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人体健康十大标准之一。专家介绍,口腔健康与否会影响人体的各大系统,牙不好可能祸及全身。 爱牙护牙,应该从婴儿开始持续一生,以期达到“8020”的口腔健康理想目标,即80岁还能拥有20颗功能牙。 ■商报记者 王惠丛 龋齿、牙周病 是口腔健康**杀手 河南省人民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管泽民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66%的5岁儿童患有龋齿,中老年人的龋齿患病率分别为88.1%和98.4%,中老年人的牙周健康率分别只有1435%和14.1%。“这说明,龋齿和牙周病已经成为影响口腔健康的两大‘杀手’。”管泽民说。 龋齿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虫牙、蛀牙,“但这跟虫蛀无关,是牙齿清洁不够造成的。”管泽民说,口腔中细菌会把食物残渣中的糖分解成酸,慢慢侵蚀牙齿,形成龋洞,这时候人们会感觉到牙疼。 “龋齿形成的过程很缓慢,但危害却不小。”管泽民说,随着牙齿硬组织不断被破坏,牙齿缺损越来越大,最终成为残根甚至不得不拔除。这就破坏了咀嚼器官的完整性,会影响到消化功能。如果是小孩子,拔牙还会影响到牙颌系统的生长发育,影响孩子的容貌、发音等。 牙周病是导致成年人掉牙的主要原因。管泽民说,他曾经遇到过一个病人,50岁的时候牙齿已经掉了13颗,剩余的也“摇摇欲坠”,连面条都不敢嚼,只能喝稀饭,人瘦得厉害。一检查发现他患有严重的牙周病,牙齿发黄,牙龈和牙槽骨都已经萎缩了。 “固定牙齿的组织都没了,牙能不掉吗?”管泽民说。他介绍,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齿周围支持组织如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部位的慢性破坏性疾病,常由牙菌斑、牙石堆集、食物嵌塞等引起。患上牙周病先是出现牙龈红肿、触碰出血等症状,如果及时就医,可以通过治疗挽救牙齿。一旦治疗太晚,出现牙龈萎缩等症状后,医生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牙齿脱落。 口腔健康影响全身 郑州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李慧良介绍,现在口腔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疾病。而且,口腔疾病特别是牙周病是个慢性病灶,如果不及时治疗,就可能成为引发全身各个系统疾病的“导火索”。 糖尿病是目前所知最常见的与口腔健康有关的疾病。李慧良说,牙周病导致牙齿缺失后,咀嚼功能下降,人们不由得就会偏爱一些高脂高糖的软质食物,引起体内血糖水平升高,加剧糖尿病病情。 口腔疾病还可能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李慧良分析,口腔中的细菌会产生一种酶,这种酶会加速人体内血栓的形成,堵塞血管,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口腔疾病还会影响人的消化系统。“肠胃中的幽门螺旋杆菌很容易被药物清除,但牙菌斑中含的则很难被杀死。”李慧良说,幽门螺旋杆菌正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的致病菌。 据有关资料统计,肺炎80%的诱因是吸入了口腔内含有细菌的分泌物;口腔疾病的致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可侵入血液,加重或引起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心脏疾病;牙周疾病还是导致低体重儿出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重症牙周炎孕妇早产和生出低体重儿的危险率为牙周正常孕妇的7.5倍。此外,牙周疾病还会影响发音,对面容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也会阻碍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 口腔维护需要持续一生 以上种种,都与口腔健康状况有关。但事实上,我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存在不少误区。两位专家表示,口腔健康维护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年龄段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才有可能实现“8020”的理想目标。 管泽民介绍,婴儿容易受到喂养者的感染,因此家长不要把食物嚼碎后喂孩子,每次孩子吃完奶之后**给孩子喝点清水,稀释一下口腔内的糖分。宝宝刚开始长牙时也不能忽视清洁,可以用棉签蘸温开水帮孩子擦拭牙齿和牙床。 对于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来说,龋齿是他们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家长要敦促孩子养成按时刷牙漱口的习惯,定期带孩子检查牙齿,发现龋齿及时治疗。同时管泽民提醒,3岁以后的孩子可以使用含氟牙膏,但用量要有所控制,每次用黄豆大小的量就可以了。 对于进入换牙期的少年儿童来说,这一时期是一生中形成健康整齐牙齿的基础,要每半年看一次口腔科,并对新萌出的恒磨牙和前磨牙进行窝沟封闭;及时拔除滞留的乳牙;必要时使用间隙保持器,以保持缺牙的间隙,有利于恒牙的正常萌出。 至于成年人,需要做的就是每年两次洗牙,定期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和护理,发现龋齿等各种牙病要及早治疗等。“这些可以为年老后牙齿健康打下基础。”管泽民说,到了老年,就是要想方设法保住牙齿别脱落了。他提醒老年人,假牙也要及时清洗,心脏不好的老人不要轻易拔牙。 相关链接 何为正确的刷牙方法 1.牙刷呈45度,轻柔地在牙上来回刷,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 2.每颗牙齿里面都要刷到。 3.将牙刷平放,来回刷咀嚼食物的牙齿面(咬合面)。 4.将牙刷放在舌面处,从舌根向舌尖轻柔地刷,可以去除口腔异味。 2万家牙科招聘,6万名牙医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