州等地继续收购医疗器械企业。
  华润医疗大跃进般的扩张背后,却也潜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3月5日,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也承认:“医院整合起来难度是比较大,花的精力会多一些。"
  被动整合
  “我们预计在3至5年内,收购50家内地医院。通过对原有医院设施进行新建或改扩建的方式,为内地提供更多优质医疗资源。"2012年7月3日,华润集团副总经理马国安在漳州这样向港媒表述。

  当日,华润集团与漳州市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计划重组福建瑞祺堂药业,建立医药流通网络,并进一步发掘可合作的医院资源。华润此前已经与漳州最知名的片仔癀(600436,SH)达成合作协议。
  华润医疗成立于2011年10月,由******作家、笔名“冯唐"的张海鹏担任首席执行官。华润医疗的定位是“打造中国规模**、管理精益、医术******的医院网络;成为技术创新、全球运营、中国******的医疗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
  成立之初,华润医疗除了万东医疗、华润三九旗下的三九脑科医院以及上海医疗器械集团之外别无他物。但很快,2012年1月份,公司就开始筹划与天津市卫生局合作,投资建设综合医院。
  其后,华润医疗与昆明儿童医院、高州市人民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武钢总医院、太原市八院以及太原市妇幼保健院都签订了合作协议。有的希望和医院达成重组收购计划,有的则希望合作办医。
  但除了昆明儿童医院之外,其他拟合作的医院还只处于意向阶段。高州市人民医院院长叶观瑞向记者明确表示:“双方只是有个意向,并没有签署明确协议。华润方面原本计划控股51%,他们的人来我们医院召开了两次座谈会,听取医务人员的意见,仅此而已。"武钢总医院方面也传来类似的说法。

  “药价虚低”·比例药品采购普药减少 

  赵东科委员说,有三方面的数字使人们对多年来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成果表示质疑:

  一是许多二级三级医院的业绩每年以百万甚至千万的数字在增长,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当地GDP指标和人均收入的增长率。2012年,某省药品收入增长幅度最快的三家市级中心医院的增长率分别为38.75%33.63%31.06%

  二是全国医药行业总产值每年以千亿的数字在增长,2011年我国医药行业总产值15694亿元,10年年均增长速度为21.9%,较10年前增长6倍多;

  三是在二级以上医院药品采购总量中,许多“药价虚低”的普药所占的比例在迅速下降,甚至退出了医院。譬如“鱼精蛋白”,在2011年因价格过低,无厂家愿意生产而一度脱销,导致一些心外科手术无法实施。

  “药价虚低”·推手看病更贵看病更难

  “药价虚低”成为看病更贵的推手,其主要原因在四个方面:

  一是医院,由于利益驱动和考虑药品品质及疗效等因素,医院不愿购进“药价虚低”的普药,医生也不愿开“药价虚低”的普药,而被其他高价药品所取代。

  二是药企,由于多种原因许多良心企业迫于无奈放弃中标,使得许多质优价廉的药品退出了市场,医院无法购进,老百姓也买不到。

  三是患者,大量“药价虚低”产品流入了农村,因“三统配送”,乡镇一级医疗机构缺医少药问题存在,大量农村患者流向二三级医院,中高端医院人满为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更严重。

  四是原研药单独定价政策。这一政策向外企倾斜,不但对已超过专利期的外企药品还在保护,且同种药品的外企药价远远高于内企药价。譬如“奥美拉唑”,内企26.9元,外企182元,相差6.77倍;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内企8.7元,外企80.3元,相差9.23倍。外企数量不足20%,占中国医药总值却已超过50%。原研药单独定价实质打压了内企,招标采购时优质优价药品要比同品种高出30%100%。在某省招标中,一种当地企业生产的地黄丸是5.4元,荷兰的一家药厂的同类药品是优质优价,是11.55元,高出了100%以上。

  “优质优价这个命题就是错的,所有的制药企业都应生产优质产品。采购托管也不好,采购托管单位额外蚕食药品利益链中10%30%的空间,迫使许多空间不够的低价药品退出了空间,高价药品在医院中占比增大。”从这可以看出“采购托管”影响了医药正常流通。20132月报告的案例,河南一家医院药品采购一年达2000多万元,采购托管给一家医药公司,向中标公司收取28%的中介费,从而从药企中获利600多万。很多省的采购托管过程中招标中名目繁多的评分标准,人为地操纵,使许多企业失去了中标的机会。“当然,在招标中,肯定会有企业被淘汰,但应该是通过市场的手段,而不是人为的手段。作为企业希望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委员建议

  放开低价普药取消药品托管

  赵东科委员建议:能够把普药,特别是日用量在5元以下的药品放开,不要列入招标采购,给其留出一块市场的空间,通过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使其回归到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环境中。政府招标采购应重点关注对“看病贵”影响较大的,日用量15元以上的高价药品。

  此外,还应该取消和禁止医院药品托管,防止任何药品销售利益链中新生的吞食利益的群众和个人的出现。

  这些医院合作的背后,均是华润集团的“全方位合作”作保障。例如,早在2009年,华润集团电力、燃气和房地产三大板块就已经开始涉足天津的经济建设;太原则是华润“总部基地”项目的所在地,仅其中一项旧城改造项目就已经投入近300亿元;昆明也是华润商超和房地产同时推进的地方。

  被收购的医院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选择权。叶观瑞表示:“高州市也和华润有地产等方面的合作意向。医院都是国有的,政府方面答应了自然什么都好办。”

  复制华源?

