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手机版网址 https://m.kq133.com/F3

医患不信任何以至"步步惊心"?

2012-12-19      来源: 医学教育网   访问量:26    在线投稿

    患儿小涵因手足口病到广东省妇幼医院就诊后,即被送进ICU,患儿家长很紧张,全程记录医生诊疗并“句句录音”;医生也很紧张,诊疗时要求家长“步步签字”。2011年10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医院介绍了小涵的病情新进展,并回应了家长的一些疑问。

    “八毛门”刚虚掩而闭,更极端的“录音门”又进入公众视野。眼下医患不信任见得多了,但像“录音门”这般,搞到如此“步步惊心”的地步,还真不多见。患 儿家长和医生都说是“一片爱心救孩子”,可救孩子非要“暗战”吗?家长把医生看成敌人,认为医生治病肯定会开大药方,挑贵的药开,目的就是为了多赚钱;医 生把家长看成敌人,认为家长不了解病情,还经常闹事。这种医患之“病”又该如何治疗呢?

    与那些医患大打出手的“明战”相比,“暗战”似 乎又文明了很多,然而所提示的医患不信任却丝毫不逊。家长“句句录音”,首先就是对医生的不信任。医生“步步签字”,说白了也是对责任的一种撇清。可双方 为什么都不能静下心来想一想:医生在让患儿家长签字时,有没有明确告知每一个细节,包括为什么要用贵的药而不用便宜的药?而家长在录音时,有没有反思一 下:自己的质疑到底有多少专业依据?还是出于对医生本能的不信任?

    由此不禁想起不久前有新闻说,卫生部药政司副司长姚建红表示,中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抗生素毁掉一代人。不否认有医生为了牟利而开大处方。但反过来,是否也有患者自作主张地认为,只有挂水病情才会好得快,主动要求医生过度治疗?

    身处转型社会,患者和医生都有焦虑,都把这种焦虑和紧张传递给了对方,从而将最基本的信任变成了一种商业交易。我们可以将其归之于以药养医的体制,但抛开体制,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责任和信任缺失的问题。

    广州社情民意中心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市民对医生看病的诊疗效果满意度比两年前下降5%,因而病情不重时,近五成市民宁愿选择“自诊”而不去医院。然而社会终究是有分工的,逃避不是解决之道,医治医患之“病”,只有从重建社会信任开始。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图片

本周 本月 

热门资讯

本周 本月