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9日凌晨,内蒙古包钢医院急诊值班女医生朱玉飞出诊时遇害。虽然之后警方称这是一起即兴犯罪杀人案件,是偶发性个案,与医患矛盾无关。但是,“医患关系”这个敏感词汇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家众说纷纭。如何建立和谐包容的医患关系,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务之急。 采访内容:首府医患关系现状、问题等 采访对象:医生、患者、知名专家、社会学家、心理咨询师等 采访地点:呼和浩特市 语录 请了一天假排了3个小时的队,整个看病过程不足3分钟,真是气人! ——患者李瑞芳 长此以往,医生不被患者信任,都选择“防御性治疗”了。 ——有十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韩林 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只有一起努力,互相理解、体谅,病才能看好。 ——初中都没有念完的患者家属张桂军 面对焦急的患者家属,沟通需要一定的艺术性。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兼小儿骨科主任刘万林 目前存在的医患关系不和谐,其根源就是社会信任度低,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缺少互相信任。 ——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于光军 【现状】 小病大病扎堆大医院 “别急,别急,我们按秩序排好队,都能挂上号……”1月22日8时许,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大厅,记者看到挂号窗口前排着长长的队。 导医台工作人员小刘告诉记者,挂号窗口每天都在排队,一般外地来的人都是病情比较严重或者病因不明的,而当地的很多人不管大病、小病都扎堆来大医院,而且都是青睐专家。 随后,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排队挂号的市民,其中有3位是病情严重的,其他7位都是身体有些不适,想让专家确诊一下。“这几天总感觉胃疼,所以今天请了半天假,挂个专家号,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没病也就放心了!”家住赛罕区希望阳光苑的29岁的王楠楠说,自己可能得了胃病,7时多就到了医院研究该挂哪位专家的号。说到为何不到社区门诊或者周边的医院看病,王楠楠表示,大医院的专家经验丰富,仪器也比较先进。 采访中记者发现,和王楠楠有一样想法的市民不在少数,有的甚至感冒、发烧也来大医院,宁可在拥挤的输液室坐着,也不去社区门诊的床上躺着。 在赛罕区新希望街开诊所的医生胡军告诉记者:“诊所里有6张床供病人输液时休息,但时常都是空着的,来输液看病的基本都是老朋友。其实,小病在诊所或者辖区医院看,可以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现状。” 【矛盾】 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 “请了一天假排了3个小时的队,终于轮到我了,医生简单地询问情况后,就回答了几个字‘没事儿,正常现象’。我想让她再检查一下,医生又说了几个字‘不用了’。整个看病过程不足3分钟,后来我再怎么问,医生也不回应,又给下一位患者看病,真是气人!”1月22日,因为小腹疼痛怀疑得了妇科疾病的李瑞芳向记者诉说着对医生的不满。 刘芳是大学老师,现在已怀孕7个月,一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医。自从怀孕以来,刘芳就成了医院的常客,基本每个月都来1~2次,每次都能碰到病人与医生的不和谐。她说:“一位专家半天要看几十位病人,只好问病、开方、走人,面对雷同病人、雷同问题,没有那么多时间解释,而且医生说的医学上的术语,病人有时听不明白,就会对医生病看得‘快’不满意,发生冲突。” 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看病看得“快”,等得“久”也是造成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一个原因。刘芳向记者介绍了她看病的过程:“每次做检查都要挂号、排队。即使是常规检查,8时到了医院,经过科室门口和诊室门口两轮排队,10时左右能见到医生。随后,拿着医生开的化验单、检查单再去排队,等结果出来接着排队等医生看,这是顺利的过程,看完也得11时多。如果有特殊检查项目,化验结果当时出不来,就得等这个医生下一次出诊再继续看。” 【花絮】 忙碌的专家 每天清晨6时,当首府多数市民还沉浸在甜美梦乡的时候,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兼小儿骨科主任刘万林已经在闹铃声中起床。因家住在如意开发区离医院较远,6时30分,他便从家出发去单位了。路上没有意外状况发生,刘万林能在7时30分前到达小儿骨科住院病房,开始一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 7时30分至8时是查房时间,他去看前一天做完手术的孩子,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因为这些孩子的病情揪着他的心。 8时,科室医生聚集在一起,开个10分钟的晨会,他们会把所有孩子术后恢复的情况向刘万林汇报一遍。 8时10分,为了确保当天下午和第二天上午的手术顺利进行,刘万林会和相关医生做术前讨论,给病人家属解释手术方案。 8时30分,在助手和其他相关医务人员做好术前准备的情况下,刘万林换好手术服,疾步走到手术室,一个关乎孩子未来的手术随着他的到来开始…… 1月23日8时,记者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骨科见到了刘万林,他正在向一位下午要做手术的患者家属讲着病情和手术方案。为了挤出采访时间,刘万林提前来到病房,走完了每天早晨正常进行的所有流程。 2001年年初,刘万林成为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最年轻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十几年来,他在小儿四肢复杂创伤、小儿发育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多种复杂病情的治疗和矫形方面处于国内先进、自治区******水平。作为一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知名专家,很多区内外,甚至其他国家的患者慕名而来,这也使刘万林每天的工作量很大。 由于患者都是孩子,每年假期是刘万林最忙的时候,平均每天都有3~4台手术。出门诊更是忙碌,半天时间正常情况下会有60多位患者挂号,除了进来出去的时间,一个病人平均也只有3分钟。因为说话太多,每次出门诊,他都要喝两暖壶水。“要在短时间内将病情告诉患者,而且得考虑不能让患者产生恐惧,同时对未来的治疗有希望,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面对焦急的患者家属,这个沟通需要一定的艺术性。”刘万林告诉记者,有时一些患者会因看病时间短感到不满意,但是他会尽可能地解释清楚,因为很多患者都是从外地赶来,为了挂他的号,可能会在宾馆住几天,这个费用很大。为了能让外地赶来和病情较重的患者都看上病,很多时候,他都会增加挂号数量,到了下班时间还在忙碌。 