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刚完成了一例“牙再植术”的病例,根据同仁探讨的问题,我又翻了下《牙体牙髓病学》,于是整理下笔记,供大家分享:
一、牙脱位的并发症:
1、牙髓坏死:其发生率占牙脱位的52%,占嵌入性脱位的96%。发育成熟的牙与年轻恒牙相比,前者更易发生牙髓坏死。
2、牙髓腔变窄或消失:发生率占牙脱位的20%~25%。牙髓腔内钙化组织加速形成,是轻度牙脱位的反应,严重的牙脱位常导致牙髓坏死。牙根未完全形成的牙受伤后,牙髓常能保持活力,但也更易发生牙髓腔变窄或闭塞。嵌入性脱位牙,其牙髓坏死的发生率很高,故很少出现牙髓腔闭塞。
3、牙根外吸收:坏死牙髓的存在能促使牙根的吸收。牙根吸收最早在受伤2个月后发生,此外,约有2%病例并发牙内吸收。
4、边缘性牙槽突吸收:嵌入性和牙合向脱位牙特别易丧失边缘牙槽突。
二、治疗:保存患牙是治疗牙脱位应遵循的原则
1、部分脱位牙:局麻下复位,结扎固定4周。术后3、6和12个月进行复查,若发现牙髓坏死,应及时做根管治疗。
2、嵌入性牙脱位:复位后2周应做根管治疗,常伴有牙髓坏死,易发生牙根吸收。对嵌入性脱位牙的年轻恒牙,不可强行拉出复位,以免造成更大的创伤,诱发牙根和边缘牙槽突的吸收,对症处理,继续观察,任其自然萌出。
3、完全脱位牙:0.5小时内再植,90%患牙可避免牙根吸收。
对完全脱位牙,还应根据患者年龄、离体时间的久暂,作具体处理:
(1)根尖发育完成的脱位牙:若就诊迅速或复位及时,应在术后3~4周再做根管治疗。因为这类牙再植后,牙髓不能重建血循环,势必坏死,进而引起炎症性的牙根吸收或根尖周病变。若再植前做根管治疗,延长了体外时间,将导致牙根吸收。一般牙再植3~4周,松动度减少,而炎症性吸收又正好此时开始,故3~4周后做RCT是最佳时期。
若脱位2小时后再就诊,牙髓和牙周膜内细胞坏死,不可能期望牙周膜重建,只能体外完成RCT,并经根面和牙槽窝刮治后,将患牙植入固定。
(2)年轻恒牙完全脱位:若就诊迅速或自行复位及时者,牙髓常能继续生存,不要轻易拔髓,一般疗效良好。牙髓血管的再生主要由新形成的血管从宽阔的根端长入髓腔,也有与原来血管发生吻合,说明这类牙再植后,有相当强的修复力。
当然,若就诊不及时或拖延复位时间,则只能在体外完成RCT,搔刮根面和牙槽窝后再植,预后欠佳。
三、牙再植后的愈合方式:
1、牙周膜愈合:即牙与牙槽骨之间形成正常牙周膜愈合。这种机会极少,仅限于牙脱位离体时间较短,牙周膜尚存活,而且又无感染者。
2、骨性粘连:牙根的牙骨质和牙本质被吸收并由骨质所代替,发生置换性吸收,从而使牙根与牙槽骨紧密相连。临床表现为牙松动度减少,X线片示无牙周间隙。发生在受伤后6~8周,可以是暂时性,能自然停止,也可以进行性,直至牙脱落。这个过程可持续数年或数十年。
3、炎症性吸收:在被吸收的牙根面与牙槽骨之间有炎症性肉芽组织,其中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分叶粒细胞。再植前牙干燥或坏死的牙髓存在,都是炎症性吸收的原因。在受伤后1~4个月即可由X线片显示,表现为广泛的骨透射区和牙根面吸收。如系牙髓坏死引起,及时采取RCT,常能使吸收停止。
以上摘自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牙体牙髓病学》,认真阅读后,对于脱位牙的处理,应该根据牙根发育的情况、患者年龄、脱位时间的长短、脱位牙离体后的存放等条件而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进而考虑是否体外RCT以及是否需要搔刮牙根面和牙槽窝后再进行牙固定。
以下是我晚上刚完成的完全脱位牙再植术的病例:
男,16岁,傍晚6时左右外伤致左上门牙完全脱位,半小时后到其他诊所就诊,期间一直手握患牙,医生将患牙泡到生理盐水中,转诊到XX医院,挂急诊等了2小时一直未有医生来接诊处理,后又转诊来我所,时间已过去近3个小时!



术前照和术前片以及泡在生理盐水中的脱位牙



体外完成RCT以及树脂充填开髓口(牙齿有点短,工作长只有19mm)



搔刮牙根面以及局麻下搔刮牙槽窝,将患牙复位



固定以及术后片,另外调整了咬牙合
感谢同事林莺莺、张芬琴、李凌斌的加班帮忙!该病例会定期回访,希望术后效果良好能保留患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