  在“50家医院”的宏愿之下,华润医疗就这样不断在各地搜寻可到手的猎物。但一家大型药企负责人表示:“华润的资源确实比较丰富,他们在收购医院时能够发挥其他领域的协同优势。但在内部整合上,华润做的就不那么出色了。”

  公立医院都为非营利性质,一旦实现股份制,外界普遍担心的是公益性能否保证。但实际上,公立医院改制的**障碍并不在此,而是在医院的核心生产力:医生身上。

  在此之前,平安集团、方正集团也试图对地方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革。但要么浅尝辄止,要么被迫离场,其中失败的关键因素正是人员编制问题。昆明儿童医院的改制和其他医院一样,实行“老人老办法”,即原有医务人员保有事业编制。

  同为昆明市定点改制医院之一的昆明第一人民医院有医生表示:“目前来看改制后身份没变化,待遇还提高了,但时间长了就不好说。”这正代表了众多儿童医院医生的心声,事业单位的身份和职称令很多医生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突然面临改制,引发的反弹不亚于当年的国企改革。

  由于改成了股份制,2012年昆明儿童医院未能拿到国家的3000万元项目经费,省卫生厅也没能争取到。尽管华润明确表示不会派人员进驻医院,医院内部的抵触情绪却一直在悄悄弥漫着。

  高州医院一度被认为最有可能成为华润医疗第二家正式收购的医院。叶观瑞表示:“华润已经详细介绍过体制怎么改、怎么合作,但医生们还是很担心身份的变化。”

  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央企收购医院失败的案例。2003年,华源集团在涉足了医药生产、流通之后,认为公司独缺医院一环,就能凑成医药“产供销”产业链,因此斥巨资进行医院收购。当时华源计划在北京建立“首都国际医院”,在上海则收购知名的华山医院。

  在上述计划均流产之后,华源将目光投向河南新乡、江苏镇江、徐州等地,并最终成功的将新乡市5家医院整体收购,成立了“华源控股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意图在中原地区先开辟出一条“大生命产业链”来。

  中原医院管理公司遇到的一切,和今天的昆明儿童医院、高州市人民医院并无二般:财政停止拨款,医生担心编制问题。华源还通过药品、医疗设备的销售从医院获取收益,更加引发医院的不满。

  这种缺乏有效整合的扩张随着华源集团的资金链断裂而最终失败,5家医院中有的甚至一度关门。2005年,华源集团被重组,重组方正是今天的华润集团。

  有趣的是,华润医疗此刻正走上了它的“前辈”华源的老路。在尚未拿出一个成熟案例的情况下,华润医疗还在一步步地往医院收购的丛林深处高歌猛进,一切都像极了10年前的华源。

  上械之痛

  不仅在医院领域,华润医疗在医疗器械领域的整合也并不能算成功。

  “上械厂的技术骨干和一批老专家目前都走掉了,还好销售人员大部分还在。”一位熟悉上海医疗器械集团的人士这样介绍。

  上海医疗器械集团原来隶属于华源集团,2004年华润和华源重组,上械集团也就转到了华润旗下。但随着2010年华润控股了万东的母公司北药集团,万东和上械集团的关系就变得微妙起来。

  万东医疗为上市公司,被认为医疗器械整合平台的不二之选。在市场上,上械集团与万东较为同质化,且一直次于后者列业内第二。因此,上械集团担心重组之后业务被完全抛弃,技术、市场则归入万东医疗。

  于是,上械厂的一些技术人员开始不断流失,到一些民营企业寻求出路。更重要的是,2008年之后医疗器械开始集中招标采购,民营企业在花费两年时间之后,有一批也取得了生产资质,直接参与到和万东、上械的竞争之中。

  “这几年,上械厂的产品没有多大的技术改善,品种和价格也没什么优势。之前靠政府订单还能活得挺滋润,现在招标了又要压价销售,上械厂遭遇到的是多重打击。”上述人士表示。

  2011年前10月,上械厂亏损1500多万元,而2010年同期还是盈利的。

  知情人士透露:“华润内部的相关医药板块似乎对华润医疗也有所不满,认为其占用集团太多资源,又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出。” 记者在与华润医药等华润集团相关子公司的交流过程中得知,华润医疗在华润体系内一直特立独行,“和其他业务板块没什么联系,除了公司总机,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联系方式”。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图片

本周 本月 

热门资讯

本周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