刘万林是我区知名专家之一,他的生活也是知名专家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在门诊就在手术台上或者病房里,无暇同学聚会、朋友宴请,就连最亲近的家人,也只有在节假日挤出时间才能陪伴。面对一些患者的不理解,刘万林表示:“为了能让更多患者看上病,可能没有太多时间回答每个问题,希望大家理解。但是多数患者的病情当时就能确诊,少数疑难杂症也会在之后得出结论,患者可以放心。” 虽然刘万林告诉记者,他的生活基本规律,每天23时30分之前睡觉,6时起床,保证了睡眠时间,但是记者看到足有2厘米的下眼袋仍然无法掩饰他日复一日的劳累。 采访结束后,8时30分,刘万林准时走进手术室,一个从蒙古国慕名而来的患者期待通过他的救治恢复健康…… 【无奈】 一些医生选择“防御性治疗” “每一种病,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有不同表现,不同医生给同一个患者看病,也会随着患者描述和问诊时间的不同,得出不同的诊断结果,治疗方法也就不一样,误诊、漏诊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而由于患者对医学知识的不了解,即使很多医疗行为实施前都向患者作出说明,患者也表示理解和接受,但是当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真正发生了,或者看到医疗费高了,患者却不理解医生,认为医生有错。长此以往,医生不被患者信任,都选择‘防御性治疗’了。”采访中,有十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韩林对记者说。 对此,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袁军表示:“医患关系有冲突,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现在有些患者对医生缺乏信任,在看病过程中,录音、录像,导致一些医生看病畏手畏脚,生怕说错话,被收集了证据。也有一些医生怕被患者告、被患者打,甚至被患者杀害,而不敢做任何需要冒险的手术和治疗,使得一些本来可以‘搏一搏’的病例,得不到应有的机会。有些疑难杂症,甚至会被推荐到医疗水平更高的地方诊治。同时,本来是凭借经验和知识可以确诊的病情,医生为了保护自己,也不敢给患者的病情‘妄下结论’,这就意味着患者要做更多的检查来证实医生的诊断,从而使得医疗负担更加沉重。” 【沟通】 做医生要学会“说话” 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未来想当医生的大学生也开始紧张起来。连日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与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中,有的表示学医有些后悔,有的为了应对现状辅修心理学,或者自己买书看,以提高沟通能力。 “如果能重新选择的话,我不会再选择学医,因为学医本身就比其他专业的同学付出的辛苦多。一直以来,都是救死扶伤的理想在支持着我,可是如今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这个理想变得渺小了。”家在首府,目前在天津医科大学上大三的邓明心说,屡次被媒体报道的医患纠纷事件让他对未来的职业感到担心,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和室友讨论:学医这条路是不是走错了,还有没有必要走下去? 上医学影像专业的刘慧一直认为,医学影像、医学检验是为病人诊疗提供辅助检查和诊断,不用直接参与诊治病人,这样就不用直接面对患者了。但是她在实习的过程中,曾被患者家属围着骂,这个经历让她很受伤。为了能让自己未来在医院里处境更好,刘慧买了《语言交流大全》、《学说话》等提高沟通能力的书籍,开始重新学“说话”。刘慧告诉记者,一些学弟学妹比他们聪明,大一入学就辅修了心理学。 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沟通讲究艺术也是一个方法。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袁军表示,在医院平时的会议中,总会强调医护人员和患者说话要有方法,要求他们在不断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语言沟通能力的学习。 【说法】 医患共同的敌人是疾病 在连日的采访和体验过程中,很多被采访的医生和患者都有同样的共识:医患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冲突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互信才能给生命更多生的希望。 一位从医50多年的老专家对于目前的医患关系表示叹息。“医生和患者其实应该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因为他们有着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共同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既要靠医生精湛的医术,又要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配合。”今年75岁的孟建新如是说。 张桂军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去年18岁的儿子得了肺炎,在首府一家医院进行救治。“因为儿子的病,我和医生朝夕相处了近1个月,看到他们天天都很忙,很多时候都是早来晚归,这和我原来想象中的‘医生’不一样。”张桂军告诉记者,“我们看病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只想着依靠医生。因为我觉得只有听医生的话才能看好病,而且医生知道我们家的条件后,尽量多用新农合能报销的药,我很感激。” “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只有他们一起努力,互相理解、体谅,患者的病才能看好。”一个初中都没有念完的张桂军道出了改善医患关系的核心问题。 【观点】 根源在于信任度低 在连日的采访中,“信任”这个词总被提及。1月23日,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于光军表示,目前存在的医患关系不和谐,其根源就是社会信任度低,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缺少互相信任。医患纠纷的事件毕竟是个例,不能拿特殊情况看整体。“要想改善现在的医患关系,就要重新把信任度建立起来,但是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于光军说。 对于医患关系,心理咨询师魏敏分析说,当下,由于个别医患纠纷的发生,让患者对医生和医院产生了怀疑,如担心医院乱收费,担心医生诊断失误,担心失德医生坑自己。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情况,但这些个案不能成为借口,不能先入为主地把眼前给自己看病的医生,想象成会坑害病人的恶人。“信任度低是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当我们以患者的身份走进医院需要医生救助的时候,只能选择信任。因为想看好病,只能把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托付给医生。这时候,必须丢掉偏见,在良善的沟通中选择信任。”魏敏说。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